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敏(1926—2019),核物理學家,我國核武器理論研究和國防高技術發(fā)展的杰出領軍人物之一。1944—1951年在北京大學學習物理,畢業(yè)后,被錢三強、彭桓武調(diào)到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后調(diào)入第二機械工業(yè)部第九研究設計院,歷任多種重要職務。他長期領導核武器理論研究,為我國核武器發(fā)展到國際先進水平作出了重要貢獻。1980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他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范”稱號、求是基金杰出科學家獎、“兩彈一星”功勛獎章和共和國勛章。
服從國家需要,隱姓埋名一生
1926年出生于天津的于敏,青少年時代在一種“亡國奴的屈辱”中度過。內(nèi)向、好靜思的他,喜歡科學,而且對科學有一種特殊的寄托。1949年他以北京大學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績畢業(yè)并考取研究生,1951年研究生畢業(yè)后被我國核物理學家彭桓武和錢三強所器重,進入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所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
那時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百廢待興。國家規(guī)劃把原子核物理研究列為重點,領導希望于敏從事這一課題的理論研究工作。想到建國初期國家需要原子核理論方面的人才,于敏放棄自己鐘愛的量子場論,服從國家需要,從事原子核理論研究。
經(jīng)過幾年的努力,于敏克服重重困難,發(fā)表了多篇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核物理文章。于敏原本以為自己會在鐘愛的原子核理論研究道路上一直走下去??墒牵?961年1月的一天,與時任二機部副部長、原子能研究所所長錢三強的談話,讓他的人生發(fā)生了重大轉變。錢三強希望于敏能參加熱核武器原理的預先研究。當時國家正在全力研制第一顆原子彈,氫彈理論的預先研究也要盡快進行。
對一個剛剛嶄露頭角的青年科學家來說,這次轉型意味著巨大犧牲,因為核武器研制集體性強,參與者需要隱姓埋名,常年奔波。盡管如此,于敏不假思索接受了任務。這個決定,改變了于敏的一生。從此,他隱姓埋名長達28年,把自己的一切奉獻給了我國的核武器科技事業(yè)。
百日會戰(zhàn),形成氫彈設計方案
在國際上,氫彈是真正意義上的戰(zhàn)略核武器,氫彈研究被核大國列為涉及國家安全的最高機密。沒有任何經(jīng)驗可以借鑒。于敏雖然基礎理論雄厚、知識面寬,但對系統(tǒng)復雜的氫彈仍然陌生。
于敏帶領由30多名青年科研人員組成的氫彈預研小組,從基本物理學原理出發(fā),憑借一張桌子、一把計算尺、一塊黑板和一臺簡易的104型電子管計算機,以自強不息的信念,經(jīng)過四年的不懈努力,不僅解決了大量基礎研究問題,而且探索出設計氫彈的途徑,為氫彈原理探索奠定了堅實基礎。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氫彈研制進入沖刺階段。1965年1月,于敏和鄧稼先、周光召等科學家一起,向氫彈原理的突破發(fā)起總攻。1965年9月底,于敏帶領一批年輕人前往上海,利用華東計算所的J501計算機(當時國內(nèi)僅有的一臺每秒運算達萬次的晶體管計算機)對氫彈原理進行進一步探索,計算哪一個氫彈原理是可行的,創(chuàng)造歷史的“百日會戰(zhàn)”開始了。
當時的計算機性能不穩(wěn)定,機時又很寶貴,不到40歲的于敏便經(jīng)常在計算機房值大夜班(連續(xù)12小時),一摞摞黑色的紙帶出來后,他趴在地上看,仔細分析結果。經(jīng)過堅持不懈地努力,于敏挑出了3個用不同核材料設計的模型,并且抽絲剝繭,讓氫彈構型方向越來越清晰,最終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
爆炸成功,創(chuàng)下最短研究周期紀錄
雖然于敏從事的是核武器理論設計,但他對實驗相當重視。為了研制第一代核武器,于敏八上高原,六到戈壁,拖著疲弱的身子來回奔波。
在西北核武器研制基地地處青海高原,在那里,科研人員吃的是夾雜沙子的饅頭,喝的是苦堿水,茫茫戈壁飛沙走石,大風如刀削一般,冬天氣溫低至零下30攝氏度,道路凍得像搓板。于敏的高原反應非常強烈,食無味、覺無眠,從宿舍到辦公室只有百米路,有時要歇好幾次、吐好幾次。即便如此,他仍堅持解決完問題才離開基地。
1966年12月28日,我國首次氫彈原理試驗,為確保能拿到測試結果,試驗前于敏頂著戈壁灘零下三四十攝氏度的刺骨嚴寒,半夜爬上102米的鐵塔頂端,檢查和校正測試項目屏蔽體的擺置。12時,氫彈原理試驗進行。等在隱蔽室里的于敏一聽到兩個關鍵的速報數(shù)據(jù)后,脫口而出:“與理論預估的結果完全一樣!”
1967年6月17日,羅布泊沙漠腹地,一朵巨大無比的蘑菇狀紫色煙云產(chǎn)生的強烈沖擊波卷起沙塵,以雷霆萬鈞之勢橫掃戈壁灘。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了!不過,這一刻,于敏并沒有在現(xiàn)場,而是在2500多公里外的北京。他一直守在電話機旁,得知爆炸的威力和自己計算的結果完全一致,長長地舒了口氣。他說:“我這人不大流淚,也沒有徹夜無眠,回去就睡覺了,睡得很踏實。”
從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到第一顆氫彈試驗成功,美國用時7年3個月,蘇聯(lián)為6年3個月,英國為4年7個月,法國為8年6個月,而我國僅用了2年8個月,創(chuàng)下了全世界最短的研究周期紀錄。
由于保密和歷史的原因,一直到1998年,72歲的于敏和他在中國核科技發(fā)展進程中的貢獻才真正被解密。1999年,于敏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獎章,并在表彰大會上代表科學家發(fā)言。今天,當我們再次提起他的名字時,他已經(jīng)成為一座永遠矗立的豐碑。
參考資料
[1] 陳海波.于敏 :“民族情感是我的精神動力”[N]. 光明日報,2019-09-19(4).
[2] 張?zhí)炷希端歼h,潘振軍.“兩彈一星”功勛于敏 : 踏踏實實 地做一個“無名英雄”[N/OL].解放軍報,2019-04-12[2021- 07-29].http://www.mod.gov.cn/education/2019-04/12/content_4839303.htm.
[3] 陳瑜.于敏: 驚天事業(yè),沉默人生[N/OL].科技日報,2019- 09-24[2021-07-29].ht tp://scitech.people.com.cn/n1/2019/0924/c1007-31370743.html.
3587500338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