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誦芬,1930年2月4日生于江蘇蘇州。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士,1994年選聘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主要從事飛機的氣動力設計。曾獲1985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2001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等獎項。
上世紀30年代,他出生于江蘇一個書香世家,父親是著名的國學大師顧廷龍。然而,在那個祖國飽受凌辱的年代,在親眼目睹日軍轟炸機從頭頂呼嘯而過,切身感受近在咫尺的死亡威脅之后,他沒有繼承父親的文學衣缽,反而在幼小的心中埋下一顆種子——“我將來要搞飛機!”他就是我國著名飛機設計師、兩院院士顧誦芬。
將來要造飛機
顧誦芬第一次接觸飛機模型是在10歲生日的時候,那是一位堂叔送給他的生日禮物。他非常喜歡,不停地把玩,飛機模型飛飛撞撞,很快就壞了。開明的父親見顧誦芬特別喜歡飛機模型,就帶他到上海一家外國人開的店里買了一個更堅固的航模。但這個航模飛了幾次,撞到墻上、屋頂上,也壞了,而且很多維修材料在當時的國內(nèi)并沒有,顧誦芬就自己開動腦筋,找其他相似的材料替代,按照書里對航模的講解自己動手修理。漸漸地,他學會了自己做航模。之后的寒暑假,除了寫作業(yè),顧誦芬大部分時間都與航模相伴??吹阶约褐谱鞯暮侥ow起來,他感覺非常愉悅。
高中畢業(yè)后,顧誦芬報考了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以及上海的國立交通大學等高校航空系,均被錄取。作為家里的獨子,考慮到母親的惦念,顧誦芬最終就近選擇了上海的國立交通大學。
1951年,顧誦芬畢業(yè)。他服從國家形勢與安排,遠離家鄉(xiāng)北上沈陽,維修抗美援朝戰(zhàn)傷的飛機。但僅僅照著國外設計圖紙做遠遠滿足不了顧誦芬,他的志向是設計中國人自己的飛機。
1956年,顧誦芬的愿望終于得以實現(xiàn),他和他的伙伴們一起創(chuàng)建了新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機構——112廠飛機設計室。但嚴峻的現(xiàn)實情況仍然擺在眼前:設計室僅有100多人,且多數(shù)人是中專畢業(yè);設計所需的相關資料和設備也極其缺乏。
在臨時擠出的幾間辦公室里,顧誦芬與一群年輕人一起,在設計室主任徐舜壽和副主任黃志千的帶領下,幾乎從零開始研制中國人自行設計的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殲教-1。
顧誦芬壓力挺大。他之前沒接觸過噴氣式飛機的設計,只能到北航圖書館去查閱資料。他借了一輛自行車,每天晚上跑北航,查找并抄錄有用的資料,并買了硫酸紙把圖描下來。在這種艱苦的環(huán)境下,顧誦芬與設計室的同事們沒有退縮,反而用自己發(fā)明的土辦法一一克服了阻礙他們航空夢想的障礙。
1958年,殲教-1在設計室同志們的不斷努力下,終于在新中國成立9周年之際試飛成功。
解決飛機技術難題
20世紀60年代,研制殲-8飛機的工作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顧誦芬被任命為副總設計師。當時的科研環(huán)境并不樂觀,但顧誦芬卻非常豁達,“我當時的情況就是‘匍匐前進,一邊‘挨揍一邊往前走,就算‘連滾帶爬,也要把飛機搞出個樣子?!?/p>
經(jīng)過不懈努力,1969年,殲-8終于首飛成功??墒窃谌藗儦g欣鼓舞熱烈慶祝之際,顧誦芬卻陷入了新的思考。
據(jù)試飛員反映,飛機在跨聲速飛行時存在嚴重的抖震,就像一輛破公共汽車在坑洼不平的道路上顛簸,再快人就受不了了。
為了查清楚原因,顧誦芬冒著生命危險,三次乘坐殲教-6緊隨殲-8飛行,嘗試通過望遠鏡觀察情況。
后來,試飛小組的同志自費買了紅毛線,貼在機尾罩的前后。顧誦芬通過觀察毛線條的擾動及損壞情況,對問題進行了深入分析,最終提出對機尾罩進行針對性更改,徹底消除了跨聲速振動問題,殲-8飛機最終定型。
殲-8Ⅱ一飛沖天
20世紀70年代末,根據(jù)國際形勢變化,殲-8已無法滿足我國國防需求。1979年8月,三機部發(fā)出《關于對殲-8飛機實現(xiàn)全面技術改裝可能性論證的通知》,殲-8大改任務擺在顧誦芬和他的設計團隊面前。1981年,顧誦芬被任命為殲-8Ⅱ型飛機總設計師。
顧誦芬一如既往地帶領團隊攻堅克難,一步一步,扎扎實實帶領中國防空走向新的征程。在短短不足4年的時間里,他們所設計的殲-8Ⅱ首飛成功,其速度之快、質(zhì)量之好,開新機研制史的先河。
如今,90多歲高齡的顧誦芬,仍然守望著他所鐘愛的藍天。他從來沒有說過什么豪言壯語,幾十年來,他一直踏踏實實地工作,為我國航空工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用實際行動踐行著自己對黨、對祖國、對事業(yè)的忠誠與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