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明 劉 梅 張澤龍
(德州恒豐紡織有限公司,山東德州,253500)
由于在紡紗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xiàn)常發(fā)性紗疵和偶發(fā)性紗疵,經自動絡筒時根據產品用途的需要對部分紗疵進行切除,尤其是偶發(fā)性紗疵,將疵點去除再進行接頭。接頭質量的好壞也是紗線品質的一個特殊表征,因此對紗線接頭的研究也非常關鍵,尤其是生產特殊品種時,雖然疵點去除,但結頭不合格,仍然會造成一系列的質量問題。
空氣捻接器是通過壓縮空氣將紗條先行退捻,然后在加捻腔內加捻、捻接,這一整套動作完成大約需要1.5 s??諝饽斫咏Y頭處的紗線直徑為原紗直徑的1.2 倍~2.0 倍左右;捻接長度在20 mm~30 mm 之間;結頭強力達到原紗強力的80%以上。使用空氣捻接器后可使布面條紋清晰、均勻,減輕了修織工作量,保證整經、織造順利進行,織機經向斷頭可減少50%以上。尤其是對中、粗號棉紗的捻接更有其獨到之處,對高密織物用紗、出口紗、針織紗、縫紉線用紗等更能顯示其優(yōu)越性[1?4]。纖維原料剛性不同,捻接工藝稍有不同,因此當原料不同時或者含量不同時,整體紗線的強力也不一樣,再加上纖維分布的隨機性,捻接工藝的調整更加復雜,所以原料對捻接質量的影響也非常大。
腈綸和莫代爾纖維混紡紗線是保暖服飾用紗的理想選擇,不僅保暖性好,穿著也很舒適,但在自動絡筒機接頭上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捻接失誤率高、結頭容易滑脫、捻接強力低、捻接外觀不好等問題,尤其是使用細特腈綸時還要考慮纖維在絡筒捻接時受損傷導致的分叉現(xiàn)象,染色后布面呈現(xiàn)上色偏淺的問題。我公司針對進口腈綸混紡紗的捻接質量進行了攻關活動?,F(xiàn)以№21C 型自動絡筒機的空氣捻接器為代表進行介紹。
進口腈綸(韓國腈綸,標識A),具體指標:規(guī)格1.0 dtex×38 mm,纖維長度37.6 mm,長度偏差-1.05%,超長重量0 mg/100 g,倍長含量0 mg/100 g,纖維線密度1.01 dtex,線密度偏差1%,斷裂強度3.3 cN/dtex,斷裂伸長率18.51%。
蘭精莫代爾(標識M),具體指標:規(guī)格1.3 dtex×39 mm,纖維長度 38.7 mm,長度偏差-0.77%,超長重量0 mg/100 g,倍長含量0 mg/100 g,纖維線密度1.31 dtex,線密度偏差0.77%,斷裂強度3.44 cN/dtex,斷裂伸長率10.76%。
試驗紗線:A/M 70/30 12.3 tex 針織賽絡集聚紡,實際捻系數343,捻度97.8 捻/10 cm。
公司使用日本村田公司的№21C?S 型自動絡筒機,配備的空氣捻接器型號為G2Z,退捻管型號N0,普通腈綸捻接參數:退捻氣壓0.65 MPa,加捻氣壓0.65 MPa,退捻時間0.55 s,加捻時間0.1 s,加捻延時 0.69 s,捻接刻度 4,捻接強度16.3 cN/tex,捻接強力合格率85%。
開始階段在以上捻接工藝基礎上調整進行接頭,結頭外觀基本正常,結頭強力均達到要求,坯布布面無棉結、粗細節(jié)等條干問題,光澤較好。但染色后布面出現(xiàn)程度不一、上色較淺的“異纖”(見圖1),長度約1 cm,單根紗路,經拆布后確認為紗線捻接器結頭,用織物密度鏡觀察,紗線結頭處稍有粗糙(見圖2)。
圖1 結頭出現(xiàn)上色較淺的狀態(tài)
為分析查找空氣捻接器捻接頭出現(xiàn)問題的具體原因,我們在顯微鏡下對捻接頭部位的纖維狀態(tài)和伸出紗條的長纖維類型進行了分析。從捻接結頭部位的纖維狀態(tài)來看,伸出紗條的長纖維類型大多表現(xiàn)為沒有被徹底分解成單纖維狀態(tài)的纖維束,纖維束伸出紗線主體,沒有明顯的包纏形態(tài),并且腈綸纖維損傷分叉嚴重,見圖3 和圖4。
圖2 結頭兩端的狀態(tài)
圖3 結頭形態(tài)
圖4 捻接結頭處腈綸纖維分叉情況
如果紗線尾端退捻不徹底,沒有完全被解捻開,纖維仍然呈束纖維狀態(tài)(見圖5),那么在捻接過程中,兩根紗線尾端的纖維就無法充分地捻合在一起,容易造成滑脫或捻接強力過低等情況出現(xiàn)。而纖維分叉造成物理結構被破壞,影響纖維吸色,類似原纖化,因此布面出現(xiàn)上色淺的部分。
圖5 退捻不徹底的紗尾
從以上表面現(xiàn)象看,在紗線退捻過程中,由于退捻氣壓較大,將纖維破壞造成分叉,因此從氣壓入手,對紗線退捻及加捻的捻接工藝進行重新調整。
根據分析,結合空氣捻接器的捻接原理,對退捻氣壓、加捻氣壓、捻接刻度進行了對比試驗,結合常規(guī)捻接工藝進行微調整,試驗數據見表1。退捻時間均為 0.55 s,加捻時間0.1 s,加捻延時0.69 s。
從以上試驗和織造情況看,工藝5 的結頭效果最好,見圖6 和圖7。用戶使用該工藝生產的10 t 貨物后,反映效果較好。
表1 參數調整對比結果
圖6 調整后的捻接頭部位
圖7 調整后的布面質量
從捻接工藝調整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捻接工藝的調整涉及到的內容較多,某一項的調整將會改變結頭質量,因此捻接調整時要兼顧退捻氣壓、加捻氣壓、退捻時間、加捻時間及捻接刻度等,可根據以下情況進行分析和解決。
2.2.1 紗線尾端退捻不徹底
退捻管選型不當。紗線要想在退捻管中達到理想的退捻效果,必須保證精確的氣流旋轉狀態(tài)和旋轉強度,氣流旋轉狀態(tài)和旋轉強度必須與紗線所使用的材料、紗線粗細、紗線捻度等相適應,否則就無法保證退捻質量[5]。
剪刀磨損、不鋒利。根據空氣捻接器的捻接時序,要求紗線被剪斷后,退捻管中的退捻壓縮空氣才開始噴射,將已被剪斷的紗尾退捻成所需要的單纖維狀態(tài)。而當空氣捻接器的剪刀磨損較嚴重,不夠鋒利,無法及時剪斷紗線時,剪斷紗的時間被延遲,退捻管中的退捻壓縮空氣開始噴射時,紗線還沒有被剪斷,此時的退捻壓縮空氣無法對紗線進行退捻,直到紗線被剪斷后,退捻壓縮空氣才開始發(fā)揮作用,這樣就會造成退捻時間變短,退捻效果變差。
捻接器的部分長軸軸承損壞、缺油、轉動不靈活等,造成打結程序出現(xiàn)偏差,捻接時序配合不當,從而影響退捻效果。
退捻參數設置不當。比如退捻時間、退捻氣壓等設置不合理,造成退捻不徹底。
退捻管的位置對退捻氣流的狀態(tài)和穩(wěn)定性具有重大影響,退捻管下半部不能出現(xiàn)旋轉氣流,以避免將紗尾根部的纖維吹散。因此要精心調整退捻管的位置,保證其位置的準確性。
2.2.2 紗線加捻效果不良
捻接腔選型不當。捻接腔選型不當時,加捻壓縮空氣對纖維的作用力達不到加捻質量的要求,纖維捻接效果不良。
加捻器的腔蓋等部件損壞、作用不良等,會造成加捻氣流不足、氣流不穩(wěn)定、捻接時序配合不當等問題,從而影響加捻質量。
加捻參數設置不當。比如加捻長度、加捻時間、加捻氣壓的大小等設置不合理,造成退捻不徹底[6]。
2.2.3 加捻氣壓
由于細特腈綸柔軟、蓬松,當解捻、加捻氣壓偏大時,纖維容易被破壞損傷,導致接頭處毛糙、頭端分叉,見圖8、圖9。
圖8 加捻處紗線外觀粗糙
2.2.4 搭接頭長度
理論上是兩根紗線紗尾搭接頭的長度盡可能地長一些,以保證捻接頭處的紗線強力,但是由于受到捻接器上捻接腔長度的限制以及纖維長度的影響,搭接頭長度只能保持在一個較小的范圍內。搭接頭長度過短,會嚴重影響捻接頭處的強力;搭接頭長度過長,會造成紗線尾端的纖維無法全部捻進紗體,露在外面形成長毛羽,不但影響捻結頭處的外觀質量,而且會影響織機效率和布面質量。
進口腈綸纖維在捻接時容易分叉,且會在布面染色后出現(xiàn)接頭處顏色淺這一特殊現(xiàn)象,進口的細特和超細特腈綸更容易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特別要注意退捻加捻氣壓不能過高,避免出現(xiàn)纖維分叉和加捻效果不良現(xiàn)象。合理設置捻接參數和做好絡筒設備基礎工作,既要保證捻接結頭外觀良好、不滑脫,也要避免纖維嚴重分叉造成的布面結頭染色上色淺的現(xiàn)象。建議調整捻接參數時,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通過織布確認捻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