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特邀嘉賓: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環(huán)境保護研究所、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農業(yè)信息與經濟研究所“12396”新農村服務熱線植保專家李明遠研究員
黃瓜黑星病是黃瓜的一種重要病害,北京于3月下旬在黃瓜苗上即可見到,而在湖南省的溫室里,黃瓜一般2月中下旬就開始發(fā)病。這期就來談談黃瓜黑星病。
黃瓜黑星病最早在1887年發(fā)現(xiàn)于美國的紐約州[1],至20世紀50—60年代,在美國和荷蘭大流行,引起了較大的損失[2];此后,在許多國家都有發(fā)生,逐漸成為全世界關注的一個重要病害。
黃瓜黑星病在我國最早于1950年由王鳴岐發(fā)現(xiàn)于河南的葫蘆[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Standl.]上,定名為Cladospoirum cucumerinumEll et Arth.。此后,魏寧生于1963年在筍瓜(Cucurbita maximaDuch)上發(fā)現(xiàn)。在黃瓜(Cucumis sativusL.)上最早被戚佩坤發(fā)現(xiàn)于1966年[3]。直到20世紀80年代后,隨著設施黃瓜的發(fā)展,黑星病也擴展開來。開始主要是在我國東北部,如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等地區(qū)發(fā)生。有文獻記載,1983—1985年在黑龍江的牡丹江市、遼寧的丹東市發(fā)生嚴重,僅1985年就有67.5%的大棚黃瓜發(fā)病,病株率高達100%,致使減產78%[2]。后來,在河北、北京、天津、山西、山東、河南,甚至海南都有發(fā)現(xiàn)[2],有文獻記載1989年我國有11個省、市、自治區(qū)的44個縣市均有發(fā)生[3]。進入21世紀,黑星病已成為我國北方保護地及露地黃瓜的常發(fā)病害之一,如2007年天津市東麗區(qū)黃瓜感染黑星病,發(fā)病嚴重的大棚病株率達95%,病瓜率達90%,一般減產20%~30%,嚴重的減產80%~100%[4]。
北京市發(fā)現(xiàn)黃瓜黑星病的時間是1988年5月[5],溫室黃瓜受害嚴重時產量損失在50%以上;但是,與上述提到的相比,在北京一般發(fā)現(xiàn)的較及時,只是分散于局部,還沒有普遍大流行,沒有造成大范圍損失的情況。
據(jù)文獻報道,目前世界上已經報道的、可以引起黃瓜黑星病的枝孢屬真菌有5種,包括:瓜枝孢(Cladosporium cucumerinum)、枝狀枝孢(C.cladosporioides)、多主枝孢(C. herbarum)、尖孢枝孢(C. oxysporum)及細極枝孢(C.tenuissimum)等[2]。鑒于筆者僅見到過瓜枝孢,在文中進行癥狀和病原描述時,僅根據(jù)瓜枝孢引起的黃瓜黑星病進行描述。
黃瓜黑星病從黃瓜苗期即可發(fā)病,一直可危害到坐瓜期。受害的部位包括整個地上部分,子葉、真葉、莖蔓、卷須、雌花以及瓜條均可受害。幼苗受害時,子葉即可發(fā)病,在表面形成水浸狀斑,后變?yōu)榈稚鼒A形斑點,一般不枯死。當幼苗的真葉被侵染時,開始也是水浸狀,近圓形病斑,后擴展到全葉,失水后使葉片干枯,變?yōu)榈G或淡褐色。相比而言,子葉比較抗病,當幼嫩的真葉全葉枯死后,子葉雖有病斑,但仍未枯死;此外,子莖也會發(fā)病,開始為水浸狀的橢圓形斑,而后向上、下蔓延,使莖呈淡褐色,病部縊縮,引起幼苗折倒(封底圖1)。在成株期,葉片發(fā)病初期形成水浸狀、大小不等、近圓形至不規(guī)則形的病斑,后病斑腐爛變?yōu)楹志G色,有時形成黃色的暈圈(封底圖2),隨著病部的擴展,病菌還可在葉片上形成大小不等的穿孔,穿孔周圍的葉組織往往略有皺縮,形成瘡痂狀或星狀孔洞(封底圖3)。葉部的穿孔有時和機械損傷較為難區(qū)分,可根據(jù)穿孔邊緣是否皺縮來區(qū)分。在葉片比較幼嫩時,發(fā)病后可使整片葉干枯。卷須發(fā)病時開始也是水浸狀,但很快因失水而干枯,并轉為暗褐色。莖蔓發(fā)病初期多為橢圓形至梭形斑,淡褐色至灰白色,病斑的邊緣略隆起或呈瘡痂狀(封底圖4);病斑多時可縱向愈合形成一道凹陷溝,有時溝內長滿黑霉(封三圖5)。雌花被害時,在花蕾下的小瓜上出現(xiàn)溢膿,引起局部腐爛,結瓜后可以在瓜條表面出現(xiàn)許多琥珀色“油珠”,直徑大小為2~4 mm,菜農一般稱其為“淌油”?。ǚ馊龍D6),實為病菌在瓜面形成的大量侵染點,造成黃瓜體液溢出所致。侵染點擴大后也會形成近圓形至大小不等、不規(guī)則形狀的病斑,直徑為1~10 mm,有時病斑表面覆蓋1層灰黑色的霉層,但早期侵染的病斑,往往形成潰瘍,潰瘍大小和形狀差異較大,有時僅為一個凹陷的小坑,有時形成一道細線,在瓜面伸延。因被害部位不再生長而無病處繼續(xù)生長,往往形成大量的畸形瓜(封三圖7),甚至有的瓜變成螺旋狀(封三圖8),給黃瓜的產量及品質帶來極大的影響。
黃瓜黑星病菌屬半知菌亞門枝孢屬真菌,上面提到目前報道的有5種病原菌之多?,F(xiàn)僅將筆者見到瓜枝孢(Cladosporium cucurnerinumEll. et Arthur)的形態(tài)特征列述如下。
瓜枝孢在PDA培養(yǎng)基上,菌落初為白色,后為綠色至黑綠色,天鵝絨狀或氈狀,產生黑綠色色素溶入培養(yǎng)基中(封三圖9)。分生孢子梗單生或多根簇生,直立,多有分枝,在顯微鏡下淡褐色,基部色略深、膨大,一般具有3~6個隔膜,上部隔膜處縊縮,易斷,其長度因標本來源不同而差異較大,有的材料報道為(75.0~358.0)μm,有的材料報道為(160.0~520.0)μm,但寬度卻相差不大,多為(3.0~5.0)μm;病原的枝孢梭形至柱形,0~2個膜,大小為(17.6~28.3)μm×(3.0~5.2)μm,易斷開(封三圖10)。分生孢子一般串生,但因易脫落,在顯微鏡下一般散開,多為橢圓形、梭形或兩端較尖的圓柱形;淡褐色,平滑或具細微疣突,多數(shù)無隔膜,偶有1個隔膜,大小為(4.6~25.5)μm×(2.7~6.0)μm(封三圖11)。
黃瓜黑星病菌一般附著在病殘體、種子上或土壤中越冬或傳播。種傳時種子表面和種內都可帶菌。楊梅等[6]測得所試材料津雜二號和長春密刺黃瓜種子帶菌率為0.1%~0.4%,播種后發(fā)病率達42.5%。特別是在遠距離擴散中,種子帶菌最為常見。例如,北京在1988年首次發(fā)現(xiàn)黑星病,就是因長春引種“長春密刺”這個品種所致[5]。除種子帶菌傳播外,黑星病菌還可以通過發(fā)病田未腐爛的病殘、土壤或附著在架材上越季,因黑星病可侵染的寄主還有西葫蘆、南瓜、甜瓜、冬瓜、筍瓜,如果上茬發(fā)生過黑星病,這些蔬菜棚里的病菌極有可能通過土壤和架桿傳給黃瓜。黃瓜黑星病菌在株間主要以分生孢子隨風、結露、雨滴、灌溉或農事操作進行傳播,此外菌絲或菌絲塊也可以傳播。在適合的條件下孢子萌發(fā)后可直接從寄主表皮、自然孔口及傷口處侵染健康的組織。一般侵入后經2~4 d即可發(fā)病,但在條件不大合適時需要10 d才發(fā)病。
黑星病病原菌菌絲生長的溫度范圍較廣,在2~35 ℃下均可生長發(fā)育,最適為20~22 ℃,但過高的溫度(40 ℃以上時)也不利于病害的發(fā)生。病菌對濕度的要求較高,在相對濕度為100%時孢子不萌發(fā),只能在寄主表面有水膜時才能萌發(fā)侵染。實際上,病原菌的孢子在水中的萌發(fā)率不高,但在含有1%~2%的蔗糖溶液或黃瓜組織液中萌發(fā)率較高。
在設施中,黃瓜整個生育期均可發(fā)生黑星病。一般發(fā)生在移栽后,當棚內最低溫度超過 10 ℃,相對濕度超過90%時,即開始流行。例如,王海旺等[4]在天津觀察發(fā)現(xiàn),設施黃瓜黑星病出現(xiàn)在3月下旬,5月達到高峰,5月后設施黃瓜因夜間仍可通風,發(fā)病率會隨之降低,一般至7月該病逐漸消失。
此外,黃瓜黑星病的發(fā)生還與種植的品種、天氣和管理措施有關,如在甘肅省的天水市調查,對黑星病高感的品種有津研2號、津研4號、津研8號、津研7號、津春2號、津春4號,而抗病的品種有青雜1號、青雜2號、白頭霜、吉雜1號、吉雜二號、中農11號、中農13號等[3];病害的發(fā)生還和天氣有關,如遇連陰雨天或霧霾天病害就易流行;另外,在管理措施上,設施的保溫性能不好、澆水的方式不對、偏施氮肥都會加重病害的發(fā)生。
防治黃瓜黑星病應采用植物檢疫、農業(yè)防治和化學防治相結合的綜合措施進行防治。
黑星病在設施黃瓜上初發(fā)時,一些省市將其定為檢疫對象,但隨著發(fā)生省份的增加,真正認真檢疫的地區(qū)并不多;但是,黃瓜黑星病主要通過種子傳播,在引種時確實應當注意種子帶菌的問題,相關檢疫部門要做好種子檢疫工作。
引種抗黑星病黃瓜品種,如津優(yōu)38、津優(yōu)36、津春1號、津春3號、中農9號等。
(1)清潔田園。從發(fā)病初開始至罷園都應及時清除設施內瓜類的病株殘體,集中銷毀深埋,并深翻種植黃瓜的土地,切斷黑星病的初侵染源。
(2)種子消毒??捎脺販N及藥劑處理進行種子消毒。用55~60 ℃恒溫水浸種15 min;或用50%多菌靈500倍液或10%苯醚甲環(huán)唑懸浮劑1 000倍液浸種20 min。藥劑浸種后,需水洗后再催芽。
(3)輪作。黑星病病原菌可以通過土壤傳播,應避免與瓜類連作而加重黑星病的發(fā)生。在與非瓜類蔬菜輪作3~4年后,再種植黃瓜,即可減少黑星病的發(fā)生。
(4)采用寬窄行起壟覆膜栽培。每2個相近的壟行用地膜覆蓋,并采用膜下壟溝的方式澆水,以降低棚內的相對濕度;同時,通過地膜覆蓋,可有效地阻止土壤中病菌的傳播。
(5)加強栽培管理。采用變溫管理培育壯苗。移栽前應對種植田施足底肥,增施磷、鉀肥,在結瓜盛期使用等量的0.3%磷酸二氫鉀+0.3%尿素混合后進行根外追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發(fā)病初期,及時清除病殘及老葉,消滅中心病株,以利于植株通風透光。
發(fā)病時在棚室的溫度管理上應適當提高夜溫,減少結露。在夜間溫度高于13 ℃時可以不關棚縫,以降低棚內濕度;在低于13 ℃時,只要扣棚時溫度在24 ℃以上,可以在日落后推遲1~2 h關閉棚縫,放掉濕氣,以減少夜間的結露。在病害較重時也可以采用高溫悶棚的方法處理發(fā)病的植株,殺滅病菌。在悶棚時,首先應選擇晴天,在做好充分準備的前提下將棚溫提高到44~46 ℃并保持1~2 h,然后緩慢放風,以殺死棚內的黑星病病原菌。
在黃瓜黑星病的常發(fā)地區(qū),未發(fā)病時可667 m2用45%百菌清煙劑250 g在傍晚時熏煙;也可以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預防黃瓜黑星病的發(fā)生。一般在發(fā)病初期可選用40%福星乳油8 000倍液、10%苯醚甲環(huán)唑懸浮劑2 000倍液、12.5%腈菌唑乳油800~1 000倍液、50%苯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6%多抗霉素800~1 000倍液等噴霧防治,每隔5~7 d噴1次,連噴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