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英
“我這里將海哥好有一比!”
“胡大姐,我的妻啊,你把我比作什么人羅……”
伴隨著耳熟能詳?shù)某?,爸爸瞇縫著眼睛,跟著電視機邊哼邊在腿上打著拍子,一臉的陶醉。這再熟悉不過的曲調(diào)也勾起了我的興趣,坐下來認真觀看。
記憶中,每到春節(jié),一聽到鑼鼓梆子響,大人們就吆喝:“哦,來了打花鼓的!”小朋友們就呼朋引伴、歡呼雀躍:“來了花鼓呢,看花鼓去!”“好呢,看花鼓去。快點走!”大伙就循著鼓聲而去,幾十個戲迷和好奇者里三層外三層地將打地花鼓的人圍了個水泄不通。小孩子們總是憑著塊頭小,像泥鰍一樣從人群縫里擠到前面,我也不例外。有人實在擠不進,就搬條凳子站在凳上看,還有甚者抓著窗戶欄桿看。打地花鼓的演員一般為一旦一丑兩人,伴奏五人:一人敲鑼,一人打鼓,一人吹嗩吶,兩人打鈸。丑角頭戴爛草帽或布帽,畫著“三花臉”,黑白臉譜,鼻翼上有白色的“小”字或“m”形字母?;哪樧V加擠眉弄眼、彎腰、甩棍等搞笑的動作常常惹得大伙笑聲連連。旦角頭戴花飾,涂著厚厚的白粉,兩頰涂滿腮紅,一身粉紅衣裙,手拿兩把扇子,在鑼、鼓、鈸等的伴奏下,演員時而唱,時而念,時而轉(zhuǎn)圈,時而甩辮梢,時而走碎步……人們看得如癡如醉,還有人模仿著哼唱。唱到詼諧處,大伙熱情地鼓掌,小孩哈哈笑著起哄,新年的歡快在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花鼓戲里流淌、蔓延……
時隔三十多年,不懂音律的我都能說出許多花鼓戲曲目,比如《討學(xué)錢》《補鍋》《打銅鑼》《打鐵》《小姑賢》等。
歲月不居,時節(jié)如流。如今年輕一代大多喜歡搖滾、港臺音樂等,鄉(xiāng)里鄉(xiāng)氣的花鼓戲已不大受追捧。春節(jié)里,沒有了極接地氣的花鼓戲,不見了浩浩蕩蕩的追戲隊伍,總覺得過年的味道淡了、少了……記憶里那有韻味的花鼓戲呀,已經(jīng)深入了許多人的骨髓里,我愿花鼓戲藝人們不斷推出好的作品,愿花鼓戲能再度繁榮,再度唱響山村的每個旮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