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琴 山東省高唐縣職業(yè)教育中心學校 山東 聊城 252800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2014年5月4日,習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指出:青年的價值觀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價值觀養(yǎng)成十分重要。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
《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標準(2020年版)》同時指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作為中職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堅持立德樹人,發(fā)揮語文課程獨特的育人功能。語言文字既是文化的載體,又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教師的我們應該執(zhí)著于教書育人,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獨特的育人功能,堅持語文課程內(nèi)容與育人目標相融合的改革方向,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教師要關注課程內(nèi)容的價值取向,要根據(jù)語文課程的特點,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培養(yǎng)熱愛中國共產(chǎn)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深厚感情,以及熱愛美好生活和奮發(fā)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要培養(yǎng)學生理解和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增強學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
中職語文教學與課程思政如何融合,做好價值觀培育,使學生在聽寫和社會實踐中,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的信仰者、積極的傳播者、模范踐行者,從而扣牢人生的第一顆扣子,這是我們亟待探討、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做了以下探索:
首先,我們找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最適合中職語文教學穿針引線的四個扣眼,即個人層面的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部分。根據(jù)教育教學內(nèi)容對其作出詮釋,把它共分為四個版塊十二個模塊:
第一版塊:愛國,分為大美中國(大好河山、大美風物、英雄美人)、大愛中國(愛國心、報國情、強國志)、大國筑夢(歷史千秋、中國發(fā)展、中國夢);
第二版塊:敬業(yè),分為明志勸學(明志、勸學)、工匠精神(敬業(yè)、精益、專注、創(chuàng)新)、大國工匠(勞模榜樣、勞動精神、勞模精神);
第三版塊:誠信,分為內(nèi)誠于心(自律、慎獨)、外誠于行(守時、守信)、誠信中國;
第四版塊:友善,分為仁愛(孝親、尊師、交友)、禮儀(敬畏、謙恭、禮讓)、和合(合作、包容、和諧)。
針對四個版塊的要求,我們既要利用好課堂教學“主渠道”,進行必要的“灌輸”,又要挖掘隱含在校園文化中的隱形教育資源,充分挖掘育人因素和育人功能,潛移默化影響學生,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中職語文課標要求學生的價值觀教育和語文學科知識相結(jié)合。語文教學要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充分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尤其要占據(jù)語文教學的陣地,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生要旨,對學生進行人生觀、世界觀、是非觀的教育,培養(yǎng)其健康的心理素質(zhì),給學生以感化、熏陶,形成健全的人格,突出教書育人。比如:在講授《別了,不列顛尼亞》這篇新聞的時候,我們播放《百年恥辱,百年抗爭》“炮擊紫石英”的相關視頻,引入中國近代史的教育,幫助學生理解這一事件對中華民族的歷史意義。讓學生明白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艱難曲折的過程,增強了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我們還引入了抗美援朝、中印沖突的歷史資料,引入了臺獨分裂、香港暴亂、疫情期間反華勢力對中國抹黑的時事資料,引入了中國自強奮進的歷史、最后附以習主席對青少年學生的寄語,幫助學生初步建立熱愛祖國、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chuàng)未來的價值觀。
在課文《尋找時傳祥》的研讀中,我們既一起分析了時傳祥的勞模精神,也分析了成就時傳祥的時代背景,即中國共產(chǎn)黨自創(chuàng)立以來一直遵循的人人平等、勞動光榮的思想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向每一個偉大的‘1’致敬”,使學生深刻體會: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全民筑夢。
在學習《一碗清湯蕎麥面》文章中,引導學生明白“一碗清湯蕎麥面”不但支撐母子三人擺脫困境,也使許多人從他們身上感受到堅忍不拔、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同時體會到母子三人之所以能夠擺脫困境,離不開社會成員的幫助。引出“感恩”的主題。孩子感恩母親,母親感恩孩子;母子三人感恩面館老板,面館老板感恩顧客。通過這一篇文章,同學們體會到了處世友善給自己帶來的內(nèi)心幸福、家庭和諧和事業(yè)成功。
引導學生閱讀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經(jīng)典古詩文,體會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增進對中華文化思想理念、傳統(tǒng)美德、人文精神的認識和理解,提升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增強文化自信,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傳統(tǒng)文化并不晦澀難懂,也決不是曲高和寡,相反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正力量。文化重在“化”字,潤物細無聲。傳統(tǒng)文化并不是一味復古,而是以未來為導向,善于推陳出新,呼吸現(xiàn)代社會新鮮的“氧氣”,賦予新的內(nèi)涵,讓傳統(tǒng)文化舒枝展葉,綻放新芽。在班級開展共讀《論語》活動中營造氛圍,激發(fā)興趣;分層獎勵,多管齊下; 小小先生,樂此不疲;搭建平臺,展示風采;內(nèi)化于心,外化于形的步驟和策略,把思政教育貫穿始終。讓學生大聲朗讀經(jīng)文,在抑揚頓挫之中,自然領悟經(jīng)文中的神韻,一遍遍地背誦,把傳統(tǒng)文化中的概念像釘子一樣楔入學生幾乎空白的腦子里,實際上就潛移默化地融入了學生的心靈深處,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了一定的閱歷,不解自通的運用到現(xiàn)實生活中。從而擔當起新時代青年的使命,助力文化軟實力提升,堅定文化自信,讓傳統(tǒng)文化精神獲得長久生命力。
語文的學習僅僅局限于課本是不夠的,需要老師多渠道、多角度地為學生搜集一些美文、社會熱點文章,這些材料的來源可以是報紙雜志,也可以是電視網(wǎng)絡等。根據(jù)四大版塊十二模塊的分類,在教學中把《新時代青年之責》《培厚工匠精神之壤》《中國“IP”出圈吸粉靠你了》《這樣的國,需要你為之奮斗》《新時代中國青年以“三心”筑夢》等文章引進課堂,指導學生撰寫讀書筆記,開展研討、交流活動,引導學生分享閱讀收獲,展示閱讀成果。在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過程中,增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自豪感和使命感,不斷提升思想和道德品質(zhì)。
語文離不開寫作,沒有寫作的語文實際上是不能稱其為語文的。學生的寫作是知識的再利用和創(chuàng)作,滲透著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在寫作訓練時,引進積極向上,傳播正能量的社會熱點和普通人物作為素材:有“有院士專業(yè),有戰(zhàn)士勇猛,有國士擔當”的鐘南山;有首提封城,深入“紅區(qū)”的李蘭娟;有生命漸凍,情懷火熱的張定宇;有身在病床,心在書中的方艙讀書哥;有提起腦袋,生命快遞的快遞小哥汪勇。時代英雄人物的所言所行無形中影響了學生“三觀”的形成。
通過以上探索和訓練,我們最終希望通過語文學科教育教學,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價值體系,系好人生的扣子,成為一名德才兼?zhèn)涞纳鐣ㄔO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