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萬章
在《明宮史》中,記載新年的第一天:“是日,亦互相拜祝,名日賀新年。所食之物如日百事大吉盒兒者,柿餅、荔枝、圓眼、栗子、棗,共裝盛之”,在傳統(tǒng)飲食中,新年中“柿餅”是必不可少的。這種習(xí)俗,長期以來成為民間吉祥文化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在明清時期,由飲食而及繪畫,由普羅大眾所喜聞樂見的生活習(xí)俗演變?yōu)楹材珶熢?,這是一次由大眾文化向士大夫文化轉(zhuǎn)型的過程。
明人田汝成在《熙朝樂事》中有關(guān)于“柿”的記載:“正月朔日,官府望闕,遙賀禮畢,即盛服詣衙門,往來交慶。民間則設(shè)奠于祠堂次拜,家長為椒棲之酒以待,親戚鄰里以春餅為上供,燕栗炭于堂中,謂之旺相。貼青龍于左壁,謂之行春。芝麻梗于檐頭,謂之節(jié)節(jié)高。簽柏枝于柿餅,以大橘承之,謂之百事大吉?!毙煳迹?521-1593)在《百昌齋記》中也說:“吳人于正朔懸柏柿與橘于堂,日百事吉”。。因“柿”與“事”諧音,故常常和“柏枝”或“橘”并列,有“百事大吉”“百事如意”之意。因其所蘊含的吉祥寓意,故常常出現(xiàn)在明清以來的“歲朝圖”。
在現(xiàn)存作品中,最早在“歲朝圖”中出現(xiàn)“柿”,是在明憲宗朱見深(1447-1487)的《歲朝佳兆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中。該畫所繪鐘馗攜一小鬼前行,鐘馗手持如意,小鬼手托果盤,盤中放置兩顆紅色的柿子,上有明憲宗題“棲柿如意”四字,并有詩曰:“一脈春回暖氣隨,風(fēng)云萬里值明時。畫圖今日來佳兆,如意年年百事宜”,詩意與畫境相諧,以寓意“百事如意”。在清代畫壇,“歲朝圖”中出現(xiàn)柿子,也就更為常見了。現(xiàn)以陳書的《歲朝麗景圖》(“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和綿億的《宜春呈瑞圖X“臺北故宮博物院”藏)便可為證。
陳書(1660-1736)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間畫家,字南樓,號上元弟子、南樓老人,擅畫山水和花鳥,其《歲朝麗景圖》代表其花卉畫的主要風(fēng)格。該畫作者題識日:“雍正乙卯新春,上元弟子書畫于來青小墅,時年七十有六”,鈐朱文聯(lián)珠印“陳”“書”?!坝赫颐奔辞逵赫辏?735),乃陳書晚年之作。圖中所繪天藍(lán)釉瓷盆上種植的水仙、山茶、南天竹、蠟梅,并配有壽石。在瓷盆兩側(cè),點綴著柿子、蘋果、百合、靈芝和橄欖。畫中的蘋果有“平安”之意、“柿子”為“事事如意”、壽石有“長壽”之意,而水仙、山茶、南天竹、蠟梅也都是春節(jié)常見的應(yīng)景佳物。
綿億(1764-1815)系乾隆皇帝之孫,乃榮親王永琪(1741-1766)的第五子,擅書畫,傳世畫作并不多見,《宜春呈瑞圖》乃其少見的畫作。此圖作者題識日:“臣綿億恭繪”,鈐白文方印“臣綿億”和朱文方印“敬畫”。在畫幅右上側(cè),有嘉慶題跋日:“古語拈題應(yīng)歲朝,玉梅香色筆端描。凌波斜倚春先報,百合清平鳳律調(diào)。嘉慶壬戌新正御題”,鈐白朱文聯(lián)珠印“嘉”“慶”?!叭尚纭奔辞寮螒c七年(1802)。另有清宮鑒藏印七枚,分別為朱文橢圓印“嘉慶御覽之寶”、白文圓印“嘉慶鑒賞”、朱文方印“宣統(tǒng)御覽之寶”、“寶笈三編”、朱文長方印“三希堂精鑒璽”、“石渠寶笈”和白文方印“宜子孫”。圖中所繪為小口徑青釉瓶中所插的數(shù)種折枝花卉,分別為月季、梅花、竹葉、松枝,而花瓶旁則有水仙、百合、玉磬、柿子和如意。畫中的瓷瓶有“平安”之意、柿子和如意有“百事如意”之意、百合有“百年好合”之意,畫中的每一種花卉,幾乎都有一種特指的吉祥寓意。
兩幅“歲朝圖”中,最奪人眼目的是兩個鮮紅的柿子,且都位于盆(或瓶)右下側(cè)?!稓q朝麗景圖》中兩個柿子為正立,為茂盛的柿葉半遮半掩。柿子以墨線勾勒輪廓,再填充以朱砂,與盆景中紅色的南天竹遙相呼應(yīng),又與瓷盆、水仙及其他花葉的綠色形成對比。《宜春呈瑞圖》中兩個柿子一為正立,一為斜側(cè),均有兩片綠色葉子作陪襯。柿子以醇厚的朱砂繪制,鮮艷明亮,如同剛從樹上摘下一般。因顏色與瓷瓶、折枝花卉的綠色迥然有別,故形成鮮明的視覺反差。
值得玩味的是,在兩幅“歲朝圖”中,柿子雖然也和其他花卉一樣,只是眾多花果中的一員,但因其具有的“事事如意”“百事大吉”“百事如意”等被賦予的祥瑞內(nèi)涵,因而客觀上成為了畫中主角。需要指出的是,因為柿子本身是紅色的,紅色既可烘托節(jié)日的喜慶氣氛,在民間傳說中,還具有辟邪的功能,故在以春節(jié)為主題的“歲朝圖”中,柿子也就成為受人熱捧的不二之選。
而作為春節(jié)的應(yīng)景畫,柿子以吉祥物出現(xiàn)在“歲朝圖”中,則又是文人畫與世俗文化交融的反映。陳書是清代文人畫家,而綿億則是清代皇室成員。前者的繪畫具有文人氣,后者則具有皇家富貴氣。雖然身份不同,繪畫的氣息也有霄壤之別,但兩人在“歲朝圖”中所表現(xiàn)出的審美趣好卻是相同的,即傳統(tǒng)文化中亙古不變的吉祥寓意。因此,在陳書和綿億的兩幅“歲朝圖”中,大抵可看出清代文人階層與民間吉祥文化相融合的審美時尚。
(編輯/李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