林秀菊
山東聊城退役軍人醫(yī)院,山東 聊城 252000
原發(fā)性高血壓屬于臨床上常見病,容易導致心腦、肝腎病變,而且屬于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臨床上在治療高血壓患者中主要采取藥物治療,在藥物治療基礎上輔以優(yōu)質有效的護理服務十分必要。優(yōu)質良好的護理服務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療效果,降低患者血壓水平,應用效果明顯。本文中對本院收治的80例高血壓患者展開分析,以下是詳細內容。
1.1資料與方法 將本院80例高血壓患者視為研究對象,將其按照簡單隨機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80例患者中,男女比例分別為:45例、35例,年齡范圍:62~78歲,平均:69.2±3.3歲。對比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P>0.05。
1.2方法 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觀察組——臨床護理路徑:全面了解患者病情,為患者制定詳細護理計劃[1]。入院當天,護理人員需要熱情的接待患者,保持和藹可親的態(tài)度與患者進行交流,向患者介紹醫(yī)院基礎環(huán)境包括硬件設備和軟件設備,然后將臨床路徑護理表發(fā)送給每位患者手上,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本次護理過程,闡明健康教育的意義,獲取患者理解與支持。入院2~3天后,根據患者受教育程度而,對患者進行一對一健康教育,通過播放視頻以及宣傳手冊等方式讓患者了解自身疾病。入院4~6天后對患者進行飲食指導,盡快合理安排清淡、低脂、低鈉鹽的食物。在入院7~11天后,對患者進行生活習慣,保健知識教育,并且反復進行健康教育,當患者出院以后進行隨訪,以進一步跟蹤隨訪患者病情,了解患者康復情況。
1.3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2組患者護理前后血壓、健康教育時間。
護理前2組患者的血壓水平、健康教育時間對比:P>0.05;護理后兩組患者血壓、健康教育時間與對照組比較:P<0.05(見表1)。
表1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血壓、健康教育時間
隨著年齡不斷增加,老年人群動脈壁逐漸僵硬、老化,隨著血管彈性變差,老年高血壓患者比例明顯增加[2]。高血壓作為臨床上常見病之一,屬于終身性疾病,患者需要長期服用藥物治療,但是目前高血壓健康知識普及程度較差,很多患者在飲食、生活等多方面未提高注意力,導致患者病情控制效果不佳[3]。
臨床護理路徑是一種新型護理手段,該護理方式以時間為橫軸、護理內容為縱軸,循序漸進的對患者展開有效護理服務,通過持續(xù)性護理工作,能夠幫助患者提高自我護理意識,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并通過加強健康教育指導,讓患者密切配合護理工作,提升護理質量[4]。
在本次研究中,對本院收治的老年患者護理后的舒張壓、收縮壓、健康教育時間與對照組比較:P<0.05。
總之,臨床護理路徑在老年原發(fā)性高血壓患者中具有明顯的應用效果,有利于降低患者血壓,縮短患者健康教育時間,對患者康復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