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萍
摘 ? 要:為了有效整合思想政治課的教學價值與媒介價值,使思想政治課與時俱進,文章基于教學本身的發(fā)展需要和教師、學生的現實需要,提出了思政課的新模式——融媒思政,從小學階段思政教學變革的必要性出發(fā),通過轉變思政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思政教學方法、發(fā)揮大數據技術優(yōu)勢等三個方面,對小學階段“融媒思政”教學進行了探索與實施。最后對“融媒思政”教學未來的發(fā)展提出了建議,希望能為推進思想政治課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提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融媒體;思政課;小學階段
中圖分類號:G410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673-8454(2021)10-0050-03
一、“融媒思政”教學的研究背景和意義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tǒng)優(yōu)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盵1]其不僅強調了新媒體新技術在加強和改進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也成為“融媒思政”教學理念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
什么是“融媒思政”?其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課(以下簡稱思政課)中,以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為載體,挖掘這些媒體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和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有效整合思政課教學價值與媒介價值,使思政課與時俱進。
二、小學階段思政教學變革的必要性
1.基于教學本身的發(fā)展需要
思政課面對面教學的核心是課堂教學法。馬克思曾指出:“只要理論說服人,就可以把握群眾;只要理論深入,就可以說服人”。因此,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基礎在于教學內容,關鍵在于用理論說服學生。
傳統(tǒng)的講授式思政課教學形式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顯得枯燥無味,從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和學習的興趣。如果我們的思想政治工作還停留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上,就不能真正落實新時期“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近年來,隨著國家提出的媒介融合發(fā)展戰(zhàn)略的實施,媒介融合的互動傳播模式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媒介環(huán)境也給思想政治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我們可以通過挖掘新技術新媒體帶來的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各種媒體提供的現實素材運用到思政課中,優(yōu)化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的參與度,使新理論真正走進學生的頭腦和心靈,從而更好地統(tǒng)一思想、凝聚共識,培養(yǎng)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思政課教學的目的。
2.基于教師學生的現實需要
在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尤其是小學階段,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大多數的教育方法都是從教師的角度出發(fā),很少考慮學生的感受。學生在思政課堂上往往處于被動地位,課堂上與教師的互動較少,缺乏對相關知識的主動理解,很少能形成自己的觀點。這種教學模式很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導致課堂教學效果不佳。
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進入一個新時期,思政課堂不能像過去那樣不考慮學生的需要直接灌輸。小學階段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階段,除了教師的講授與引導外,更需要他們自己的積極參與和實踐。
在融媒體時代,網絡上的素材豐富多樣,覆蓋面廣,互動性強,教師和學生獲取信息和文化知識的途徑變得更多元化。不僅可以方便地在互聯網等媒體上獲取海量信息,還可以在互聯網和各種媒體上傳播一些信息,甚至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只要思政教師能夠在復雜的網絡熱點素材中捕捉到與課堂知識密切相關的內容,并充分利用這些資源,使之與課堂知識融為一體,豐富和激活思政課的教學內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得到更好的體現。有了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素材,學生在課堂上就會積極參與“思”和“想”。隨著參與程度的提高,學生就能逐漸學會自己分辨善惡、是非,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教師也能獲得更大的成就感。
三、小學階段“融媒思政”教學的探索與實施
1.轉變思政教學理念,順應融媒體發(fā)展新要求
隨著互聯網的迅猛發(fā)展,傳統(tǒng)的“宣教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顯然已不再適合當下形勢的要求。現在的學生可以通過互聯網等多種媒介獲取優(yōu)質的教育資源學習知識,不再單純依靠學校教師。他們的理想信念、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形成并不完全依賴于課堂教學和宣傳輿論的引導。隨著融媒時代的到來,如何從思想政治教育的組織形式、教育理念、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等方面來進行創(chuàng)新,是對思政教育提出的新挑戰(zhàn)。
思政教育如何才能真正落到實處,避免強制性地灌輸給學生死板的、僵化的知識?這就需要思政教師借助數字文本、音頻、視頻、圖像、動畫等形式,具化一些抽象的教學資源;嘗試運用新詞語、新方法、新平臺,使思政課堂趣味盎然、意味深長、豐富多彩。要使思想政治工作適應融媒體時代的發(fā)展,最好的辦法就是變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育為“引導式”,以學生為課堂主體,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努力在融媒體環(huán)境下充分調動學生思想政治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
2.創(chuàng)新思政教學方法,打造“融媒思政”新模式
(1)利用短視頻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思政課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傳統(tǒng)的以黑板、粉筆為教具的教學模式不能生動貼切地展示所有教學內容。僅依靠教師的語言講解,學生很容易產生厭學情緒。我們面對的大多是“10后”的小學生,互聯網是他們生活、學習和未來工作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思政課上,要努力突破傳統(tǒng)教育空間的局限性,不斷創(chuàng)新和豐富新媒體時代的思想政治學習環(huán)境。
心理學家的相關研究指出,與文字和圖片相比,視頻對人視覺和大腦的影響最大。這是因為視頻將聲音和圖像結合起來,可以更生動地顯示要傳播的內容。換句話說,文字不如圖片,音頻不如視頻。因此,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我們可以嘗試將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以視頻的形式呈現出來。
由于課堂時間的限制,持續(xù)時間小于5分鐘的短視頻是思政課的一個很好的選擇。短視頻是圖文信息的完美替代品,是信息流的“基石”。比如,要讓學生了解國家各行各業(yè)取得的重要成就、涌現出的先進典型時,觀看短視頻可以使學生直觀地看到血肉豐滿、情感充沛的人物形象,感受到國家的快速發(fā)展,給予學生強烈的情感沖擊,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小學六年級《少年中國夢》思政主題班會為例,蘇州市平直實驗小學校的思政教師以央視網絡媒體上的《中國歷次撤僑瞬間》短片為導入,視頻中激動人心的畫面激起了學生的愛國熱情,讓他們不由地感嘆“做中國人真好”,激發(fā)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從而全神貫注地開始下一部分的學習,這也為整個班會奠定了情感基調。
實踐表明,在融媒體時代,只有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才能使理論深入淺出、生動深刻,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里?;谏鲜稣J識,教師在課前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小組成員利用課余時間,通過各種信息收集方式,查找并記錄小組最想知道的時事新聞。同時,通過“學習強國”“中央電視臺”等官方網站,搜索到更詳細的時事新聞短視頻,下載后作為集體成果報告并進行課堂分享。
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出于學習任務的需要,主動從互聯網上的優(yōu)質短視頻資源中完成“自我教育”。在課堂上,各組不同形式的成果報告又完成了學生教育學生、學生影響學生的“伙伴教育”。這體現了融媒時代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的特點。
(2)利用熱點素材培養(yǎng)學生關心時事的良好習慣
在思政課上,利用各種媒介提供的時事熱點素材進行教學,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關心時事,理論聯系實際的習慣,也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要緊扣思政課的知識點,深入挖掘與思政知識點相符合的新聞事件或網絡熱點素材,使這些媒介素材的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轉換為思政教學內容,在課堂中與學生討論、交流,并在交流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以達到教學目的,提升思政課的針對性與實效性。
從2016年秋季學期開始,國家將小學的《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初中的《思想品德》統(tǒng)一改為《道德與法治》。并于次年秋季學期在全國所有地區(qū)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使用。[2]新教材的編寫更符合學生的認知心理,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正確理解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在教材中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因素是關鍵。
因此,我們要思考如何基于思政教學的目標和《道德與法治》教材的內容來選擇社會熱點素材,將社會熱點與思政課的內容密切聯系起來,與思政課教學目標相一致,與思政的育人目標相契合。選擇學生高度關注或參與的社會熱點進行思政課教學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可以借機引導學生合理關注社會熱點,幫助學生掌握辨別社會問題的科學思維方法,達到教學目的。
例如,此次的抗疫大考就是一堂生動的思政課,有助于學生樹立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信心。作為一名思政教師有義務把抗疫這堂思政課教好。[3]因此,每一位思政教師都應努力把抗疫成果轉化為思政課程的育人素材?!吨袊逃龍蟆吩l(fā)文指出:抗疫斗爭偉大實踐不僅是一堂思政“大”課、思政“暖”課,而且還是一堂思政“金”課。
在小學思政課《有一種責任叫愛國》的總體設計中,思政教師運用大量網絡上的抗疫熱點素材,反映了在抗疫行動中,國家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責任意識。從國家領導人到鐘南山、李蘭娟等權威專家,再到一線醫(yī)務人員、警察、志愿者,都在為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而戰(zhàn)。這場抗疫斗爭的偉大實踐為思政課提供了鮮活的素材,極大地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為學生理解“有一種責任叫愛國”這一主題鋪平了道路。無論是建設方艙醫(yī)院,還是接滯留國外的中國公民回家的事例,學生們都能從中深切地感受到祖國和同胞的愛。同時,又通過中國在抗擊國內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時,還積極向國際社會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的行動,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中國在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良好意愿,幫助學生提升對“責任”的感悟。
那么,什么樣的時事、網絡熱點材料可以運用到思政課堂中,并且使用后能使學生得到思想啟發(fā)、價值確認,產生情感共鳴呢?這就要求教師密切聯系教學內容,嚴格把關和篩選網絡資源,而篩選標準就是堅持政治性與學術性相統(tǒng)一的原則。教師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方向,嚴格控制時事、網絡熱點材料的選用,合理尋找和科學把握能夠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樹立正確價值取向的素材。不能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而盲目偏離思政課本身的教學底線和要求。
3.發(fā)揮大數據技術優(yōu)勢,實現“融媒思政”教育精準化
大數據的一個重要價值就是通過對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獲得對具體問題的準確認知。大數據技術為深入、準確地了解受眾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帶來了極大的便利。[4]利用大數據進行全面深入地分析,可以洞察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和形式的接受程度,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和改進方向。在新形勢下,還可以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學生信息、教師信息、教學內容、教學反饋等進行分析判斷,真正實現全過程育人、全員育人,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效果。
在小學六年級思政班會《少年中國夢》活動的準備環(huán)節(jié),教師組織學生就“2020年,中國這10件大事,你最關注哪一件?”這一問題進行了網上投票,根據網絡投票的結果,選出學生最想了解的時事“TOP榜”,讓學生就自己想要了解的時事新聞分組,并開展一系列的學習活動。這種學習任務是學生愿意主動去完成的,因此他們的學習經歷也是最深刻的??梢?,大數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有助于實現教育的精準化和教學實踐的創(chuàng)新化。
四、“融媒思政”教學的未來發(fā)展
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如何讓思政課在學生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種子,在其人生的“拔節(jié)孕穗期”,真正起到啟迪智慧、引領發(fā)展的作用?這就要求每一位思政教師都要去認真探索和思考。思想政治工作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就要積極實踐“融媒思政”,在不斷探索和實踐中,提出新舉措、尋找新思路,用我們的智慧充分展示思政課堂的新活力。讓思政教育像陽光和空氣一樣滋養(yǎng)生靈,引導每一個學生扣好人生的第一??圩?。
當前,如何有效發(fā)揮融媒體的優(yōu)勢,推進思政課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構建新的思政課教學模式,已成為擺在每一所學校和每一位思政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叭诿剿颊苯虒W的未來發(fā)展,依靠我們的思考與行動,在每一堂思政課的實踐中提升,在每一堂思政課的反思中成長。
參考文獻:
[1]賀軍生.運用新媒體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傳媒, 2017(5):80-82.
[2]彭澤平,楊啟慧,羅珣.新中國中小學德育課程改革70年:歷程、經驗與展望[J].教育學術月刊,2019(11):3-9.
[3]顧紅亮.把抗疫大考打造為思政“金”課[N].中國教育報,2020-9-30(4).
[4]李駿.有的放矢:構建全媒體時代思政教育新格局[N].人民日報,2019-8-7(17).
(編輯:李曉萍)
2158501705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