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tǒng)編教材中出現(xiàn)了一種全新的單元設計形式——“活動 探究”。初中全套教材共設計了四個“活動 探究”,分別是八上的新聞、八下的演講、九上的詩歌和九下的戲劇。八年級上的第一單元是初中生初次開展的新式學習活動,從學習內容、學習形式到學習方法上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革。筆者結合教學實際,進行了以下教學嘗試。
一、以教材為導向,反思教學實際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在大量的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文的規(guī)律”?!盎顒?探究”單元正是以創(chuàng)造性的新形式,踐行了課程標準的這一理念。
“學習任務單元”的出現(xiàn),改變了過去單一的單元導讀形式,將單元學習分解為三個任務,每一個任務都是一個綜合性實踐活動。統(tǒng)編教材第一單元設計了三個活動任務,任務一是新聞閱讀,側重與文本的閱讀和探究;任務二是新聞采訪,側重在綜合實踐活動;任務三是新聞寫作,落腳點是寫作。三個任務群的設計,從閱讀到口語交際,再到到寫作,從課內到課外,立足于學生的親身實踐,充分體現(xiàn)了“以閱讀為基礎,以活動為中心,以能力為旨歸”的設計原則,搭建新的教學體系。同時,增加了《閱讀新聞的方法》《什么是新聞特寫》《怎樣寫消息》等語文知識。語文文學知識卡的增加,讓學生更深入了解了新聞特寫這一特殊樣式。
對于“活動探究”這樣的新內容,對于“新聞”這一新出現(xiàn)的單元內容,一線教師如何落實統(tǒng)編教材的要求和意圖,如何有效開展活動和探究,值得我們教師去反復實踐和探索。
二、以重構為途徑,“巧”設“活動”
根據王榮生教授選文的四大樣式——定篇、例文、樣本、用件的理念,筆者利用教材,進行了一些調整和組合。
(一)巧調順序,由易到難把握消息特征
第一課和第二課都是消息,前者是偉大領袖毛澤東的新聞,鼓舞人心,后者是首屆諾貝爾獎的報導。雖然時間上看離我們已經較遠,但其所具有的典范性卻是持久的。第一課文章雖不長,全文只有一段;第二篇文章結構完整,且旁有批注,便于學生閱讀和了解。于是,在教學中,筆者將第一課和第二課的順序進行了調整,先上第二課,讓學生通過本文,結合課文前的知識框和本文的批注,讓學生了解新聞的基本結構和基本知識,如新聞的電頭、導語、主體和背景,以及新聞的實效性和詳略的處理,學習了新聞的“倒金字塔”結構。
這樣調整后,學生在第一次接觸新聞時就初步把握了消息的結構和特點,利用這一點可以嘗試寫作,如在課后筆者就布置了模仿《首屆諾貝爾獎頒發(fā)》的結構,擬寫一則周一晨會或班級近期活動的消息,從學生上交作業(yè)情況看,同學們能準確把握新聞結構和特點。
之后根據這一課的習得,運用到第一課中,分析新聞的基本結構和特點。如在教學《新聞兩則》時,新聞的實效性和延續(xù)性比之前人教版的篇目更明顯。在教學中,筆者還設計了一組還原讀者心理的問題:
人民解放軍讀了這兩則新聞,會怎么想?持中立態(tài)度的民眾會怎么想?國民黨政府和軍隊會怎么想?作者要達到怎樣的目的?
通過這一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讀者意識和寫作意識,從而更完整看待新聞的特征及作用。
(二)巧用整合,任務驅動特寫與通訊
在教學新聞特寫《“飛天”凌空——跳水姑娘呂偉奪魁記》和通訊《一著驚海天——目擊我國航母艦載戰(zhàn)斗機首架次成功著陸》兩文時,筆者進行了整合閱讀。第一步,先從兩文標題入手,了解新聞的主標題和副標題的特征、作用,如這兩個主標題與之前消息的標題相比更形象生動,副標題則更具概括內容的特征。第二步,深入文本,分析探究形象化、文學化的表現(xiàn)形式,感受特寫和通訊獨特語言。第三步將消息《艦載機殲-15在我航母上順利著艦起飛》與《一著驚海天》進行比較閱讀,探究消息與通訊在新聞信息、結構形式和語言風格上的差異。第四步,探究兩文的“引語”作用。整合閱讀,培養(yǎng)了學生在語文活動中的解決問題能力,讓學生的經驗和知識發(fā)生巨大變化,既促進了教學活動的有效展開,也讓學生的探究活動更有條理,更有實效,有效地促進了學生的學。
(三)巧增材料,多方感受作者立場
新聞是客觀的報道,但有時也難免帶有作者的主觀傾向?!断蓜t》,從戰(zhàn)爭的進程體現(xiàn)人民解放戰(zhàn)爭的正義立場和國民黨反動派的潰敗;《首屆諾貝爾獎頒發(fā)》,在新聞的背景中交代了管評分離體現(xiàn)公平公正;《“飛天”凌空》,通過中國人剛走向世界體育舞臺體現(xiàn)民族的自豪感;《一著驚海天》,通過技術的突破,表達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為了深入理解主觀傾向,筆者選取了“香港回歸”的主體,增補了《別了,“不列顛尼亞”》《中英香港政權交接儀式在港隆重舉行》和國際媒體的相關報道,也增加了白巖松《白說》中的相關內容,進行了學習探究,感受不同立場,不同情感在新聞中的不同表現(xiàn)。
通過一系列的新聞閱讀學習活動,讓學生初步把握消息、特寫、通訊等不同新聞文體的特點,為接下去不同新聞題材的寫作練習做鋪墊。
三、以活動為載體,實現(xiàn)“真”探究
(一)報紙閱讀活動化
報紙是了解時事、了解社會的窗口。在新聞文本教學后,筆者開設了一次報紙閱讀課。讓學生自己準備了近期的報紙,老師也從閱覽室借了近期的日報、晚報和參考消息報等,進行了閱讀方法指導。重點學習:第一,了解報紙的分類,初步了解不同類型報紙風格差異;第二,如何瀏覽報紙,通過版面主題詞和標題了解本期報紙報道的主要信息;第三,如何進行選擇性閱讀,如通過瀏覽日期、選擇熱點欄目或自己感興趣的欄目,進行閱讀,對報紙進行初步篩選,可以節(jié)省大筆閱讀時間;第四,如何精讀感興趣的新聞,通過新聞的結構布局、特寫和通訊的特色,了解新聞事實,結合自己的思想認識和生活實際進行評判;第五,注意報紙的版面主題詞和版式布局、文字和圖片的關系,揣摩報紙的特點和讀者定位,辨析新聞人的立場和情感傾向。
(二)消息寫作生活化
語文教學提倡讀寫結合,新聞教學也可如此。在學習了《首屆諾貝爾獎頒發(fā)》后,筆者馬上布置了一個消息寫作的任務:請模仿課文結構,給周一的晨會或班級的近期事件,寫一則消息。雖然只上了一節(jié)課,沒有進行過專門的指導,但同學們交上來的作品結構完整,內容突出,有一部分就是直接的成品了。
在消息寫作指導中,筆者引導學生利用報紙閱讀,摘錄不同類型的標題和導語,進行分析探究,之后再修改完善自己擬寫的消息。經過這樣的系列學習,學生積極性很高,之后學校的班級晨會新聞就由學生自己擔綱了。如在本班級晨會活動后我們學生就撰寫了班級晨會活動的校級新聞,學習和生活,知識與能力,在這里相互促進,相互提高。
(三)新聞采訪情境化
語文是綜合性、實踐性很強的學科?!盎顒?探究”單元的設置從學科內容的構架走向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縱,討論新聞選題深處,從根本上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靶侣劜稍L”的任務單元,為語文知識轉化為語文能力提供了契機。之后開展小組活動,幫助學生在活動中生成精彩!
完成以上兩項任務后,學校正好要舉行運動會了。接下去我們就圍繞學校的秋季運動開展了相關新聞采訪活動。首先小組討論新聞選題,選擇需要報道的內容;其次,確定采訪思路,根據報道主題,預測讀者需求,整合并篩選問題;然后設計采訪提綱,整理采訪問題;之后進行采訪,并記錄采訪要點。最后通過小組合作,整理新聞素材,完成一份電子小報。通過電子小報的的制作,既包含了新聞文體寫作知識的學習鞏固,又包含了對新聞采訪、新聞攝影、版面設計等新聞能力的鍛煉和實踐。
在整個新聞采訪活動中,從討論新聞選題,到確定采訪思路、設計采訪提綱、記錄采訪要點、整理新聞素材、完成新聞寫作,再到電子小報的整理制作,整個過程都是學生自主合作、自主探究。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學生不僅僅提高了“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更重要的是策劃、合作、實施等各項綜合實踐能力的有效提高,也通過語文實踐活動構建并獲取大量策略性知識,從而實現(xiàn)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
語文學習不是靜態(tài)的過程,也不再是單一的習得過程,更重要的是動態(tài)的生成,動態(tài)的自主學習。而活動探究單元的實施,尤其需要教師真正讓學生“動”起來,才能讓語文“活”起來!統(tǒng)編教材剛剛落地,每一個語文教師既要讀懂教材的設計理念,也需要更新自己的行動,哪怕是在探索,哪怕還很稚嫩,但行動了,在路上了,才能讓我們的語文更具活力,更添精彩!
邢文波,浙江省杭州聞濤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