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主要分布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的毛南族聚居地區(qū)。花竹帽,毛南語叫做“頂卡花”(即在帽底編織花紋的意思)。花竹帽蘊含著美麗動人的古代愛情故事:女子愛上一位勤勞慧心的青年,青年亦愿與女子永結(jié)同心,遂親手精心編織一頂精美別致的花竹帽贈給女子作定情之物。它既是榮譽和美好幸福的象征,更是勤勞和愛情的激勵,亦是當?shù)嘏映黾迺r必不可少的嫁妝,被譽為毛南族的“族寶”。
毛南族花竹帽在過去多被當做雨具使用,后成為毛南族服飾的組成部分?;ㄖ衩痹诋?shù)亓鱾饕延袔装倌甑臍v史,清代嘉慶年間出產(chǎn)的“竹笠極細密,少年婦女戴之”(清《廣西通志》)。民國年間,該地區(qū)“出產(chǎn)最精致的斗笠”(《思恩縣志》)亦被載入史冊。
毛南族花竹帽的取材十分講究,通常于夏至后立秋前選取修直勻稱的筋竹和墨竹。制篾時,先破竹裁條,然后破扁篾、破薄篾,再在竹篾兩頭拱開梳絲,分篾細如發(fā)絲,用于交叉輻射、細密編織。黑篾系以藍淀墨色染制,黃篾則以黃桅子榨汁染制。花竹帽的基本造型為平面和圓錐體的立體組合,編成的篾紋以五角星為中心,周邊又按六角形環(huán)疊交叉輻射編結(jié),整合定型后還要用上好的桐油煉膏涂刷。其帽形大方,花紋美觀,結(jié)實耐用。2011年5月23日,毛南族花竹帽編織技藝經(jīng)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擴展項目名錄》。
傳承人譚素娟則是土生土長的環(huán)江人。上個世紀80年代,花竹帽編織技藝由于工藝復雜,且沒有任何文字與圖片記載,只能靠老藝人口頭傳授與示范,曾經(jīng)一度瀕臨失傳。90年代中期,當?shù)卣埫耖g老手藝人出山開辦花竹帽編織培訓班,譚素娟第一時間報名。多年來,她一直堅持開展傳習活動,帶動大批毛南族群眾實現(xiàn)脫貧,這一古老而神秘的毛南族“族寶”,正在譚素娟及后輩傳承人的手中煥發(fā)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責編 可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