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群
(江西省地質局第一地質大隊,江西 南昌 330000)
江西銀珠山銅多金屬礦區(qū)是我國礦產資源較豐富的地區(qū),地處華南板塊與揚子板塊的交界地帶。礦區(qū)內地質構造較復雜,主要以斷裂構造為主,巖漿巖分布范圍較廣泛,礦種包括鉛、銅、金等。銀珠山金屬礦區(qū)是冷水坑礦田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礦產資源儲量上萬噸。礦區(qū)內的地層發(fā)育序列較豐富,其中以震旦系為基礎地層,分布范圍較分散,遍布整個礦區(qū)內[1]。震旦系地層的形成主要是原巖流經該區(qū)域發(fā)生了不同程度的變質作用,通過長時間的巖化,最終形成的帶狀形式混合巖[2]。根據以往調查結果顯示,在震旦系地層內存在較高含量的Cu、Pb、Mo元素,云母石英巖與長片麻巖的含量也較高,多數分布于礦區(qū)的深部[3]。礦田的東部斷裂現象明顯,多數斷裂長達數十米,在斷裂裂隙中存在較多透鏡狀的絹云母、黃鐵礦巖體。礦床中的巖石類型和結構受火山碎屑巖的控制作用影響。礦體與花崗斑巖的界線劃分較清晰,內部含有少量的凝灰?guī)r夾石,呈現層狀透明晶體。整個礦體的形態(tài)較穩(wěn)定,其中斑巖型礦體的形態(tài)變化較復雜。銀珠山多金屬礦區(qū)中的礦石大部分是原生硫化礦石,具有交代假象、固溶體容易分離的特性。近年來,對于銀珠山銅多金屬礦區(qū)的研究一直沒有得到突破性進展,因此,本文提出了對江西銀珠山銅多金屬礦區(qū)地球化學特征的研究與找礦前景的預測。
對礦區(qū)的地球化學特征進行研究,是開采礦產資源的重要基礎,通過地球化學特征能夠得知到該礦區(qū)的成礦條件與成礦背景,基于此,本文構建了對江西銀珠山銅多金屬礦區(qū)地球化學特征結構研究圖,如圖1所示。
圖1 銀珠山多金屬礦區(qū)地球化學特征結構研究圖
由圖1可知,通過對礦區(qū)內巖石類型、巖體成分元素、礦區(qū)構造的地球化學特征進行研究,最終得到礦區(qū)的找礦方向及前景預測,具體如下。
在江西銀珠山銅多金屬礦區(qū)中存在眾多的巖石種類,花崗斑巖在礦產資源中存在較為普遍?;◢彴邘r中含有大量的二氧化硅,約占據70.15%~76.58%,氧化鈣與氧化鎂的含量較少,占據整個花崗斑巖的0.08%~0.25%。花崗斑巖中氧化鈉的含量受巖體腐蝕入侵影響,含量隨著侵蝕程度的變化而變化,平均值大約占0.05%?;◢彴邘r的堿性含量也占據一定的比例,其堿度率AR約為1.87~3.59。
銀珠山多金屬銅礦區(qū)中,礦產資源最豐富的區(qū)域是南部。礦體沿斷裂帶向西南方向逐漸延伸,受礦體構造的控制,延伸長度約為2.85km。巖石多以網狀形態(tài)為主,受石英閃長巖長期侵蝕裂隙的影響,一些硫化物侵入巖體中,致使巖體出現大脈裂隙現象。巖石形態(tài)大部分呈現透鏡狀,礦體與接觸帶相連接,整個巖體較陡峭,向北側傾斜的傾角多數大于75°,少數傾角小于30°,礦體的東西走向長度約為550m~750m。
巖石類型受片理作用的影響,巖體中的礦體走向呈SW型。銀珠山北部山區(qū)地表出露高度約為586m,與脈狀礦體長度差異較小。銀珠山銅礦區(qū)背斜方式是礦區(qū)內巖體成礦的基礎,對于礦區(qū)的成礦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銀珠山礦體受背斜兩翼的控制,平行于圍巖的展布趨勢,由褶皺引起斷裂,導致巖體的流動作用明顯。礦區(qū)內的巖體蝕變水平存在一定的變化,受礦物生成的溫度與時間的影響,巖石蝕變的類型豐富,以鉛鋅礦體為主要礦體進行演化。隨著礦區(qū)的深度不同,巖石的種類與特性也不同。在礦區(qū)較深的部位,蝕變石英斑巖以及花崗斑巖的含量較多,越趨近于礦區(qū)深部,巖體含量越多。
在江西銀珠山銅礦區(qū)內富含大量的金屬礦物元素,其中鉛同位素的分布較為均勻統一。鐵礦與鉬礦之間的同位素組成成分差別較小,但是礦石中硫同位素的極差差異較大,差值約為14.672。對不同深度礦區(qū)花崗斑巖巖體中的成分元素組成進行了研究,具體組成如表1所示。
表1 花崗斑巖同位素組成
根據表1可知,隨著礦區(qū)的深度不同,花崗斑巖中的同位素組成均不同,Pb的組成含量在16.53~47.61之間變化,同位素組成的平均值約為15.608?;◢弾r的形成受地殼運動及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在一定情況下成巖活動處于非碰撞階段。礦物成分主要為粒徑較大的石英,石英中硅元素分布較廣泛,平均值約為34.86%,屬于酸性巖石性質,其中的Ti、Ca元素的分離結晶變化不明顯。
由于巖體經過長期的活動,遭受較強的蝕變作用,對于巖漿巖中的堿性物質與硅元素的分類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難,可以通過TAS分類的方法進行分類劃分。在花崗斑巖的不同巖石種類中,主量元素與微量元素的含量均存在差異,利特曼指數在0.25~0.81之間變化,具有較強的高堿性特性。受地殼熔融作用影響,巖體中存在大量的親石元素,表現出不活潑性,造成巖體中的Nb元素出現異常情況。巖體出現Nb元素異常,標志著巖漿進行演化的過程。在部分黑云母中還存在少量的Ba、Sr元素,主要是由于元素的分離結晶作用明顯,是稀土元素展現活動的結果。巖石中的稀土元素配比基本上差異較小,分餾結果較明顯,表明巖漿具有較強的分異作用。礦區(qū)內的巖體多數形成于地殼活動與碰撞構造中,以砂巖體與頁巖體礦石為主。銀珠山的黃鐵礦化活動較強烈,蝕變巖體的存在形式較豐富,蝕變現象多發(fā)生在砂巖的裂隙中,呈現星點狀居多。巖石的硅化現象是由于巖石受到高溫熱液的作用,即時接觸形成閃鋅礦。在銀珠山礦區(qū)中,巖石還具有方解石化的交代性特點,集中位于含礦的圍巖中,是礦區(qū)蝕變階段的產物。
江西銀珠山銅多金屬礦區(qū)的地層包含多種地層構造,例如雙橋山群絹云母、石英絹云母等。礦區(qū)內的巖漿巖大多數是中酸性火山斑巖,夾雜著少量的變質巖以及石英閃長巖。整個江西銀珠山礦區(qū)以銀珠山背斜的斷裂帶以及西山區(qū)域為主,背斜斷裂帶的延伸方向約為東北向45°。斷裂帶發(fā)育以主干F為準,由少數的斷面組成韌性剪切帶,對礦區(qū)內巖體的形成具有主導作用。
西山區(qū)域隨著地殼的運動,產生了較多的裂隙,裂隙對于成礦的預測具有定位的作用。巖體的地表構造在平面上呈橢圓形,區(qū)域內部分出露的巖體為安山斑巖,與西側的裂隙呈放射狀發(fā)育。
礦區(qū)的東側存在環(huán)狀的巖體,主要作用是控制巖漿入侵巖體中形成雜質,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熱液侵位現象的發(fā)生。銀珠山的礦體形態(tài)大致分為3類,包括斜脈狀礦體、細脈狀礦體、網脈狀礦體。礦體邊緣的裂隙時間越長,成礦的特征越明顯。江西銀珠山銅礦礦床具有分帶性,背斜部位應變帶為一級中心,二級中心為分區(qū)較廣泛的斑巖體。礦床的整體垂直方向分布較為明顯,按照垂直方向劃分依次為鉑、銀、鋅。銅礦帶。銀珠山銅礦的礦石結構復雜多樣,按照礦物組合可以劃分為鉛鋅礦石、銅硫礦石、鐵礦石、黃銅礦石等。礦石的構造不同多數是由于熱液的高溫作用形成的。
江西銀珠山銅多金屬礦區(qū)的礦床在地理位置上靠近西山區(qū)域,銅礦礦化的時間長短受周圍地殼活動時間的影響。本文根據礦區(qū)礦體的構造與地球化學特征,判斷出該礦床具有3個成礦階段。
銀珠山銅礦礦床受巖漿沖擊與侵入作用,本文預測在礦床北部地區(qū)采集的銅礦石中可能存在鋅銅合金。根據巖石中的金屬含量不同,進而確定銀珠山礦床的成礦位置與成礦概率。根據巖漿熱液的高溫階段,研究礦床中銅礦石中的磁鐵礦氧化物的伴生現象。在熱液高溫作用中,找出鉑礦物富集的礦體部位。受自然環(huán)境的風化作用,原生代硫化物受到自然環(huán)境的作用,逐漸轉化生成孔雀石、銅藍等硫化物,此類生成的硫化物的分布與含量是判斷礦區(qū)找礦方向的標志。銀珠山礦區(qū)由無數礦脈組成,對于區(qū)分主礦體較為困難,其中斑巖銅礦的形態(tài)各異,判斷成礦的概率還可以根據礦石的形態(tài)不同進行判斷。斑巖銅礦在銀珠山銅礦中占據的含量約在85.6%以上,金屬礦物交代作用,長期的巖體活動形成了較多的裂隙,呈現脈狀與侵染狀,在裂隙中存在豐富的礦產資源。部分斑巖體自身就是一個礦體,根據以往的資料顯示,斑巖體中約有29.75%~34.67%存在斑巖銅礦床。江西銀珠山銅礦礦床的主要成礦物質來源于地殼深部的運動,本文預測銀珠山銅礦斑巖體較多的位置成礦概率較高,在開采礦體時,可以作為參考依據。
本文對江西銀珠山銅多金屬礦區(qū)的地球化學特征進行了研究分析,對找礦的方向及前景進行了預測。研究可知,銀珠山礦區(qū)的巖石類型、巖體成分元素、礦區(qū)構造等地球化學特征,通過此特征分析出對找礦的影響。銀珠山銅多金屬礦區(qū)深部的礦產資源豐富,由無數的礦脈組成,具有較好的開采前景。在未來的礦產資源開采工作中,可以將本文的研究結果作為參考,結合國內外科學的技術對本文提出的結果進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