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汝漢 湯存兵
【文題展示】
季羨林院士在《人生的意義與價值》一文中說:“在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長河中,我們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務,而且是絕非可有可無的……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恐怕就在于對人類發(fā)展的承上啟下、承前啟后的責任感?!?/p>
長期從事學生思想教育研究的南京財經大學胡連生教授說,現(xiàn)在少數(shù)學生中存在的迷戀網絡、虛度光陰、不求上進等現(xiàn)象,從根本上講,都是責任感缺失的外在表現(xiàn)。一個連對自己和父母都不負責任的學生,怎么會承擔對集體、國家和事業(yè)的責任?
讀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請聯(lián)系社會實際或你的人生體驗,自定立意,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議論文。
【原文在線】
責任
◎練振奧
責任是什么?似乎很難用語言文字來詮釋得清楚。責任,在有的人眼中它是“奉獻”的代名詞,而在有些人的心里它卻成了“名利”的象征。我們每一個人把自己身邊的每一件事做好,這就是每個人最基本的責任。
在有的人看來,責任是一種目標,是奉獻的動力。我們的父母,都經歷過貧窮,在他們的心里只有一個樸素的責任——讓我們過得好,不再吃苦。于是為了承擔這一責任,他們含辛茹苦,把我們送入小學、中學,以至大學,那雙鬢的斑斑白發(fā),便是他們責任的表現(xiàn)。父母對孩子的撫養(yǎng)是責任,在家里幫父母做些家務活是責任,在學校里努力學習是責任,出門在外為社會做點事也是責任。
學習,是我們做學生的天職,同樣是我們的責任。可是有的人就把它當作兒戲,把上課的內容當作耳旁風。老師的諄諄教誨和家長的苦口婆心,對于他們來說同樣也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唉,這又是為什么?我們要把學習當成神圣不可侵犯的責任,只有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全面提高素質,才能對得起自己,對得起為自己的成長付出了艱辛勞動的父母和老師們,才能讓自己的那顆責任心閃閃發(fā)光。
受人尊敬、愛戴的人有很多,他們中沒有一個人是輕視責任的,他們都盡心盡力地肩負著自己的責任。那些做虛假廣告的明星、監(jiān)守自盜的貪官污吏們?yōu)槲覀兦庙懥司?。他們輕視了對消費者、對廣大人民群眾的責任,于是,他們被人看扁,從而遺臭萬年。著名電學家法拉第說過:“我很高興獲得榮譽,我也清楚它們的價值,但我絕不是為了榮譽而工作的?!毕啾确ɡ跒槿祟惙盏膹V闊胸襟,那些追逐名利的人應該自覺慚愧。
古希臘人說過:“人是背著一個包袱走路的。包袱里有家庭、事業(yè)、友情、兒女……歷經艱辛,卻無法丟棄其中任何一件,因為這上面寫了兩個字——責任?!闭驗檫@樣,我們必須要背負它們,該承擔的我們都必須承擔。只有這樣,我們才會被人們尊重,只有這樣,我們才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升格指導
這篇習作雖然能扣住所供材料來談“責任”,但細細品味,毛病還不少,其中最主要的癥結在于論證結構欠合理,思路較混亂。具體表現(xiàn):一是拉南扯北,論證松弛。第二段論述父母對孩子的撫養(yǎng)是責任,這是承接首段責任“在有的人眼中它是‘奉獻”來展開思路的,但第三段論述學生的責任是學習,這與責任是“奉獻”的思路差得太遠了,修改時,建議按由淺入深的思路,可談談責任就是奉獻于人民與國家。第四段先從正面談責任,后從反面說責任,其實順著首段的思路應從反面舉例論證把“責任”作為索取本錢的危害。二是缺少過渡,忽視照應。習作開頭提出不同的人對“責任”有不同的看法后,用“我們每一個人把自己身邊的每一件事做好,這就是每個人最基本的責任”一句來引起下文,讀來就覺得不順暢,很別扭。又如結尾一段的內容沒有照應文首的論點,收攏突然,使文意表達得不完整、不透徹。
【升格佳作】
詮釋責任
◎李華
責任,一個沉甸甸的字眼,一個神圣的名詞。有的人樂于接受它,而有的人卻唯恐避之不及;在有的人眼中它是“奉獻”的代名詞,而在有些人的心里它卻成了“名利”的象征。其實,出現(xiàn)這些各色各異的現(xiàn)象,只不過是因為人們看待它的眼光不同,其目的也不同罷了。
在有的人看來,責任是一種目標,是奉獻的原動力。責任就如冰山上的雪蓮吸引著那些仰慕它的高潔的人,不斷攀登。我們的祖輩們,大多經歷過貧窮,在他們的心里只有一個樸素的責任——讓我們過得好,不再吃苦。于是為了承擔這一責任,他們含辛茹苦,把我們送入小學、中學,以至大學,那雙鬢的斑斑白發(fā),便是他們責任的表現(xiàn),為了我們,祖輩們寧愿奉獻一切,這不正是責任感的驅使嗎?
但祖輩們的責任只是為了他們的子女、家人,而在歷史上仁人志士的心中,責任早已涉及了全國甚至全世界的人。正如奉獻的最高境界是奉獻全人類一樣,對人民的責任也是最偉大、最崇高的,由此而引發(fā)的力量也是無窮的。李大釗把“鐵肩擔道義”作為自己的責任,這使他面對軍閥的絞架而面不改色。周恩來“為中華崛起而讀書”,魯迅“三改志愿”,這都表現(xiàn)了他們救國救民的責任心。無論在多么困難的條件下,他們都勇敢地戰(zhàn)斗,這正是責任的力量。
然而,有一些人,他們把“責任”作為索取的本錢,掌握一官半職后,不思為民盡職,卻一心想著為自己謀利,好像負擔了責任便是一種損失,需要彌補似的。在他們心中只有對自己的“責任”,而無對他人的責任。這種責任,不會產生正確的前進動力,只會讓人在泥漿中陷得更深。著名電學家法拉第說過:“我很高興獲得榮譽,我也清楚它們的價值,但我絕不是為了榮譽而工作的?!毕啾确ɡ跒槿祟惙盏膹V闊胸襟,那些追逐名利的人是否感到汗顏?
我們即將初中畢業(yè),不久的將來,就要踏入社會,承擔起自己的那份責任。是僅為了個人及家庭的利益而忙碌于名利場,還是為使祖國早日立于世界強國之林而努力?我想大家都會作出正確的選擇。
升格啟示
升格文針對原文中的最大毛病動了“手術”,呈現(xiàn)出結構嚴謹、文脈清晰、論證嚴密、文氣通暢的特點。文章開篇告訴人們:因為看待責任的眼光不同,目的也不同,故對待責任的看法也就各異;接著從正反兩個方面展開論述。在段落銜接處,由于內容的轉換而用了連詞“但”“然而”作為過渡,使語氣直貫到底,十分有氣勢。結尾切入當前形勢,提出了兩種責任選擇,正好與文首的論點遙相照應,使文章內容收攏得自然貼切,緊扣中心,進一步增強了說理力量。
另外,同學們寫議論文在結構安排上還容易進入下面兩個誤區(qū):其一,只顧羅列材料,忽略其內在聯(lián)系。有的同學拿到作文題目后,對觀點和材料不作認真的分析和研究,只停留在表面的、一般的認識上,把一個一個的材料羅列在那里,忽略了觀點和材料之間,材料和材料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也就無法安排好文章的論證結構,從而削弱了說服力。其二,思路有悖邏輯,思維混亂難懂。譬如有一篇習作《凡事要三思而行》的開頭提出了論點“干什么事都要三思而行”,按邏輯思路,接下來的論證應主要圍繞“為什么要三思而行”來展開,即三思而行的重要性,或者三思而行能夠帶來的好結果;但這位同學卻重點寫“三思而行是什么”及“怎樣三思而行”,讀后讓人感到別扭。
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在于同學們必須明白:合理安排文章的論證結構,不是講“八股”,不是“束縛人的思想,寫作的自由”,論證的格式是人的邏輯思維的自然結果,是符合人的思維習慣和事理的邏輯發(fā)展順序的理想形式,它表現(xiàn)著形式與內容的高度統(tǒng)一。只有這樣,才能使寫出來的議論文更加深刻、讓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