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島第二中學 周貝妮
互聯(lián)網+背景下,發(fā)展學生數學核心素養(yǎng),關鍵在于貫徹“先學后教,以學定教,多學少教”的互聯(lián)網+教學理念,引導學生關注數學本質,調動數學思考。下面以余弦定理為例,淺析如何在互聯(lián)網+教育中落實核心素養(yǎng)。
近年來,教育的信息化之路步入了一個新高度——互聯(lián)網+教育。然而,互聯(lián)網+教育并非只是“技術+教育”,更是“思維+教育”,其核心是用戶思維、平臺思維和大數據思維。從教育角度來看,互聯(lián)網思維體現(xiàn)在充分發(fā)掘和利用隱藏于數據內部的價值,打造一個直擊學生發(fā)展需要的課堂,為學生搭建表達想法、展示自我的平臺。
下面介紹基于互聯(lián)網+教學系統(tǒng)的余弦定理教學設計:
對比傳統(tǒng)教學,互聯(lián)網+帶來的最大顛覆就是師生進入課堂時都“有備而來”。學生根據自主學習任務單自主學習、落實基礎、提出困惑。教師接收到反饋后,有針對性地在課堂上對共性問題加以點撥,對數學思想方法及數學文化進行滲透,提高課堂效率,挖掘課堂深度。余弦定理的自主學習任務單如下所示:
(1)學習指南
達成目標:初步理解余弦定理的證明方法,抽象出余弦定理的三個等式及推論,并能簡單應用。
學法指導:觀看微課,閱讀課本8~12 頁,完成任務單。
(2)學習任務
任務一:復習回顧。
①(多選)在△ABC 中,已知a= ,b= ,∠A=45°,則∠B 的值可能為( )。
A. 30° B. 60° C. 150° D. 120°
②(多選)下列解三角形問題中,能利用正弦定理解決的有( )。
A.已知兩角與任一邊,求其他元素。
B.已知兩邊與一邊對角,求其他元素。
C.已知三邊,求其他元素。
D.已知兩邊及夾角,求其他元素。
任務二:教材理解。(2011·陜西高考)敘述并證明余弦定理。
任務三:拓展深化。如果讓你來命制一道余弦定理的題目,你想命制什么題目?
任務四:數學文化。搜集余弦定理的數學史,了解余弦定理在歷史上的來源與發(fā)展。
(1)基于反饋,鞏固提升
學生課前提交的余弦定理證明方法中,多數只考慮在銳角三角形中的證明。課堂上展示學生作答,之后師生共同補充直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的情況。
點撥:首先,化難為易,化繁為簡,化生為熟,此為轉化化歸思想。先化整為零,逐個擊破,再積零為整,合而為一,此為分類討論思想。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和精髓,挖掘題目背后的思想體系是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其次,余弦定理作為勾股定理的推廣,最早出現(xiàn)于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中。數學文化是數學的底蘊和魅力。文化歷程濃縮重演,使學生體會余弦定理為幾何而生、由幾何而證、因幾何而美的思維魅力。
接著,借助學生課前反饋的疑惑“余弦定理還有其他的證明方法嗎?”引出坐標法證明。坐標法免去討論,簡潔清晰,培養(yǎng)了學生求真求簡的理性精神。
(2)定理呈現(xiàn),深入剖析
從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形語言三個角度呈現(xiàn)余弦定理,借助學生反饋的疑惑“用余弦定理解三角形,至少需要幾個量?”剖析余弦定理“知三求一”的方程思想,展現(xiàn)余弦定理“均衡對稱”的結構之美。
(3)好題欣賞,舉一反三
選取學生自主命題中適合課堂主線的題目作為“好題”,課堂集中探討解決。
好 題1:在△ABC 中,已 知a=2,b= , ∠C=45°,求∠A,∠B 和c 的值。
(4)課堂小結,點撥升華
引導學生在知識、思想、方法、體驗等方面對本節(jié)課進行總結。
“近測高塔遠看山,量天度海只等閑。古有歐氏勾股法,今看三角正余弦。幾何代數攜手進,方程思想留心間。科學之路無捷徑,嚴謹無畏勇登攀!”以詩結尾,高度概括,滲透文化,學科育人。
課后推送余弦定理的其他證明方法,保持學生的探索之心,實現(xiàn)分層教學。
綜上,本節(jié)課以任務單反饋為明線,以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抽象、邏輯推理等核心素養(yǎng)為暗線展開。通過追溯余弦定理的起源,教會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通過探索余弦定理的幾何法、坐標法證明,教會學生用數學的思維思考世界;通過用自主命題的方式探究余弦定理的應用,教會學生用數學的語言表達世界。
在互聯(lián)網+教育實踐中,既要發(fā)揮技術的優(yōu)越性,更要守住教育的本質屬性,這樣才能真正做到以生為本,使互聯(lián)網+教育與核心素養(yǎng)這兩駕馬車并駕齊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