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暉
(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鹽湖分院消化內科,山西 運城 044099)
胃潰瘍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消化系統(tǒng)疾病患者,臨床表現(xiàn)為上腹部疼痛、腹脹等,具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復發(fā)率[1]。研究表明,導致胃潰瘍發(fā)作和復發(fā)的最主要因素是人體胃腸道出現(xiàn)幽門螺桿菌(H.pylori)感染,H.pylori感染可導致胃腸道功能障礙,最終造成消化系統(tǒng)異常,臨床上首選蘭索拉唑、克拉霉素及阿莫西林三聯(lián)療法治療。三聯(lián)療法可根除H.pylori,但患者的消化道癥狀依然存在,治療效果不佳。四聯(lián)療法包括阿莫西林、呋喃唑酮、蘭索拉唑以及鋁碳酸鎂,阿莫西林與呋喃唑酮可顯著緩解H.pylori相關性胃潰瘍患者的胃腸道癥狀,改善胃黏膜形態(tài)學,且安全性高[2]。本研究旨在探討含阿莫西林、呋喃唑酮的四聯(lián)療法對H.pylori相關性胃潰瘍患者胃黏膜形態(tài)學及血清胃泌素(GAS)、生長抑素(SS)及內皮素(ET)水平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山西醫(yī)科大學第一醫(yī)院鹽湖分院收治的80例H.pylori相關性胃潰瘍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shù)字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24~74歲,平均(49.54±5.32)歲;病程 0.8~9年,平均(4.41±1.46)年;潰瘍直徑2.4~11 mm,平均(5.19±2.07) mm。觀察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 25~75歲,平均(49.75±5.75)歲;病程 0.6~10年,平均(4.39±1.58)年;潰瘍直徑2.5~12 mm,平均(5.21±2.13) m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組間具有可比性。診斷標準:參照《臨床疾病診斷與療效判斷標準》[3]中關于H.pylori相關性胃潰瘍的診斷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以上診斷標準者;無嚴重精神疾病,認知正常,能夠有效配合治療者等。排除標準:對本次研究中藥物存在治療禁忌證者;合并胃潰瘍癌變、胃穿孔以及胃出血等;處于妊娠期、哺乳期婦女等。本研究經院內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并批準,患者或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同意。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蘭索拉唑、克拉霉素以及阿莫西林三聯(lián)療法治療,即蘭索拉唑腸溶片(江蘇康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7606,規(guī)格:15 mg/片),30 mg/次,早晚飯前口服,2次/d;克拉霉素膠囊(江蘇福邦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83442,規(guī)格:250 mg/粒),500 mg/次,早晚飯后口服,2次/d;阿莫西林膠囊[石藥集團中諾藥業(yè)(石家莊)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1302396,規(guī)格:250 mg/粒],1 000 mg/次,早晚飯后口服,2次/d。觀察組患者予以阿莫西林、呋喃唑酮、蘭索拉唑以及鋁碳酸鎂四聯(lián)療法治療,其中蘭索拉唑腸溶片和阿莫西林膠囊的劑量、服用方法同對照組,而后加入呋喃唑酮片(山西云鵬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 H14023937,規(guī)格:100 mg/片),100 mg/次,口服,2次/d;鋁碳酸鎂片(廣西南寧百會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262,規(guī)格:500 mg/片),1 000 mg/次,飯后口服,3次/d。7 d為1個療程,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6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胃黏膜形態(tài)學,包括慢性炎性細胞浸潤情況、腺體密度及黏膜厚度,以黏膜偏離正常的程度將黏膜厚度分為4級,以0、1、2、3分分別表示正常、輕度、中度和重度;胃黏膜炎性細胞浸潤程度和腺體密度依據(jù)慢性胃炎分類標準的直觀模擬分法分為4級(0~3分),評分越高表示胃黏膜炎性細胞和腺體密度減少越多,病情越重[4]。②于治療前后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3 mL,以3 000 r/min離心10 min,取血清,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 GAS、SS 及 ET水平并比較。③比較兩組患者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包括惡心嘔吐、四肢無力、頭暈頭痛、腹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與計數(shù)資料分別以(±s)及[例(%)]表示,采用t檢驗及χ2檢驗。以P< 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胃黏膜形態(tài)學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慢性炎性細胞浸潤情況、腺體密度、黏膜厚度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胃黏膜形態(tài)學指標評分比較(±s, 分)
表1 兩組患者胃黏膜形態(tài)學指標評分比較(±s, 分)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
組別 例數(shù) 慢性炎性細胞浸潤 腺體密度 黏膜厚度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2.14±0.24 1.21±0.12* 1.28±0.22 0.48±0.19* 1.02±0.18 0.21±0.10*對照組 40 2.21±0.27 1.74±0.19* 1.26±0.21 0.91±0.18* 1.05±0.21 0.58±0.18*t值 1.226 14.916 0.416 10.391 0.686 11.364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2 血清GAS、SS及ET水平 與治療前比,治療后兩組患者血清SS水平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兩組患者血清GAS、ET水平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血清GAS、SS及ET水平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血清GAS、SS及ET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P < 0.05。GAS:胃泌素;SS:生長抑素;ET:內皮素。
組別 例數(shù) GAS(pg/mL) SS(pg/mL) ET(ng/L)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40 126.63±13.59 84.39±18.49* 40.32±19.69 64.69±30.59* 72.75±10.49 46.38±8.48*對照組 40 127.02±13.85 95.42±15.21* 40.39±20.05 46.53±20.39* 72.89±11.01 55.38±9.38*t值 0.127 2.914 0.016 3.124 0.058 4.501 P值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2.3 不良反應 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為2.50%,低于對照組的2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例(%)]
胃潰瘍是臨床消化內科的一種常見疾病,引發(fā)胃潰瘍的因素較多且比較復雜,目前還沒有明確主要因素,但是大部分學者認為其與H.pylori感染、不良飲食習慣、藥物、遺傳等因素具有一定的相關性[5]。H.pylori屬于較為常見的定植于胃黏膜上皮細胞表面的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可引發(fā)胃癌、十二指腸炎、慢性胃炎以及消化性潰瘍等一系列消化內科疾病。蘭索拉唑、克拉霉素及阿莫西林三聯(lián)療法治療胃潰瘍雖有所療效,但由于H.pylori對于很多抗生素均具有耐藥性,導致三聯(lián)療法治療H.pylori感染的療效不理想[6-7]。
阿莫西林屬于廣譜β-內酰胺類抗生素其具有較強的殺菌和穿透細胞膜的能力;呋喃唑酮屬于硝基呋喃類抗生素,該藥可通過5-硝基群進行氧化還原后對還原酶的功能進行干擾,從而有效抑制細菌代謝,還可抑制單胺氧化酶活性,從而使碳酸氫鹽和胃黏液有效合成和大量分泌,最終達到強化胃黏膜自我保護屏障的目的;蘭索拉唑是一種新型質子泵抑制劑,可抑制胃壁H+K+ATP酶的活性,從而抑制胃酸過量分泌,其生物利用率較高;鋁碳酸鎂是一種新型胃黏膜保護劑,其可中和胃酸,有效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可對潰瘍創(chuàng)面進行修復,強化胃黏膜屏障的自我保護功能,從而促進胃黏膜愈合。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慢性炎性細胞浸潤情況、腺體密度、黏膜厚度評分較對照組均降低,且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四聯(lián)療法可改善H.pylori相關性胃潰瘍患者胃黏膜形態(tài)學,且安全性高。H.pylori感染可致血清GAS增高,進而刺激胃壁細胞大量分泌胃酸;SS可抑制胃酸的分泌,從而保護胃黏膜,其水平升高可促進疾病的恢復;ET可促進血管收縮,從而導致胃內微循環(huán)障礙,其水平升高可加重病情[8]。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患者血清SS水平較對照組升高,血清GAS、ET水平較對照組降低,提示含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聯(lián)療法可保護胃黏膜,有助于改善胃腸功能。
綜上,含阿莫西林、呋喃唑酮四聯(lián)療法可改善H.pylori相關性胃潰瘍患者胃黏膜形態(tài)學,同時可降低患者血清ET水平,升高血清GAS、SS水平,從而保護胃黏膜,有助于改善胃腸功能,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