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 著 湖南文藝出版社 ¥108.00
《兩京十五日》的故事來源于《明史》里的一段記載:“夏四月,以南京地屢震,命往居守,五月庚辰,仁宗不豫,璽書召還。六月辛丑,還至良鄉(xiāng),受遺詔,入宮發(fā)喪。”50個字的記載,給后人留下了豐富的想象空間。太子是如何在匆忙間從南京到北京的,有誰陪同,又遇到了哪些困難和威脅?這是個扣人心弦的疑問,以此寫出了70萬字的故事:洪熙元年,太子朱瞻基寶船在南京秦淮河畔被炸沉,同時天子病危消息傳來,一場橫跨兩京的驚天劇變令太子踏上了瘋狂的極速之旅——他必須在15天內(nèi)跑完兩京之間的1100公里路。兩京15日,也是在京杭大運河上行駛的15日。故事以明初最熱門的幾個話題“遷都”“漕運”“靖難”為背景,以京杭大運河為主要場景,串起了大明王朝的社會百態(tài),為讀者展示了一副明代大運河沿岸民生的鮮活畫卷。
姜師立 著 中國建材工業(yè)出版社 ¥198.00
本書作者姜師立是著名的運河研究學者,在中國大運河申遺期間,曾擔任大運河聯(lián)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ǎn)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親歷了中國大運河申遺的過程。他的這本《中國大運河文化》是首部從中國大運河的視角解讀運河文化的書籍,對中國大運河沿線的文化符號進行了全面的梳理與研究。
程章燦 赫兆豐 編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128.00
大運河古詩詞是一條詩歌之河,《大運河詩詞三百首》將詩詞混編,以詩人生卒年先后為序。這三百篇歷代詩家詞人們優(yōu)美的詩作,猶如文學獻給大運河的三百顆珍珠,串成一串項鏈,披掛到大運河身上,讓人們沿著古典斑斕的詩句,沿著時間這條“逝者如斯”的流水,走進“萬古流不絕”的大運河。
(責編 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