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艷
在知乎上有這樣的問題:本人學生,自認為正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年紀,但問題出現了,我該做什么呢?對于很多事,我的興趣都是淡淡的,可以做,但又隨時可以放下,三分鐘熱度,過后甚至覺得無聊。沒有遇到哪件事讓自己有強烈的沖動。于是覺得自己很可悲又無用……怎么辦?
在我看來,這事兒跟勇氣有關。你可能會說:“興趣跟勇氣有什么關系?”我們來分析一下。
太多的青少年往往一直在學校里忙于學習和考試,接觸的活動比較單一。很多課外活動,可能因為“不是正事”“耽誤學習”而不被重視,甚至取消。萬一他們在學習這件事情上還沒有表現足夠好,很容易打擊自信心,覺得自己什么都不行,也就失去了對很多事情的興趣。可能世界上還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還沒有來得及嘗試,就輕易下了“自己不行”的結論。
所以,不如擴大你的活動范圍,多嘗試,別給自己太多限定。斯坦福大學著名的心理學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所著《終身成長》這本書里就介紹了成長性思維的概念,她讓我們設想,人往往是怎樣對一件事情建立起興趣的呢?比如,你在學校偶然聽了一次講座,或跟別人進行了一次有趣的談話,然后會發(fā)現這個你以前不了解的領域,其實很有意思的。按照這種思維,隨著時間的推移,任何人都可以慢慢發(fā)展培養(yǎng)出自己的興趣來。關鍵是探索未知,離開舒適區(qū),拓展新領域的過程,其實是需要點勇氣的。
當我們的嘗試可能面臨失敗時,很多人都會自然規(guī)避。聽上去是某個年輕人在說“我對某個事情不感興趣”,往往他的潛臺詞是“我其實沒有太多信心做成這件事”,實際就是害怕失敗而已。
這時候,你需要放下追求成功、避免失敗的執(zhí)念,想想有什么事情是你即使做不成也不后悔,值得全力以赴的。那就開始去做吧。
興趣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你帶著勇氣,在探索和行動中找到的。勇氣是什么?不是不害怕,而是害怕得瑟瑟發(fā)抖,但是還是堅持往前走。
這里也給那些感到生活無趣的青少年的老師和家長們提點建議:
第一,青少年生涯教育的重點應該是增加與環(huán)境的互動。環(huán)境越豐富,越能給青少年呈現更多機會和可能性,讓他們有可能在眾多的豐富的活動中篩選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第二,多給青少年鼓勵和信心。如果他們在成長的路上獲得很多鼓勵,他們會建立起信心,愿意探索世界,愿意嘗試,也會獲得世界給予的更多積極反饋,他們也會對結果的預期更樂觀。興趣就是這么建立起來的,之后他們確立專業(yè)和職業(yè)目標會更加從容堅定。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