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捷
(天津師范大學 教育學部,天津 300387)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1],教師對于國家發(fā)展起重要作用?!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指出我國現階段需要“努力造就一支師德高尚、業(yè)務精湛、結構合理、充滿活力的高素質專業(yè)化教師隊伍”[2]。其中,教師隊伍的“結構合理”應包括專業(yè)分布、學歷層次、性別、年齡、職稱等多方面。然而,現有數據表明,我國教師隊伍普遍存在男女教師比例失衡問題,尚未達到“結構合理”的標準。針對男性教師特別是男性青年教師匱乏的問題,有學者提議通過師范院校降分錄取男性師范生[3]、提高男教師的物質待遇[4]等方式吸引男性從教。然而,這樣的提議一方面難以保障未來教師隊伍特別是男性教師的質量,另一方面會加劇當前社會在升學、就業(yè)當中的性別不平等問題,挫傷女性教師的積極性。因此,本著性別平等的原則,從師范生的角度分析當前教師隊伍中性別比例失衡的問題,探索突破教師性別比例失衡困境的有效途徑。
我國教師隊伍中女性占據多數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教育部統計數據顯示,普通小學女性專任教師占專任教師總數的比重正在逐年上升,自2015年到2019年,小學女性教師的比重已經從63.73%逐步上升至70.02%,女性教師已然成為小學教師的主力軍。不僅是小學階段,從學前教育、基礎教育乃至高等教育,每個教育階段都普遍出現“男教師告急”現象。當前的研究表明,2010年從高中到初中、小學階段,女教師占教師隊伍比例依次為47.7%、49.5%、57.9%[5],即教育階段越低,教師中女性比例越高。當前教師隊伍中女性占據主導的情況已經構成各國教育的潛在危機。以學前教育階段為例,早在2014年,美國學者就統計過各國的男性幼兒教師所占比例,發(fā)現全球大部分國家男幼師比例低于3%,占比最高只達5%。[6]另一組數據顯示,美國初中、小學階段,女教師占教師隊伍比例依次為60.2%和86.5%,在法國比例為62.8%和77.7%。[7]可見解決教師隊伍男女比例失衡問題已經成為當前教育界關注的焦點問題之一。
迪·托馬斯(Thomas S. Dee)的研究證明,教師的性別對學生的考試成績及學習態(tài)度有極大影響。在女教師主導引領的班級中,男孩通常被認為是破壞性的,課堂表現和學業(yè)成績通常不如女生出色。[8]同時,教師性別失衡不利于學生完整人格的培養(yǎng)。在兒童觀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是兒童接觸最多的人,教師本身的性格特點、思維方式、人格特質等,都會對學生性格塑造和性別角色認同造成一定的影響。女性教師群體溫柔細心、寬容耐心的特點和男性教師群體的朝氣蓬勃、敢于直言,都會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形成相近的性格特點。有國內學者在文章中論及在基礎教育階段小學男教師缺席帶來的不利影響,男性教師過少,會造成學生尤其是男性學生群體缺乏陽剛勇敢果斷的特點。[9]因此,教育中男性教師缺位、女性教師過多,對于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和人格培養(yǎng)都有較大的負面影響,不利于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學校教師隊伍中女教師過多首先面臨的一個問題是如果女教師集中懷孕,則會影響正常教學工作計劃的開展。一方面,中小學教師教學任務繁重,一位老師承擔多個班的教學工作已經成為常態(tài),教師一旦請長假勢必導致教師崗位空缺問題。另一方面,女教師過多不利于營造和諧的工作氛圍。部分學者通過研究發(fā)現青年男女教師在合作共事和人際關系經營方面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有73.0%的青年女教師表示有過與同事爭吵的經歷,但有同樣經歷的青年男教師僅占3.7%。[10]從個人角度而言,女教師過于集中會削弱教師個人的工作熱情,降低教師之間合作對話、共享教育資源的機會;從學校管理的角度而言,教師隊伍缺少男教師的協調不利于構建和諧的教師專業(yè)共同體,容易引發(fā)教師團體矛盾,降低學校整體的教育教學質量。
“教師是女性才選的職業(yè)”“在幼兒園和小學工作的男老師沒出息”已經成為教育領域普遍存在的性別刻板印象。這類刻板印象導致報考師范專業(yè)和選擇教育行業(yè)的男性越來越少。此外,在當前女性教師居多的教育環(huán)境下,學校內的男性領導普遍多于女性,有可能潛移默化中造成女不如男的刻板印象,成為未來性別平等發(fā)展之路上的阻力。
當前基礎教育階段女性教師占據多數的現象,其實早在師范生培養(yǎng)階段已經初見端倪。全國高等師范院校普遍存在師范生男少女多的現象,且男性師范生從教意愿遠低于女性。李彩彥和謝燕的研究表明,在關于是否愿意長期從事教育職業(yè)的問題中,女性中表示愿意從教的占30.98%,而男性僅占8.26%[11],存在較顯著的性別差異。同時,師范生存在男生整體學習主動性弱于女生的問題。本研究通過分析、論證,從師范生角度探索教師性別比例失衡的原因。
翟春城將教師職業(yè)社會認同感低列為導致基礎教育男女教師性別失衡首要原因。[12]隨著教育階段的降低,對應教師的社會聲望逐級遞減。一些人輕視學前教育和小學教育所需要的專業(yè)知識和職業(yè)素養(yǎng),導致一些男幼師和男性小學教師缺乏社會認同感和成就感。另外,在傳統性別觀念中,男性應該選擇社會聲望高、競爭壓力大、創(chuàng)新冒險型的職業(yè),因此男性教職工,尤其是在幼兒園和小學工作的男教師有時得不到家庭和社會的理解和認可。
薪資待遇是影響人們選擇職業(yè)的重要因素。楊曉嵐等人的研究表明經濟收益是影響學前教育專業(yè)男生職業(yè)選擇的核心因素,一些同學直言“幼兒園工資太低,有編制也不去”[13]。不僅是幼師,教師行業(yè)的整體薪資待遇及福利都難以滿足男性的薪資期待。部分教師的醫(yī)療保障和住房問題尚未得到落實和解決。[14]除此以外,教師還要處理學生身心健康、班級升學率、家校矛盾等問題,教師職業(yè)工作煩瑣、工作壓力大,工作付出與工資收入難以構成正比。再加上社會對男性“養(yǎng)家糊口”的性別期待,男性在買房買車方面的社會壓力較女性更重,因此相比其他職業(yè),教師行業(yè)對男性更缺乏吸引力。
北京師范大學曾與中國青少年發(fā)展中心對全國十個省市中小學生學習與發(fā)展現狀進行了一項調查,調查結果表明兩性群體在學習方式傾向上存在一定的性別差異,男生更偏好動手實驗和親自操作,女生更傾向文字及語言類的學習方式。[15]盡管我國在不斷推進教育改革,但當前學?!皯嚱逃眱A向依然存在,教學方式忽視男女生學習方式的性別差異,以言語灌輸和語言文字記憶為主,教育評價圍繞考試成績展開,導致“男孩危機”問題出現。[16]再加上師范院校開設的專業(yè)課程和教材內容更偏重理論和機械記憶,男性師范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和動手實踐能力沒有表現機會,缺乏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從教意愿下降。
為消解教師結構“女性化”現象、構建和諧的教師生態(tài)環(huán)境,本文基于教育公平、性別平等的視角,從自身提升、學校培養(yǎng)、社會支持三個角度提出平衡教師隊伍性別比例的適當措施。
1.掙脫性別身份烙印,涵養(yǎng)兩性氣質
傳統的性別二元論將人的性格氣質、思維差異、行為模式與性別生理特征聯系起來,“性別表演”理論認為是社會文化背景和行為規(guī)范塑造了人們的性別身份認知。[17]師范生和教師應該摒棄傳統的性別二元論,認識到教師需要兼具溫柔細膩的女性氣質與陽剛堅毅的男性氣質,嘗試通過性別扮演掙脫性別身份烙印與認知束縛,既要發(fā)揚自身男性氣質特色,又要學習女性氣質特點,實現自我性別身份重構。
2.了解教師職業(yè),提高職業(yè)認同
北京師范大學張曉輝等人采用典型個案抽樣法證明教育實習能有效增強師范生對教師職業(yè)的認同感。[18]本科階段是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形成的關鍵時期,男性師范生應該抓住這個“關鍵期”,在畢業(yè)前多參加教育實習和社會實踐,提前了解教學工作內容,加深對教師職業(yè)的認識,堅定從教信念,提高自身專業(yè)素養(yǎng)和執(zhí)教本領,為今后的職業(yè)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1.加強教育情懷培養(yǎng)
以往師范院校在培養(yǎng)師范生時,過于強調教學技能的培養(yǎng),忽視培養(yǎng)教育情懷的重要性。師范生如若缺少應有的教育情懷,將教師僅作為個人維持生計的職業(yè)而不是一項志業(yè),缺乏教書育人、無私奉獻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勢必會進一步影響未來我國人才教育的培養(yǎng)。
要強化男性師范生的從教意愿,就要激發(fā)男生的興趣,培養(yǎng)對師范專業(yè)及教育事業(yè)的熱愛,加強對男生的師德師風建設教育,培養(yǎng)其敬業(yè)與樂業(yè)精神,有效增強男性師范生對教師職業(yè)的認同感與自豪感,形成終身從教的理想信念和責任意識。
2.改革課程與教學評價體系
教育主管部門和師范院校要尊重性別差異的客觀存在,并反思“男孩危機”現象的相關問題,改革課程設置和教學方式,增加更多動手實踐課程,使男師范生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教師可以適當增加動手操作的評價內容,注重過程性評價,適當降低筆試成績在教學評價體系中所占比重,依據男女差異靈活調整教學評價方式等。
3.搭建男生版互助平臺
由于師范院校中女性占主導地位,男生在班級中可能被“邊緣化”。高校可以據此專門為男性師范生搭建“男生版交流平臺”,方便男生交流在學業(yè)和職業(yè)發(fā)展上遇到的困難,并請高年級學長和輔導員進行針對性的經驗分享、學業(yè)引領和就業(yè)指導,使其切身感受高校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在潛移默化中強化男性師范生的從教意愿。
1.提高教師經濟待遇
提升教師的經濟地位,不僅是吸引優(yōu)秀人才投身教師崗位的有效手段,還是對教師辛勞付出的肯定,體現國家對教育事業(yè)的重視。因此政府應該積極主動采取各種措施,提高教師薪資待遇和福利保障,切實增強教師職業(yè)的吸引力和競爭力。但是,為強化男性師范生的從教意愿,僅提高男性教師的工資或僅針對男性分配住房等[19]措施不可取,無論動機和初衷是什么,都是對女性的不公平,只會進一步加劇職場性別歧視。正確做法是普遍提高教師的實際收入水平,改善基礎教育教師的生存環(huán)境,真正做到所有教師工資均不低于公務員水平,而不是只關照男教師,筑起兩性差異的高墻。
2.打破性別刻板印象,提高教師社會聲望
營造尊師重教的社會氛圍,有助于強化男性師范生的從教意愿。特別是要打破職業(yè)選擇和性別角色關聯的固有觀念,減輕男性教師特別是學前及小學教師從事教師職業(yè)所要承受的心理壓力。實際上,古今中外研究低齡兒童的男性教育家不在少數,盧梭、裴斯泰洛齊、杜威、陶行知等都曾對兒童教育作出過突出貢獻,但大眾普遍對其知之甚少。教育主管部門應該主動利用網絡媒體、教育傳播等途徑與方式廣泛宣傳,削弱兩性職業(yè)的刻板印象,積極引導社會輿論,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社會聲譽,激發(fā)男性師范生對教育事業(yè)的熱愛,增強男教師的職業(yè)認同感。
3.創(chuàng)設呵護男教師發(fā)展的學校環(huán)境
想要吸引男性師范畢業(yè)生,除提高教師的物質待遇外,還需要關注男教師的精神需求,營造充滿人文關懷的工作氛圍。例如在男性尤其稀缺的幼兒園和小學,缺乏同性前輩的引領是阻礙男性師范生從事教師行業(yè)的因素之一,招聘單位可以提出針對性福利吸引應屆男性畢業(yè)生。比如讓富有教育經驗的男性教師對年輕教師進行一對一指導,針對年輕男教師的特點幫助其進行教學風格設計和職業(yè)規(guī)劃。
綜上所述,教師性別比例失衡已是當前亟待解決的教育問題,男性教師職業(yè)認同感較弱、薪資待遇差、學校教育方式忽視性別差異是男師范生從教意愿低的三大原因。對男生降分錄取、提高男性的物質待遇等政策既降低教師隊伍的質量,又不利于現代兩性平等意識的發(fā)展。想要從根本上平衡教師性別結構,構建性別和諧均衡的教師生態(tài)環(huán)境,首先需要男性師范生掙脫自身性別身份烙印,主動了解教師職業(yè),提高職業(yè)認同。其次師范院??梢詮恼猩搭^入手鼓勵優(yōu)秀男性報考師范專業(yè),并通過具有針對性的培養(yǎng)方式強化男師范生的從教意愿。最后政府要多途徑提高教師經濟待遇、提高教師社會聲望,創(chuàng)設呵護男教師發(fā)展的學校環(huán)境。相信通過個人、高校、社會的共同努力,未來會有更多的男生愿意選擇師范專業(yè),成為光榮的人民教師,平衡我國當前的教師性別比例,更好地促進教育事業(yè)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