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梅
巡鹽御史富察老爺家的園子叫作“紫園”。“紫園”兩個字寓意紫氣東來。門額牌匾并沒有用燙金大字,而以磚石雕刻而成。原本是用金字鑲嵌,園主人左看右看,覺得有點兒俗,像是寺廟的門臉,于是著工匠鑿了,重新做,做成了磚雕字牌。門口四個石獅子分臥兩旁。
按照造園規(guī)則,大園宜密,小園宜疏。小園植物適宜落葉,疏朗,不顯得局促,大園過疏亦顯得荒涼空曠。富察家的這個園子,按照面積來看,只能算是中等。這里既不宜過疏,也不宜過密,需疏密得宜,所以,常綠樹木和落葉灌木各占一半左右,常綠樹木有烏桕、白皮松,也有落葉樹木,梧桐、桃、李、石榴、桑樹、榆樹等。園子有一種幽深感,讓人覺得“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步步勝景,也不會顯得空曠稀疏,一眼千里。
進入大門,一條碎黃石鋪成的曲徑,兩旁古木參天,名貴的樹木是園主讓貨船從深山老林運回來的。所幸經(jīng)過園藝師傅的精心栽培,多半存活了下來。向前不遠處一個月洞門,進入月洞門,左轉(zhuǎn)入一條復(fù)廊,中間一道白墻,把兩條長廊一分為二。廊頂為木構(gòu)卷篷頂,白墻上有很多漏窗,復(fù)廊兩邊的游人通過漏窗相互借景。漏窗的花色多樣,有用瓦片和薄磚片砌成葵花式、海棠芝花式、瓦花燈景式等圖案,漏窗形狀有蓮花聚錦框、如意聚錦框、桃花聚錦框,等等。
夾墻左邊是一汪碧水,百頃波濤,夾墻右邊山巒疊翠。步出回廊,右邊地勢略高,一座土石山赫然在目,山上樹木盎然。背倚假山,樹木繁盛,一座院落掩映其中。丈許的飛檐,粉墻黛瓦,瓦當(dāng)上鐫刻著“國色天香”字樣。
步入大門,左右皆是游廊,地面上由黃石散片和鵝卵石子鋪成。沿著回廊,經(jīng)過東西廂房,進入主屋。雕梁畫棟,暗紅色雕花窗牖,室內(nèi)一桌一椅皆是金絲楠木所制作,雖然色澤不是很美,黃中帶灰,卻少而精致。日光灑金、綠樹掩映,甚是幽靜。門前向陽處,半畝院落里,牡丹花正開得熱烈忘形。
今天是三月初九,清明剛過,距離谷雨還有十天?!扒迕鲾嘌?,谷雨斷霜。”明媚的陽光普照大地,暖融融的。正是春暖花開,人生好時節(jié)。步上楊柳岸,水流曲折,河堤用“千層石”砌就,錯落有致、逶迤曲折。路盡處有拱橋勾連,沿河排列的楊柳樹,柳絲低垂,款款情深,不時有燕子剪風(fēng),倏忽來去。楊柳雖年代不久,卻也蓬松,如帷如幄,亦如寬袍大袖的書生,頷首作揖,甚是儒雅,平添了眾人的興致。
跨過一座小橋,右轉(zhuǎn),又是一進院落。走進月洞門,眼前是一汪碧水,兩邊回廊連接處,散落幾處屋宇。向左前方,一座閣山凌空而立,黃石錯落有致、堆疊成山。拾級而上,登上一個盔頂高閣,閣下有“美人靠”,才子們或站或坐。對面是一敞軒,有人在檻前細數(shù)游魚。魚池里一座峭壁山,半在水中,下小上大,奇峰險峻。山由太湖石做成,有如風(fēng)卷殘云,又如驚濤拍岸,更像是神仙之手撫弄過,因用力過猛,留下諸多印痕。怪石姿態(tài)各異,又相互融合,形成了奇巧山峰,令人觀之稱奇。因湖石多孔,疊山者在石洞中填以土,種上花草樹木,山崖邊有冷泉,泉水順著石縫流下來。水流處,鮮草碧翠,樹木搖曳生姿,苔蘚密布,翠綠斑駁。向前走,看似路窮處,卻是別有蹊徑。一座小橋連接兩岸,綠樹環(huán)抱、泉流淙淙、桂叢簇擁,這里種植有大片“四季桂”,春日也能香氣四溢。背陰處,幾叢芭蕉,背風(fēng)而立。
再向北邊是梅園。梅園的構(gòu)建最費心思。梅園原本就是磚石圈住一個小院,庭院分兩半,西邊正屋三間,兩間廂房,向東一個如意門,進入東邊小院。院內(nèi)遍植幼梅,一排兩間面南屋子。
園子蓋好之后,主人覺得太過愚鈍呆板,思來想去,進行修改。先移動了梅樹,把庭院里幾株整齊排列的幼樹,換成一株老梅,枝干遒勁,旁逸斜出,植株甚巨。此樹立在中庭,遮住大半庭院。于庭院一角立一塊湖石,形狀奇特,空、瘦、皺、丑,小院立時生出了山氣。從立石的墻角處鑿一冷泉,泉眼流經(jīng)湖石,泠泠作響。院落雖小,山水俱全。
放眼望去,梅園地勢不高,方正院落中間一分為二,有如意門相通。門外拐角處,稀稀朗朗幾株幼梅,風(fēng)姿綽約,在粉墻襯托下像是天然畫卷。
院內(nèi)石板地面上用黃石、亂石砌成冰裂圖,用桐油、石灰、糯米汁黏合。廊檐下三面墻壁嵌有詩條石,上書前人的梅花詩詞。
宋代杜耒的《寒夜》:“寒夜客來茶當(dāng)酒,竹爐湯沸火初紅。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唐代黃蘗禪師的《上堂開示頌》:“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p>
屋里墻上掛有元代王冕的《墨梅圖》,上書:“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p>
小院的構(gòu)造和布置,原本更多水墨氣,枯瘦、寫意、棱角分明,現(xiàn)多了王冕畫作中梅花的活潑,冷寂中有了熱鬧,平添了活力。小院命名為:清氣軒。
出得小院,遠處高臺上一片幽篁,這是今年突然長出來的。富察公子說:“這里原本就幾根竹竿插在地上,前三年沒有任何擴展的跡象,幾根瘦竹,寂寞地散落著。三年過后,幾場春雨,突然澆灌出一片竹林,蓊蓊郁郁,令人稱奇。”
竹林外,一支石筍,高約五尺,直入天空。眾人驚嘆于瘦石傍竹的妙處。富察公子云:“前人述評,梅邊石宜古,松邊石宜拙,而竹旁石則宜瘦,彼此方能相得益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