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前萍, 匡 新
(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人民醫(yī)院, 1.檢驗科, 2.設備科, 江西 贛州, 342300)
急性腦梗死是臨床常見缺血性腦血管疾病,指腦供血突然中斷,使腦組織壞死。急性腦梗死危害性較大,易合并缺氧、酸中毒和休克癥狀,導致凝血功能紊亂和凝血系統(tǒng)異常激活[1]。研究[2]認為,血小板水平、D-二聚體、纖維蛋白原等凝血相關指標是評價腦梗死患者病情和預后的重要指標。血栓彈力圖(TEG)能夠?qū)ρ龎K的形成過程、形成強度、速度和血凝塊的穩(wěn)定性進行檢測,可反映血液凝固和溶解的全過程[3-4]。本研究探討常規(guī)凝血檢測與TEG聯(lián)合檢測對評估急性腦梗死患者近期預后的價值,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收治的86例急性腦梗死患者,根據(jù)患者腦梗死復發(fā)情況將患者分為對照組(預后不良)和觀察組(預后良好),每組43例。納入標準: ① 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者; ② 均為首次發(fā)病者; ③ 均于發(fā)病2周內(nèi)入院者。排除標準: ① 患血液系統(tǒng)疾病者; ② 抗凝藥物用藥史患者; ③ 肝、腎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礙者; ④ 2周內(nèi)有外傷史或外科手術(shù)史者。對照組男29例,女14例; 年齡24~71歲,平均(58.74±3.81)歲; 體質(zhì)量指數(shù)(BMI)21~28 kg/m2, 平均(24.69±2.73)kg/m2; 有吸煙史13例; 高血壓29例,冠心病12例,糖尿病16例。觀察組男30例,女13例;年齡25~72歲,平均(59.35±3.92)歲; BMI 21~27 kg/m2, 平均(24.11±2.69)kg/m2; 有吸煙史10例; 高血壓26例,冠心病10例,糖尿病12例。2組性別、年齡、BMI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入院時,采用含3.2%枸椽酸鈉的0.2 mL真空采血管取2組患者的1.8 mL靜脈血,混合均勻后使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檢測纖維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凝血酶原時間(PT)、凝血酶時間(TT)、血小板計數(shù)(PLT)等凝血功能指標水平; 用含抗凝劑的真空采血管采集患者2 mL靜脈血,混合均勻后使用全自動血細胞分析儀檢測PLT水平。2組患者入院時和隨訪3個月后,使用含0.102 mL枸椽酸鈉的真空采血管取患者清晨空腹2 mL靜脈血,將1 mL血樣置于含氯化鈣20 mL、高嶺土340 mL的樣杯中,采用CFMS LEPU-8800 TEG分析儀在2 h內(nèi)檢測凝血形成時間、凝血反應時間、凝塊形成速率與最大振幅等TEG指標參數(shù)。所有試驗均使用配套試劑盒,具體操作嚴格按照說明書進行。
比較2組入院時FIB、APTT、PT、TT、PLT等凝血指標水平; 比較2組入院時及隨訪3個月后的凝血形成時間、凝血反應時間、α角(表示凝塊形成速率)與最大振幅等TEG檢測指標參數(shù)。
2組入院時APTT、TT、PT、FIB、PLT等常規(guī)凝血檢測指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入院時常規(guī)凝血檢測指標水平比較
入院時,觀察組凝血形成時間、凝血反應時間長于對照組, α角小于對照組,最大振幅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3個月后,觀察組最大振幅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但2組凝血形成時間、凝血反應時間和α角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血栓彈力圖參數(shù)比較
急性腦梗死是一種臨床常見腦血管疾病,具有較高發(fā)病率、致殘率和病死率,常由纖溶系統(tǒng)和凝血系統(tǒng)失衡、血小板活化造成血栓而引發(fā)[5-7]。急性腦梗死具有發(fā)病急、病情進展快等特點,早期CT檢查不易檢出,對即刻診斷造成困難,常錯過溶栓時機,對治療及預后產(chǎn)生影響[8-9]。常規(guī)凝血檢測指標只能對凝血過程中部分及個別因子進行檢測,無法完全反映患者凝血功能的真實狀態(tài)[10-12], 而采用TEG聯(lián)合檢測可反映、評估凝血級聯(lián)反應、纖溶活性、血小板和血細胞成分對血漿因子活動影響[13-15]。
凝血功能指標包括FIB、PT、PP、APTT, 這些指標可作為反映機體血液凝血功能的重要參考指標[16]。FIB為急性時相反應蛋白,血液高凝狀態(tài)下FIB會升高,反之則會降低。PT、PP、APTT為重要的內(nèi)外源凝血指標。FIB增加或PT、PP、APTT縮短表明血液高凝,反之凝血功能則降低[17-18]。TEG是一種可靠的凝血系統(tǒng)紊亂檢測指標,具有易操作、用血量少和檢測時間短等優(yōu)點,為臨床提供凝血因子活性、血小板功能等完整信息[19-21]。TEG主要包括凝血形成時間、凝血反應時間、α角和最大振幅等檢測指標,分別能反映血小板與纖維蛋白在血凝塊形成早期的相互作用,凝血開始時凝血因子的作用、血小板與纖維蛋白在增強血凝塊中的作用,血小板在血凝塊穩(wěn)定階段的作用[22-23]。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 2組入院時APTT、TT、PT、FIB、PLT等常規(guī)凝血檢測指標比較均無顯著差異,常規(guī)凝血指標并無明顯異常,說明入院時凝血指標水平對預后良好和預后不良患者的預后效果均無明顯影響。可能是因為APTT、PT等常規(guī)凝血指標檢測只反映凝血開始時形成的少量凝血酶,并未能提供血栓強度、纖溶活性和血小板功能等完整信息。相關研究[24]認為,常規(guī)凝血指標檢測不能很好反映出機體內(nèi)真實凝血平衡情況,檢測結(jié)果過于片面,肝素類物質(zhì)會影響其檢測結(jié)果。本研究結(jié)果表明,入院時,觀察組的凝血形成時間、凝血反應時間顯著長于照組, α角顯著小于對照組、最大振幅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在血凝塊強化時,纖維蛋白原和血小板相互作用,以增加血塊凝固速率,提高兩者活性,使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部分血小板活性受抗血小板治療抑制,導致纖維蛋白、血小板結(jié)合形成血凝塊的能力降低。隨訪3個月后,觀察組最大振幅顯著低于對照組,說明血小板仍存在較高活性,可形成新的血栓,對照組最大振幅增加可能與腦梗死復發(fā)存在一定關系。研究[25-27]認為,最大振幅可反映血小板、纖維蛋白凝塊的最大強度,血小板發(fā)揮80%以上的作用,可反映其聚集功能。同時,最大振幅是導致缺血性腦卒中患者1年后發(fā)生預后不良的危險因素。
綜上所述, TEG檢測指標參數(shù)可全面反映出患者體內(nèi)的凝血變化情況,參數(shù)異常說明急性腦梗死預后不良患者血液存在高凝狀態(tài)。TEG聯(lián)合檢測可為及時診斷急性腦梗死、評估患者病情及治療提供理論依據(jù)。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研究的樣本量較少,還需從多方面深入驗證采用單獨TEG指標檢測急性腦梗死與缺血復發(fā)情況風險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