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貝貝
(鄭州市婦幼保健院產科,河南鄭州 450000)
產后腹直肌分離是由于產婦妊娠期間子宮體重持續(xù)增加,使得腹壁擴張延伸,導致腹部的兩側腹直肌向兩側分離[1]。產后產婦一旦發(fā)生腹直肌分離,會導致其腹部的肌肉力量變弱, 腰背部的承受力量變小,誘發(fā)腰背酸痛等癥狀,甚至可造成起床困難,影響其生活質量。 多數腹直肌分離產婦產后可自行恢復,若腹直肌分離嚴重者,即分離距離>2 cm,其自行恢復的可能性較小,應采取有效的干預手段,以促進其恢復??祻桶茨ψ鳛榕R床較為常見的康復措施,可通過多種按摩手法促進腹直肌恢復。神經肌肉電刺激主要利用不同強度的電流對肌肉產生刺激作用, 促使其收縮、舒張,以達到增強肌肉強度、恢復正常功能的目的[2]。基于此, 該研究選取該院2019年8月—2020年12月收治的92 例產后腹直肌分離產婦為對象, 通過分組對照,探討早期神經肌肉電刺激聯(lián)合康復按摩的應用效果,報道如下。
選擇該院收治的產后腹直肌分離產婦92 例作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各46 例。納入標準:均為單胎、足月順產,且產后24 h 內發(fā)生腹直肌分離;患者及家屬均對該研究知悉同意;認知、溝通能力正常。 排除標準:出現產后出血及切口感染者;有電刺激禁忌者; 合并其他器官嚴重疾病者。 觀察組年齡25~35 歲,平均年齡(29.26±1.02)歲;孕周37~41周,平均孕周(28.92±0.45)周;體質量指數22~30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6.02±1.34)kg/m2。 對照組年齡24~35 歲,平均年齡(29.30±1.05)歲;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28.95±0.47)周;體質量指數21~30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6.05±1.32)kg/m2。 比較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該研究已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1 對照組
于產后1 d 開始進行康復按摩。(1)腹部環(huán)摩法:護理人員使用左右手全掌, 以患者的神闕穴為起點,向左上腹至右上腹進行順時針按摩,隨后回轉至神闕穴,做環(huán)形摩動,反復5 次;(2)腹部推法:護理人員分別將兩手掌置于患者兩側,由期門、天樞、中極做往返推撫按摩3~5 次;(3)腎區(qū)按摩法:護理人員分別將兩手置于患者腎區(qū),做摩法與擦法,以腎區(qū)皮膚發(fā)熱為宜,反復5 次;(4)捏腹肌法:拇指在后,食指在前,沿患者任脈走向進行3~5 次的反復捏提;(5)點揉法:雙手交叉,使用拇指分別點揉患者腰部的第3、4 腰椎橫突尖端處或腎盂穴,再用4 指點按天樞穴,每穴持續(xù)點揉2 min;(6)點按法:使用拇指尖點按患者太溪、足三里、三陰交及涌泉穴,每穴點按1 min。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用早期神經肌肉電刺激進行干預。 產后1~5 d,將神經和肌肉電刺激儀(蘇州好博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型號:HB-SJ1,蘇械注準20142260606)的電極片粘貼于患者腹外斜肌、腹橫肌和腹直肌,刺激分為4 個階段,第一階段設定刺激脈寬為200 us,頻率為30 Hz;第二階段設定刺激脈寬為400 μs,頻率為75 Hz;第三階段設定刺激脈寬300 μs,頻率為4 Hz;第四階段設定刺激脈寬為150 μs,頻率為3 Hz。 25 min/次,隔天治療1 次。
兩組均治療6周。
(1)腹直肌分離情況:對比兩組干預前及干預后腹直肌分離>2 cm 的情況。 (2)腰圍:對比兩組干預前后臍上圍、臍圍及臍下圍。(3)疼痛:對比兩組干預前后疼痛情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進行評估,選擇一根10 cm 的尺子,按0~10分次序評估疼痛程度,10 cm 端表示疼痛劇烈,0 cm 端表示無痛。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用[n(%)]表示,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χ2、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腹直肌分離距離>2 cm 占比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表1 兩組腹直肌分離情況比較[n(%)]
兩組干預前臍上圍、臍圍及臍下圍比較,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干預后臍上圍、臍圍及臍下圍均短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2。
表2 兩組腰圍比較[(±s),cm]
表2 兩組腰圍比較[(±s),cm]
對照組(n=46)觀察組(n=46)t 值P 值組別86.82±5.6586.59±5.710.1940.84785.89±6.6382.93±6.422.1750.03288.94±6.4288.82±6.390.0900.92986.83±6.0481.89±5.424.1290.00092.95±7.1592.93±7.220.0130.98990.04±6.6885.88±5.533.2540.002臍上圍干預前 干預后臍圍干預前 干預后臍下圍干預前 干預后
干預前,兩組VA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干預后VAS 評分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干預后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 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3。
表3 兩組VAS 評分比較[(±s),分]
表3 兩組VAS 評分比較[(±s),分]
對照組(n=46)觀察組(n=46)t 值P 值組別6.65±1.126.70±1.080.2180.828干預前4.43±0.752.29±0.5215.9040.000干預后11.17024.9530.0000.000 t 值 P 值
腹直肌分離屬于產婦產后不可避免的并發(fā)癥,當前臨床尚無有效措施預防其發(fā)生[3-4]。 通常情況下,產婦產后腹直肌會隨著時間的延長逐漸向中線靠攏而恢復,但部分患者腹直肌分離程度嚴重,雖不會對其生命造成嚴重影響,但會導致腹部肌力減弱,腰部承托力下降,進而影響脊柱穩(wěn)定性,導致腰背酸痛及形體改變等。 為改善腹直肌分離產婦預后,臨床應在產后早期對其開展有效的康復干預。
以往臨床通常采取康復按摩的方式進行干預,主要通過多種按摩手法對患者腹部穴位、 組織進行按摩,以促進血液流動、疏通經絡、活血祛瘀,增加腹部韌帶的彈性,解除肌肉疲勞,提高肌肉肌力,促進產后器官、組織功能恢復,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腹直肌分離情況[5-6]。 由于康復按摩具有經濟、便捷及無創(chuàng)性等特點,當前已在臨床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但單一采取康復按摩見效較慢,難以滿足患者的康復要求,故應在此基礎上聯(lián)用其他干預措施。神經肌肉電刺激作為一種物理干預措施,可通過不同強度的電刺激促進神經、肌肉的恢復,有效增強肌肉功能[7]。 在該研究中采用早期神經肌肉電刺激,將儀器的電極片粘貼于患者腹部,通過施以不同強度的電刺激提高腹部肌肉的興奮性,促使腹部肌肉進行被動收縮,喚醒受損肌肉的本體感受器,促使分離肌群恢復正常。同時通過對腹部肌肉進行電刺激, 可以加快腹部血液循環(huán)及新陳代謝,促使新的膠原蛋白生成,改善肌力及筋膜彈性,并能夠緩解背部肌肉痙攣,獲得一定鎮(zhèn)痛效果[9-10]。針對產后腹直肌分離產婦,采取早期神經肌肉電刺激聯(lián)合康復按摩進行共同干預, 能夠加快機體新陳代謝,減少脂肪堆積,促進腹部肌肉及筋膜彈性的恢復,進而有利于改善腹直肌分離,減輕腰背疼痛情況。 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腹直肌分離距離>2 cm 占比低于對照組,干預后臍上圍、臍圍及臍下圍水平均短于對照組,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提示早期神經肌肉電刺激聯(lián)合康復按摩在促進產后腹直肌分離產婦康復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呂愛明等[8]的研究表明,神經肌肉電刺激能夠減輕產后腹直肌分離產婦的腹直肌分離情況,與該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進一步說明早期神經肌肉電刺激的應用效果。
綜上所述,針對產后腹直肌分離產婦實施早期神經肌肉電刺激聯(lián)合康復按摩,能夠改善其腹直肌分離情況,縮短腹部腰圍,減輕腰背痛疼痛,進而提升康復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