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初中語文語法教學與課文閱讀教學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jié)現(xiàn)象,我們在教學中要堅持語法教學與閱讀教學有效融合的觀點,有了這樣的理念還需要全方位進行探索。
一、初中語文語法教學的現(xiàn)狀
語法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學階段適時、適量地學習語法知識是完全必要的。語法教學的意義,可以增強學生對母語的科學認識,使之更加熱愛祖國語言,激發(fā)他們正確運用祖國語言并維護其健康和純潔的積極性;語法是語文學科中抽象性、系統(tǒng)性最強的知識體系,學生通過學習語法可以加快抽象思維能力的發(fā)展。[1]
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七年級上冊依次編排的語法知識是比喻、比擬、名詞、詞義與語境、古代常見的敬辭與謙辭、動詞、同義詞、詞語的感情色彩、形容詞、反義詞、數(shù)詞和量詞、代詞;七年級下冊依次編排的語法知識是副詞、介詞、連詞、排比、嘆詞和擬聲詞、助詞(一)、助詞(二)、并列短語、偏正短語、主謂短語、動賓短語、補充短語;八年級上冊依次編排的語法知識是夸張、句子的成分、句子的主干、句子的語氣(一)、句子的語氣(二);八年級下冊依次編排的語法知識是語序要合理、句子的結(jié)構(gòu)要完整、句式不要雜糅、句子成分搭配要恰當;九年級上冊依次編排的語法知識是單句和復句、遞進復句和承接復句、并列復句和選擇復句、轉(zhuǎn)折復句和因果復句、假設復句和條件復句、恰當使用關聯(lián)詞語。細數(shù)一下,初中語法知識點內(nèi)容豐富,有些抽象性比較強,對于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都具有挑戰(zhàn)性。
就目前整體的教學實踐情況來看,對于初中語法教學來說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語法知識講授過程與整個課文教學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jié)現(xiàn)象。[2]很多教師就語法知識講授語法知識,適時靈活借用古漢語語法和英語語法來輔助理解,加以必要的練習鞏固,有時效果并不顯著。部分地區(qū)由于受學生認知水平的限制,教學課時大部分花在課文閱讀教學和練習鞏固上,語法教學基本上處于邊緣化地位,語法教學顯得隨意性,學生的掌握表現(xiàn)為碎片化、淺層次。但是,七年級大多數(shù)學生對比喻、擬人、夸張、排比等常見修辭手法,基本能做到理解其概念、分析其作用、掌握其用法,這得益于小學階段對這些基本語法知識長期的概念教學、練習鞏固和課文閱讀教學中的理解和運用。
因此,初中語法教學不宜離開閱讀教學,否則就脫離了語言學習的情境,脫離了有意義學習,也離深度學習相去甚遠。我們要堅持嘗試將初中語法教學與閱讀教學有效融合,來引導學生深層次理解和運用語法知識,提高學生語法水平,實現(xiàn)深度學習。
二、初中語文語法教學的策略
筆者已經(jīng)完成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的一輪教學,根據(jù)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就如何將語法教學和閱讀教學有效融合這個問題,提出以下四種策略。
(一)尋找課文例句,在閱讀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語法知識概念。
統(tǒng)編版初中語文教材中,語法知識小卡片都編排在某篇課文之后,如“比喻”編排在朱自清《春》后,舉“看,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密密地斜織著,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等句子為例;如“數(shù)詞和量詞”編排在鄭振鐸《貓》后,舉“有一次,居然抓到了一只很肥大的鼠”等句子為例;如“夸張”編排在茨威格《列夫·托爾斯泰》后,舉“托爾斯泰這對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等句子為例。
這樣編排的好處是剛剛完成課文閱讀教學,便于就近尋找到語法知識的例句。比如還可以鼓勵學生在課文《列夫·托爾斯泰》一文中尋找運用夸張修辭手法的語句,學生應該能在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列舉出“托爾斯泰給人留下的難忘形象,來源于他那猶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和“亂蓬蓬的頭發(fā),怎么也遮不住兩只難看的招風耳”(類似“未出庭前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和“去年一點相思淚,至今流不到腮邊”)這兩個“擴大夸張”句;至于“縮小夸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重點閱讀課文《列夫·托爾斯泰》第四段,欣賞作者如何夸張的、刻薄的調(diào)侃托爾斯泰的長相的平庸普通;而“超前夸張”這個較為生疏的語法知識,教材舉“他酒沒沾唇,心早就熱了”一句為例,學生在《列夫·托爾斯泰》一文中找不到例句,那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學過的課文《春》中找出“花里帶著甜味兒;閉了眼,樹上仿佛已經(jīng)是桃兒、杏兒、梨兒”這句,從讀過的名著《駱駝祥子》中找出“柏油路曬化了,甚至鋪戶門前的銅牌好像也要曬化”這句。在閱讀教學的基礎上,由近到遠充分尋找語法知識的例句,確實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語法知識概念。
(二)加大學習比重,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語法運用意義。
課文《列夫·托爾斯泰》閱讀提示中說道“作者馳騁想象,大量運用比喻和夸張;文章語言典雅優(yōu)美,文氣酣暢。對于一些精彩的語句,可以反復誦讀,細細品味”。在此文的閱讀教學中,本應該加大對“比喻”和“夸張”語法教學的比重。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引導學生賞析課文欲揚先抑的寫作手法和感受作者對托爾斯泰的仰慕崇敬之情。
《再塑生命的人》課后編排的語法知識小卡片是“動詞”,例句都源自該課文。但是筆者覺得該課文在閱讀教學中也可以加大“名詞”語法教學的比重,因為該課文的情境是莎莉文老師教海倫·凱勒在玩布娃娃的過程中拼寫了第一個單詞“doll”(布娃娃),隨后教了“別針、杯子、水、父親、母親”等一系列詞語,“水”這個單詞也是莎莉文老師引導海倫?凱勒在井房里感知水的流動和清涼中拼寫出來的。尤其突出的是,海倫?·凱勒感知到“愛”這個抽象名詞,就是莎莉文老師用智慧和愛引導海倫·凱勒從生活的迷霧中走向光明,再塑了她的生命。如果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能引導學生理解名詞的豐富性,與課文語句“世間萬物都有自己的名字”、“這些詞使整個世界在我面前變得花團錦簇,美不勝收”等契合,那么也就激發(fā)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了。
又如“感嘆詞和擬聲詞”語法知識卡片編排在七年級下冊課文《臺階》后,“擬聲詞”的例句是《臺階》中“那根很老的毛竹扁擔受了震動,便‘嘎嘰地慘叫了一聲,父親身子晃一晃,水便潑了一些在臺階上”這句。因為《臺階》中沒有“嘆詞”,所以沒有為語法知識小卡片提供“嘆詞”例句。其實在《臺階》的閱讀教學中也可以適當?shù)募哟笳Z法教學的比重。為了更好的引導學生理解課文中父親造高臺階的心路歷程,可以激發(fā)學生分別在第六段“我們家臺階低”前、第二十四段中“說硬了硬了”“說實了實了”“說全凍了”各句前、第三十一段“這人怎么了”前等位置添加適當?shù)母袊@詞,這樣可以品讀出父親造高臺階前的決心、造高臺階時的興奮和急切、造高臺階后的困惑迷茫等這樣強烈的、復雜的情感。閱讀教學中語法教學比重的適當加大,不僅有助于讓學生理解語法運用的意義,也有助于推進學生閱讀向深度發(fā)展。
(三)保持延續(xù)學習,在閱讀教學中強化學生運用語法知識能力。
所謂的保持延續(xù)學習,指的是針對某一個語法知識的學習,不能停留在該語法知識小卡片前后的課文閱讀教學中,而應該根據(jù)某些課文具有語法教學資源特點,抓住語法教學契機,延續(xù)到下一單元、下一學期、下一學年甚至一直延續(xù)到初中畢業(yè)前,在反復學習、溫故知新中提高學生語法水平。
比如上文提到的“感嘆詞”的語法教學,可以融合在該語法知識小卡片前的課文《臺階》的閱讀教學中;也可以融合在下一單元課文《愛蓮說》閱讀教學中,文中“噫”這個嘆詞值得玩味;也可以融合在八年級上冊課文《周亞夫軍細柳》閱讀教學中,文中“嗟乎”這個嘆詞值得玩味;也可以融合在八年級下冊課文《最后一次講演》的閱讀教學中,激發(fā)學生在課文幾處適當?shù)奈恢锰砑訃@詞,有助于引導學生理解聞一多在即興演講中的義憤填膺、慷慨激昂的強烈感情和想象演講現(xiàn)場緊張的氛圍;也可以融合在九年級上冊課文《故鄉(xiāng)》的閱讀教學中,因為文中對“我”、我母親、楊二嫂、中年閏土等人物的語言描寫中都運用了嘆詞,尤其是“圓規(guī)”楊二嫂的“哈”、“阿呀呀”、“嚇”、“阿呀阿呀”等嘆詞的運用,把她“恣睢”的形象寫活了,很值得品讀;也可以融合在九年級下冊課文《孔乙己》的閱讀教學中,在分析掌柜形象時引導學生品讀他聽說孔乙己被打折了腿后的就一個“哦”字的感嘆,而在三四處說“孔乙己還欠十九個錢呢”前卻沒有一個嘆詞,可見掌柜的勢利和冷漠無情。延續(xù)三年的閱讀教學中融合進“嘆詞”語法教學,相信學生應對“嘆詞”的概念、常見嘆詞、意義和用法的掌握會比較熟練。
“古代常見的敬辭和謙辭”語法知識小卡片編排在七年級上冊課文《陳太丘與友期行》后,課文中“尊君”“君”是敬辭,“家君”是謙辭。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理解陳太丘之子元方知“客”“無信”“無禮”仍敬稱“君”、謙稱自己父親為“家君”的行為是方正品質(zhì)的表現(xiàn)。七年級下冊課文《孫權(quán)勸學》后設置了一道積累拓展題,舉例文中“卿”為愛稱,“孤”為謙稱,“大兄”為敬稱,并引導學生在課外再搜集一些文言文中的稱謂語。在該文的閱讀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從敬辭和謙辭的品味中,理解孫權(quán)勸學時對呂蒙的愛護和現(xiàn)身說法曉之以理的誠意,理解魯肅看到呂蒙學有所成的贊嘆與愛憐,理解呂蒙在被肯定后的自信自得。關于“古代常見的敬辭和謙辭”的語法教學,還可以融合在八年級下冊課文《社戲》的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小說故事處在半封建社會的背景,平橋村里卻沒有人敬辭和謙辭,行輩差距大卻都直呼其名或者“你”,可見“樂土”里人與人之間的平等友好與和諧相處;還可以融合在九年級上冊課文《三顧茅廬》的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從劉備語言描寫中的“令兄”“愚夫”“賤名”“鄙賤”“曲賜教誨”、“賜教”等謙辭或敬辭中,來理解他謙恭有禮、求賢若渴、胸懷大志的形象特征。
(四)語法角度切入,在閱讀教學中充分展示語法知識運用魅力。
浙江臺州李玲嬌老師執(zhí)教《醉翁亭記》第二課時的時候,先讓學生朗讀第一段課文,然后教師自己朗讀時把語氣助詞“也”字去掉,引導學生在比較不同之中理解“也”字的表達作用——使得語句流暢,表達作者得意之情。然后再引導學生品讀全文的語氣助詞“也”和連詞“而”,進一步感知文章語言的流暢性、音樂節(jié)奏感和回環(huán)之美,感知作者的快樂與得意,為課堂下一環(huán)節(jié)體驗優(yōu)美意境和思想情感做足鋪墊。[3]這個課堂實錄,證明了從語法角度切入閱讀教學、達到良好教學效果的可能性,也確實展示出了語法知識運用在寫作中能創(chuàng)作出文學語言美和情感美這樣的魅力。
筆者在執(zhí)教七年級上冊課文《金色花》時,嘗試從“方位名詞”這個語法角度切入閱讀教學。選擇從語法角度切入《金色花》的閱讀教學,原因之一是“名詞”語法知識小卡片編排在附近,原因之二是《金色花》中“方位名詞”豐富,具備教學資源。大多數(shù)情況下,方位名詞用在其他名詞性詞語的后面,表示事物所在的位置或范圍?!督鹕ā防铩案咧ι稀薄帮L中”“新葉上”“地上”等詞語中的方位名詞,是“我”的行動軌跡,可以充分表現(xiàn)出“我”的活潑可愛,像一個精靈;“窗前”“膝上”“書頁上”“牛棚里”等詞語中的方位名詞,是“我”關注母親的行動軌跡,可以充分表現(xiàn)出“我”對勤勞、美麗、優(yōu)雅、疼愛孩子的母親的依戀。尋找豐富的方位名詞、分析豐富的方位名詞的表達效果,就可以感知《金色花》的人物形象和思想情感。
三、結(jié)論
由于初中語文語法知識內(nèi)容豐富,筆者無法在文中進行面面俱到的闡述。尋找課文例句,在閱讀教學中幫助學生理解語法知識概念;加大學習比重,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理解語法運用意義;保持延續(xù)學習,在閱讀教學中強化學生運用語法知識能力;語法角度切入,在閱讀教學中充分展示語法知識運用魅力。筆者羅列這四種策略和相應案例,意在證明把語法教學與閱讀教學有效融合,可以讓語法教學更具備效果性和操作性,也契合了2011年頒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的“隨文學習語法知識,用來幫助理解課文語言難點”這一主張。筆者拋磚引玉,期待同行和專家的指導,也希望自己循著研究方向,積累更多的課例,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2]朱惠珍.試論初中語文語法教學的實施策略[J].中小學教育,2016(11)
[3]李玲嬌.《醉翁亭記》課堂實錄[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77799f0101fzra.html2013-06-04
鐘曉群,江蘇省常州市戚墅堰實驗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