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高飛
最近又收到時瀟含的新作《我有所念食,隔在遠遠鄉(xiāng)》,翻讀之下,喜悅更進一層。
如果說《云在青天水在瓶》是作為文學少年的時瀟含在中學時代零星發(fā)表的文章的總結,其中既有少年的激情,又有那個年紀的不成熟的話,那《我有所念食,隔在遠遠鄉(xiāng)》卻是作者告別以前的幼稚和無序,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文學創(chuàng)作——兩本書是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的。
民以食為天,吃是一個經(jīng)久不衰的話題,讓古往今來的文化人著迷?!段矣兴钍常粼谶h遠鄉(xiāng)》沒有宏闊的鄉(xiāng)俗,只是采擷自己家鄉(xiāng)、所生活的城市,以及足跡所及的異地美食入手,娓娓道來,間雜鄉(xiāng)土,人生感悟。讓人覺得讀文章就像與作者一起游山玩水,品味人世美味。也許,那些美味,我們都吃過。但沒想到身邊這些司空見慣的東西,原來蘊藏著如此豐富的情懷,如此動感的思緒。
我也是一個吃貨,也喜歡把吃過的東西形諸文字。這種吃,倒不是追求山珍海味,而是發(fā)掘隱藏在尋常巷陌中那些與眾不同,難以忘懷的小吃。很羨慕年輕的時瀟含,能夠背起行囊,說走就走,一邊玩一邊吃,一邊吃一邊悟,一邊悟一邊寫。這才是率真的性情,本真的生活,人生應該有的樣子。有一張嘴,帶一支筆,一路玩,一路吃,一路寫。沒有比這更愜意的人生,沒有比這更讓人艷羨的生活了。當年的席慕容、三毛也是這種活法。
米酒、糍粑、粉條、粽子、鍋巴、腌菜……在《我有所念食,隔在遠遠鄉(xiāng)》中,時瀟含信手拈來,皆成雋永篇章。那些文字,都是入了味的,它們穿過那些散發(fā)油墨清香的紙張,撲面而來,讓人唇齒留香,咀嚼反芻。
時瀟含在《梅林農(nóng)批市場一日游》一文中,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沒有想到我巨大的快樂源泉,竟然就是這么一條濕漉漉、臭烘烘的小路。這段話極富人生哲理。其實,布滿荊棘的文學之路,也是這樣一條“濕漉漉、臭烘烘的小路”。聽說,時瀟含已經(jīng)決定把寫作既作為夢想,又作為以后的謀生手段。這條路不容易,希望她堅持到底,從中找到“巨大的快樂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