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梅
在六年級的一次練習中,出現(xiàn)了這樣一道題:估測一下)接近你的實際年齡。A600時,B.日,C.600周,D.600月。從題干中提供的間接條件可以知道六年級的學生實際年齡大約是12周歲,選項中的數(shù)字是一樣的,關鍵就在于時、日、周、月四個量與年的關系。學生對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背誦得滾瓜爛熟,為什么還會出現(xiàn)各種錯誤的選擇呢?分析錯誤背后的本質,筆者認為這是由于學生對量缺少一種感覺,不能做出估測。
在小學階段,物體的長度、面積、體積、質量,以及時間的認識等知識都屬于量感的范疇,它并不是學生先天具備的,而是通過后天引導形成的。教師要注重學生量感的培養(yǎng),讓學生置身在具體的情境中,通過具體數(shù)量的感受,建立起對數(shù)學本質的理解和描述。
對學生而言,量感來自于生活實踐的體驗。以“感”為前提,以“量”為方法。只有讓學生經(jīng)歷知識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才能積累有效的數(shù)學經(jīng)驗。在生活中體驗,在實踐中拓展,才能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學生量感缺失,計量觀念淡薄的現(xiàn)狀,如何結合量的教學,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量感呢?筆者在教學中有幾點體會。
一、采擷生活素材,感知量感
數(shù)學源于生活,生活素材是學生進行量的感知的重要載體,用數(shù)學的眼光采擷生活素材,能為學生的感知活動找準支撐點。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熟悉又便于準備的素材,讓學生認識、感受計量的含義,建立對量的感知,使抽象的概念在大腦中具象化。
例如,教學“千克和克”這一內容。筆者在課前讓學生自行準備回形針、紐扣、雞蛋、中等個頭的蘋果,以及質量為500克的食鹽等實物。還讓學生進入超市完成生活調查實踐活動,生活素材的搜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交流的積極性。上課流程為:(1)用天平稱1枚回形針、1個雞蛋、1個蘋果的質量,觀察1克黃豆有幾顆,看一看幾個雞蛋是1千克,估一估幾個蘋果是1千克,掂一掂兩包鹽的質量,比一比兩包鹽與1枚回形針的差別。學生在實踐中體驗量,對量的獨特感受形成于學生在課堂上的稱一稱、掂一掂、估一估、比一比中,形成量的感性認識。(2)生活中1克大約是1枚回形針的質量、1粒花生的質量…都是比較輕的物體。而1千克大約是5本數(shù)學書、6個土豆、2條黃瓜魚等比較重的物體的質量。將1克和1千克的表象與生活經(jīng)驗相聯(lián)系。(3)讓學生在不使用秤的情況下想辦法估量出1千克的物品。引導學生借助具體形象的生活經(jīng)驗,豐富對克和千克的感知。幫助學生建立量感,學會用比較的方法估計1克和1千克物品的質量,并以此為標準估計物品的大概質量。(4)進行基礎練習。小明體重約20(),一個雞蛋重約65(),一條魚重約3(),1個梨子重約150()。進行辨析練習。一種動物大約重20千克,它是()。
A.小鳥,B.雞,C.狗,D.牛。進行拓展練習。
下面()的質量最接近1千克。A.8包純牛奶,B.5
個西紅柿,C.2個籃球,D.10枚1元硬幣。
二、加強探究體驗,體會量感
體驗是發(fā)展量感的重要方式,體驗越充分,學生對量的感受就越深刻。學生要想建立清晰的量感就必須親身經(jīng)歷量的形成過程。教學時,精心設計操作體驗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量的大小,以及不同量間的關系,調動學生動手、動口、動腦,親歷量的形成過程,從而形成清晰的量感。
例如,在教學“長方形的面積”時,當學生明白可以用統(tǒng)一標準的圖形測量長方形面積后,筆者創(chuàng)設了動手操作環(huán)節(jié)。長方形的面積如何計算?老師給大家提供了一些面積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你能擺出形狀不同的長方形嗎?將你的成果填在表格里。
學生在擺的過程中,就會發(fā)現(xiàn)長方形的面積與每行擺的小正方形個數(shù)和所擺的行數(shù)有關系,通過動手操作,增強量感的直觀性,體驗面積的有限可加性,為學生的學習積累了直接經(jīng)驗,助力量感的形成。而在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中,同樣可用相關的經(jīng)驗來完成三維空間的建構,使學生感受到所含“體積單位的個數(shù)”正是“體積大小量”的知識本質,在面的量感的基礎上完成體的建構。
只有在學生腦海里深深地刻上計量單位的標準,量感的發(fā)展才會有基石。讓學生動手操作,體驗探究,在活動中學習數(shù)學,在操作中理解數(shù)學知識,掌握思想方法,實現(xiàn)學生量感的提升目標。
三、運用遷移內化,深化量感
由于受到課堂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學生運用知識,實現(xiàn)知識遷移內化的機會也較少。為了讓學生擁有自由探索空間,可以將傳統(tǒng)課堂教學向課外延伸,使課內外有機結合,拓寬量感獲取的空間,深化量感的發(fā)展。
例如,完成了“升和毫升”的教學,筆者指導學生完成一項特殊的作業(yè)一和家長一起體驗1升到底有多大。我們把對升的認識由課堂搬到了課外,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向生活。(1)量一量:用可樂瓶量出1升的水。(2)拎一拎:往2個1升的容器中分別裝滿水和沙子,哪個更重?(3)算一算:1升的水可以倒?jié)M幾個200毫升的水杯。(4)試一試:把1升的水倒入涼水壺、大碗、鐵鍋,看看水面在哪里。
(5)估一估:高壓鍋、水槽、浴缸、熱水器等能盛水多少升?(6)開展節(jié)水調查,節(jié)水馬桶一次可以節(jié)約用水2升,家里一天能節(jié)約多少升?全班50個家庭一天能節(jié)約多少升?
從課堂學習延伸至生活實踐,有效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感悟、內化,這樣與其說是在解決數(shù)學問題,還不如說是在做身邊的一件事情,讓學生感受到學以致用的同時,升華對量感的認知。
量感是學生核心素養(yǎng)養(yǎng)成中的關鍵部分。量感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量感,提供生活素材,感知交流,強化探究活動,豐富體驗,關注內化感悟,拓展思維。生活是數(shù)學的豐富源泉,“感”是量感的落腳點,“量”是培養(yǎng)量感的方法,感與量有機結合,才能發(fā)展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讓量感培養(yǎng)落到實處。
(作者單位:福建省霞浦縣第二小學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