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志遠
骨質疏松癥是當下我國中老年人群常見的慢性疾病,是由多種原因導致其骨密度和骨質量水平降低,從而造成患者骨微結構改變,增加骨脆性,易引發(fā)骨折[1]。由于椎體日常負重較大,骨質疏松患者更容易發(fā)生椎體骨折。而椎體一旦發(fā)生骨折,一方面會通過壓迫或損傷椎管神經(jīng)、血管等導致嚴重疼痛、下肢麻木等癥狀,同時也會嚴重影響到患者肢體功能和日常行為能力[2]。臨床上對于骨質疏松性骨折的治療大多以保守治療方式為主,但這種治療方式恢復速度較慢,容易產(chǎn)生各種并發(fā)癥[3]。近年來隨著醫(yī)療科技的不斷進步,使脊柱微創(chuàng)手術技術在臨床上得到大力推廣[4]。本研究將主要探討脊柱微創(chuàng)手術在骨質疏松性骨折患者治療中的臨床應用方法及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8 年10 月~2020 年6 月本院收治的50 例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患者,所選患者均通過X 線攝片、CT 等影像學檢查方式以及骨密度測定等檢查手段確診為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所選患者均對本研究知情同意,本研究已獲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應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25 例。觀察組患者中男11 例,女14 例;年齡55~87 歲,平均年齡(70.29±7.18)歲。對照組中男9 例,女16 例;年齡56~86 歲,平均年齡(69.14±8.52)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經(jīng)X 線片、CT 等影像診斷為椎體壓縮性骨折;骨密度測定T 值<-2.5;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18 周歲,意識清醒。排除標準:因特殊原因無法正常溝通交流患者;重要器官功能障礙患者;有嚴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礙或其他血液病患者;合并全身性感染性疾病患者;孕、產(chǎn)婦及哺乳期婦女;具有明顯手術切開指征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保守治療方案治療,入院后需要對患者骨質疏松癥進行積極治療,適量補充鈣劑等。并根據(jù)患者的具體病情狀況進行針對性處理。對于僅出現(xiàn)骨折、移位的患者,應用牽引復位法或手法復位對患者進行治療,然后靜臥觀察。對于神經(jīng)受損且骨折、移位患者在常規(guī)牽引復位或手法復位的同時還需要實施監(jiān)測患者各項生命指標變化情況以及神經(jīng)功能損傷情況,骨折復位后,積極治療神經(jīng)損傷相關癥狀。
1.2.2 觀察組 患者采用脊柱微創(chuàng)手術(球囊擴張椎體后凸成形術)治療方案。根據(jù)具體病變位置選擇適當體位,一般取俯臥位。X 線透視,確定具體骨折椎體,盡量使骨折椎體保持水平位。局部麻醉后,消毒鋪巾。調整X 線透視方向,讓X 線與椎體終板保持平行,正位透視顯示雙側椎弓根對稱并與棘突等距。經(jīng)雙側椎弓根穿刺,穿刺針針尖進入椎體約30%時,拔出針芯。側位透視下置入精細骨鉆,并緩慢向前旋進,建立工作通道,再旋轉取出骨鉆,放入穿刺針芯。雙側均以相同方式穿刺。然后將囊球置入椎體內,按照囊球X線標記點,將囊球置于椎體塌陷處。經(jīng)壓力注射器向球囊內注入對比劑,使球囊逐漸擴張,球囊壓力通?!?00 Psi。以X 線投影觀察椎體復位效果,確認囊球擴張過程中椎體高度變化情況。復位滿意后,記錄對比劑注入量,預估骨水泥用量,吸出球囊內對比劑,并取出球囊。調制丙烯酸樹脂骨水泥適量,在側位透視監(jiān)測下緩慢向椎體內腔注入骨水泥。確認骨水泥充滿空腔后插入針芯,取出工作套管針,局部包扎。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比較兩組治療后椎體恢復效果,包括椎體高度丟失、椎體后凸Cobb 角;比較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包括靜脈血栓、壓瘡、消化系統(tǒng)癥狀、治療后腰痛。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13.05±1.12)周、(2.23±0.86)d、(15.87±3.06)d;對照組患者骨折愈合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分別為(15.31±1.34)周、(11.06±2.21)d、(26.34±6.87)d。觀察組患者治療后骨折愈合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4704、18.6174、6.9608,P=0.0000、0.0000、0.0000<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椎體恢復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椎體高度丟失為(6.21±2.37)mm,Cobb 角為(12.39±3.54)°;對照組患者治療后椎體高度丟失為(10.06±3.77)mm,Cobb 角為(21.38±5.81)°。觀察組患者治療后椎體高度丟失低于對照組、Cobb 角小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3229、6.6069,P=0.0000、0.0000<0.05)。
2.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12.0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36.00%,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n(%)]
骨質疏松性骨折多發(fā)生于老年患者,由于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人體結構容易發(fā)生退行性改變,骨量也容易衰減,從而形成骨質疏松癥。由于脊柱在人體骨骼系統(tǒng)中具有支撐軀干的功能,日常負壓較大,相對更容易發(fā)生骨折[5]。此類癥狀若選擇常規(guī)手術復位治療,通??梢员WC其復位效果、穩(wěn)固性,但手術創(chuàng)傷較大,術后康復較慢,容易產(chǎn)生術后并發(fā)癥。而大多數(shù)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患者均為壓縮性骨折,骨折狀況較為穩(wěn)定,多數(shù)患者可以選擇保守治療[6]。保守治療無創(chuàng)、費用低,但同時也存在愈合時間長、需要長期臥床、容易形成并發(fā)癥以及后期恢復效果不理想等不足之處。近年來隨著微創(chuàng)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其在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的治療中得到推廣[7]。
球囊擴張椎體后凸成形術是當下脊柱外科中的常用微創(chuàng)手術形式。該技術是在傳統(tǒng)非球囊擴張椎體成形術的基礎上應用球囊擴張對骨折部位進行復位,并在X 線透視下進行準確監(jiān)控,從而可以保障骨折復位到最理想狀況[8]。同時該術式也能有效避免骨水泥注入椎體后流入椎管壓迫脊髓或椎旁靜脈等情況,其安全性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球囊擴張椎體后凸成形術適用于臨床較為常見的胸5~腰5 之間的椎體骨折,能有效糾正脊柱后凸畸形、恢復壓縮椎體高度、緩解疼痛等[9]。另外球囊擴張椎體凸出成形術只需要在骨折部位作1 cm 左右小口,然后在X 線透視下即可完成相應操作,手術時間通常在60 min 以內,術中出血量僅為10 ml 左右,術后第2 日即可下床活動,優(yōu)勢十分明顯[10]。
綜上所述,脊柱微創(chuàng)手術治療骨質疏松性椎體骨折的臨床療效確切,利于促進患者治療后快速康復,避免長時間臥床帶來的并發(fā)癥,同時也能有效減少椎體高度丟失和改善其Cobb 角,有助于更好地保障患者軀體功能,改善其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