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應平 步艷靜 黃婷婷 羅麗娜
慢性腎臟?。–KD)是一種泌尿系統(tǒng)疾病,是由于不同原因造成的慢性腎損傷。在全球的患病率日益增長,已成為較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目前在我國約有1.3億不同程度的CKD患者。慢性腎病不僅發(fā)病率高、病因眾多,且治療費用高,腎臟病早期可能沒有任何表現(xiàn),伴隨著病癥的發(fā)展逐漸出現(xiàn)一般腎病的癥狀,嚴重時會出現(xiàn)慢性腎衰竭[1-3]。若不及時治療最終可能發(fā)展為尿毒癥。慢性腎臟病患者通過治療病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但是不能完全治愈,其控制不僅需要多方面的綜合治療,患者主動參與自我管理從而監(jiān)控和管理自身疾病才是疾病防治成敗的關鍵。然而調(diào)查顯示我國CKD患者自我管理水平不理想,近年來國外醫(yī)學研究證實動機式訪談對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水平有效。動機性訪談又稱動機增加,是與患者的一種互動方式,在溝通中改變患者的行為動機,引導患者行為改變[4-5]。近年來,動機式訪談逐漸被應用于慢性病管理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將動機性訪談技術應用于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中,觀察其效果。
選取本院2019年2-9月收治的80例慢性腎臟病患者。納入標準:(1)確診為慢性腎臟?、蟆跗?;(2)年齡18~65歲。排除標準:(1)患者已做相關手術進行治療;(2)孕婦;(3)有精神方面疾病;(4)拒絕配合相關研究;(5)維持性透析患者等[1]。研究期間無脫落。隨機均分為常規(guī)組(行常規(guī)性健康教育)和研究組(常規(guī)教育基礎上給予動機訪談式健康教育),每組4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見表1。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自愿加入研究。
表1 兩組一般資料對比
兩組干預周期均為6個月。
1.2.1 常規(guī)組 給患者提供健康手冊,在運動飲食等方面給予患者常規(guī)指導,定期回訪患者,幫助患者及家屬答疑解惑。
1.2.2 研究組 在常規(guī)干預基礎上給予患者動機訪談式健康教育,安排專業(yè)護士制訂具體訪談干預計劃和提綱,進行一對一訪談。訪談時間20~30 min,干預期間共進行2~3次訪談。(1)第一階段獲取信任。方式:開放式問答、心理干預、概括性小結。注意事項:真誠、反應式傾聽、根據(jù)行為轉變階段定義評估。目的:了解患者的飲食、運動、配合醫(yī)療等習慣,排解患者心理壓力,建立信任關系、評估患者所處行為轉變階段。(2)第二階段引導轉變。方式:探討重要性與信心及相關風險、支持自我效能。注意事項:引導性交談,不宜強行勸說、表達鼓勵;目的:引導行為轉變動機,為患者提供支持,增強行為改變的信心。(3)第三階段評判改進。方式:目標設定,提供不同場合的選擇方案、探討行為改變后的益處,總結問題及時調(diào)整。注意事項:目標不宜過高、讓患者講述自我感受,給予鼓勵。目的:推進行為轉變、堅持實施自我管理。(4)預約下次訪談時間。
1.3.1 慢性腎臟病自我管理行為量表內(nèi)容包括遵從醫(yī)囑服藥(4題,評分范圍4分~20分)、尿酸的監(jiān)測(4題,評分范圍4分~20分)、飲食控制(6題,評分范圍6分~30分)、規(guī)律鍛煉(4題,評分范圍4分~20分)、并發(fā)癥護理和預防(4題,評分范圍4分~20分)、處理高低蛋白血癥(4題,評分范圍4分~20分)6個方面,合計26個選題,每項評分1~5分,完全(+5)、經(jīng)常(+4)、有時(+3)、很少(+2)、完全沒(+1),總分=所有項分數(shù)相加,總評分范圍26~130分,分數(shù)與自我管理能力正相關[6]。
1.3.2 自我效能量表該量表由Schwarzer編寫,內(nèi)容包括疲勞、疼痛、情緒壓抑、疾病癥狀、就診次數(shù)、藥物作用6方面對生活的影響,每項最高10分,最低1分,計算方式(總分=所有項分數(shù)相加),分值與自我效能呈正相關。
1.3.3 使用院方制作的滿意度問卷調(diào)查表患者對護理滿意度評分,護理滿意度調(diào)查總分100分,由患者及家屬對醫(yī)護人員護理質量、態(tài)度評分,按等級分為:非常不滿意(<60分)、不滿意(60~69分)、基本滿意(70~79分)、滿意(80~89分)、非常滿意(≥90分)。滿意度=(非常滿意+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shù)×100% 。
本研究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 )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自我管理行為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各項評分及總分均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自我管理行為評分對比 [分,(±s)]
表2 兩組自我管理行為評分對比 [分,(±s)]
組別 飲食控制 規(guī)律鍛煉 遵從醫(yī)囑服藥 尿酸的監(jiān)測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n=40) 19.35±2.22 23.69±3.52 11.61±1.52 15.31±1.24 9.42±1.54 15.22±1.61 11.25±1.41 15.32±1.56常規(guī)組(n=40) 18.36±2.85 20.41±2.11 11.22±1.22 13.28±1.74 10.52±1.52 12.92±1.02 10.38±1.25 11.52±1.19 t值 0.965 5.382 0.517 6.009 1.394 3.091 1.347 5.028 P值 0.337 <0.001 0.607 <0.001 0.167 0.003 0.182 <0.001
表2(續(xù))
干預前兩組各項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研究組各項自我效能得分均優(yōu)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自我效能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自我效能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疲勞 疼痛 情緒壓抑 疾病癥狀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 干預后研究組(n=40) 3.19±0.48 8.17±0.53 4.33±0.53 7.95±0.75 2.53±0.29 8.73±0.35 4.28±0.51 7.90±0.24常規(guī)組(n=40) 3.53±0.51 6.93±0.19 4.27±0.56 5.25±0.18 2.39±0.31 7.58±0.17 4.22±0.48 6.20±0.67 t值 0.853 13.935 0.115 13.942 0.478 18.693 0.146 15.110 P值 0.396 <0.001 0.909 <0.001 0.634 <0.001 0.884 <0.001
表3(續(xù))
研究組滿意度略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33,P>0.05),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滿意度對比 例(% )
慢性腎臟病近年來發(fā)病率持續(xù)增長,其治療復雜,并發(fā)癥具有多樣性,并且治療費用高昂,給患者和家屬帶來極大的心理和經(jīng)濟負擔,同時因治療藥物的副作用較大使患者對藥物的依從性較差。雖然近些年的醫(yī)護水平有很大進步,但醫(yī)療資源稀缺和醫(yī)療護理時間地點的局限性問題依然存在,許多患者一旦離開醫(yī)護人員,幾乎無法應對疾病,因此鼓勵和激發(fā)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性日益凸顯[6-7]。
本研究中,對研究組給予動機訪談式健康教育6個月后,研究組自我管理行為評分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原因是:動機訪談式健康教育是一種授權和激勵的模式,訪談者與被訪談者是平等的伙伴關系,以合作的方式進行健康指導,被訪談者承擔自我管理的完全責任,訪談者采用動機訪談技巧幫助被訪談者自主做出選擇,制訂具體目標和行為改變計劃,從而促使其自我管理行為改變。然而常規(guī)組患者干預后采取的方式,還停留在傳統(tǒng)的方式上,通過灌輸知識來提高患者認知,主觀能動性無法充分調(diào)動,患者自身能做的改變有限[8-11]。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自我效能評分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原因是:動機訪談式健康教育尊重患者的自主決定權,在支持和肯定的環(huán)境中,易與患者建立一種良好的平等關系,致使患者改變的決心更強;在改變的過程中,與患者一起評估當前的身體狀況,分析與理想狀況之間的差距,從而給患者堅持改變行為的動力;患者的病癥得到改善,會更好地配合各種治療任務、進行有益的活動和鍛煉,不斷促進自我管理行為的改變,形成一個良好的循環(huán);因而干預6個月后,研究組自我效能明顯改善[12-13]。研究組滿意度略高于常規(guī)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1.133,P>0.05),說明動機訪談式健康教育干預在提高慢性腎臟病患者護理滿意度方面與常規(guī)護理效果差別不大。
綜上所述,治療過程中,實行動機訪談式健康教育的方式,有益于慢性腎臟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升,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