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淮陰師范學院 江蘇 淮安 223300
在我國文化強國戰(zhàn)略背景下,文化生態(tài)是指一定區(qū)域內文化自然發(fā)展而形成的一種生態(tài)模式,與人類的精神文化活動密切相關,是在尊重當地歷史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的前提下,從產業(yè)生態(tài)鏈角度帶動相關產業(yè)發(fā)展的新興業(yè)態(tài)模式[1]。大運河文化帶從空間上連接我國東部與中部八省,覆蓋人口面積廣,涉及文化類型豐富,區(qū)域內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是有形文化遺產和無形文化遺產有機結合的優(yōu)質文化帶[2]。同時,大運河文化帶也是動態(tài)的文化寶庫,舞蹈等藝術形式在大運河文化帶環(huán)境中傳承發(fā)展,為我國打造出亮麗的國家文化名片[3]。鑒于此,下文將從大運河文化帶舞蹈精神內涵入手,以文化生態(tài)為切入點,分別從政策制定、組織建構、文旅規(guī)劃等方面研究大運河文化帶舞蹈傳承策略,以期為大運河文化帶的發(fā)展貢獻力量。
從地域角度而言,大運河文化帶跨越我國多省,是各區(qū)域文化藝術交融的典型代表;從時間角度而言,大運河文化帶舞蹈所蘊含的精神文化是幾千年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源遠流長的特征,其背后蘊含的精神內涵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大運河文化帶最為突出的文化特征是水文化,大運河文化帶舞蹈的精神內涵也是圍繞水文化展開的,主要以水奔流不息、開放進取為主要特征,舞蹈整體呈現出流動性強、包容性強、靈動飄逸的獨特美感。一方面,舞蹈展現出大運河水開放的典型特征,廣泛吸收所流經之處的舞蹈藝術精華,呈現出多民族文化融合的特點,同時將現有的藝術魅力輻射到所流經之處,也可以說,大運河滋養(yǎng)了舞蹈藝術,同時舞蹈藝術又以開放的姿態(tài)豐富了大運河文化帶;另一方面,舞蹈展現出大運河水進取的特征,大運河水奔涌向前,舞蹈藝術也在變化中不斷發(fā)展,懷揣著古典舞蹈的靈秀底蘊,吸納著現代舞蹈的活力與眼界,呈現出融會貫通、積極向上的美感。由此可見,大運河文化帶舞蹈蘊含著開放進取的精神文化內涵,與大運河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共同構筑起文化生態(tài)。
中國文化向來有根據地域劃分文化類型的傾向,例如南方文化與北方文化、沿海文化與內陸文化等等,大運河文化帶舞蹈表現出價值多元的精神內涵。一方面,大運河舞蹈文化整合了南北舞蹈文化,將南方舞蹈的溫婉與北方舞蹈的韻律兼收并蓄,形成了多元化的價值觀,也正因為此,大運河文化帶舞蹈并不是單一形態(tài)的,而是凝結了吳楚文化、中原文化、齊魯文化等多種地域性文化形態(tài);另一方面,大運河舞蹈文化也呈現出價值多元化演變的特征,經過幾代舞蹈人甚至十幾代舞蹈人的傳承創(chuàng)新,大運河文化帶的舞蹈越來越向著多元化的方向發(fā)展,例如較為著名的東壩大馬燈等大運河沿岸民間舞蹈,舞蹈演員們通過扮演三國中的人物、用生動的肢體語言講述歷史故事、用先進的道具模擬三國爭霸壯觀的場面,讓觀眾仿佛置身于古戰(zhàn)場當中,其中包含的忠肝義膽、愛國主義等思想與當前的和諧社會等思想巧妙交融,呈現出貫穿古今的多元化價值觀。由此可見,大運河文化帶舞蹈文化是價值多元化的、兼容并包的,呈現出典型的兼收并蓄融合發(fā)展的特征。
在文化生態(tài)視角下,大運河文化帶舞蹈呈現出多種現代化的表現形式,例如通過創(chuàng)作編排舞劇的形式傳承大運河文化帶舞蹈,以舞蹈作為表現形式,以青年男女在大運河沿岸相知相識的故事為契機,用舞蹈詮釋出男女愛情、人對自然的熱愛、當地居民對故土的懷念以及對和平生活的向往等多重情感,表達出人類、大運河與城鎮(zhèn)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也展現出大運河沿岸歷史發(fā)展的清晰脈絡,通過全新的形式向現代人展現出大運河文化帶的魅力。除此以外,現代網絡、攝影等技術的進步也為大運河文化帶舞蹈帶來了新的發(fā)展契機,舞蹈能夠通過視頻等形式展示給全世界,現代化的形式打破了舞蹈傳承的時間空間限制,使其能夠更好地形成組織結構完整、內容生動豐富文化生態(tài)鏈,持續(xù)擴展大運河文化帶的影響范圍。未來隨著各民族文化的交融與世界文化溝通日益密切,大運河文化帶舞蹈將演化發(fā)展成為舞蹈文化群,成為世界舞蹈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大運河文化帶舞蹈具有開放進取、價值多元和形式多樣的精神內涵,在舞蹈傳承過程中也應當緊緊圍繞其精神內涵,結合當地文旅發(fā)展實際情況,從文化生態(tài)的宏觀視角下開展工作,具體而言,文化生態(tài)視角下的大運河文化帶舞蹈傳承策略包括以下幾點:
在文化生態(tài)的視角下,大運河文化帶舞蹈傳承首先需要政策支持。一方面,在中央政策的指導下,各地積極針對不同河段具體情況和舞蹈文化概況制定傳承與保護政策,以省級單位牽頭組建大運河文化帶舞蹈研究小組,編制出臺大運河文化帶舞蹈傳承地方性法規(guī),編撰大運河文化帶的歷史背景書籍,從文化研究與政策部署兩方面入手開展各項具體工作;另一方面,積極落實政策,打造舞蹈傳承示范段、舞蹈保護樣板段,緊密部署落實舞蹈傳承保護各項政策,成立大運河文化帶工作小組,并下設舞蹈等文化藝術形式的負責部門,組建成立大運河文化舞蹈研究發(fā)展基金,為大運河文化帶舞蹈傳承提供財政領域的政策支持。從傳承保護政策入手開局行動,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提供有力的政策后盾,并且將政策逐步落實到舞蹈傳承的具體行動當中,有序開展大運河文化帶舞蹈傳承工作。
大運河文化帶舞蹈傳承是一項綜合性較強的工作,與文化保護、經濟發(fā)展、藝術傳承等領域息息相關,因此應當組建專業(yè)的舞蹈傳承管理團隊。首先,組建文化內涵發(fā)掘團隊,深挖大運河舞蹈歷史文化背景,講好大運河舞蹈文化故事,積極挖掘舞蹈種類及其背后的動人故事,為舞蹈傳承工作做好文化上的準備;其次,組建舞蹈場所維護團隊,保護好舞蹈生長的土壤才能夠讓舞蹈逐步傳承下來,諸如建立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在博物館內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記錄展示舞蹈種類、舞蹈背景、舞蹈發(fā)展概況等歷史文化情況;再次,組建舞蹈專業(yè)團隊,讓更多從事舞蹈事業(yè)的專家了解、學習并積極傳承大運河文化帶舞蹈,從舞蹈專業(yè)的角度做好傳承工作,在舞蹈專家的指導下對傳統(tǒng)舞蹈進行重新編排,拉近與當代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之間的距離;最后,組建舞蹈傳承統(tǒng)籌小組,將科研團隊、場所保護團隊以及舞蹈專業(yè)團隊的力量整合起來,根據國家對大運河文化相關工作的最新指示,統(tǒng)一舞蹈傳承各個階段的目標,安排好舞蹈傳承工作進程,推動大運河文化帶舞蹈傳承工作有序開展。
文化與旅游交融發(fā)展是大運河文化帶舞蹈傳承的必然趨勢,舞蹈是文化的一種具象表現形式,旅游是帶動舞蹈宣傳發(fā)展的重要紐帶,文旅融合的思路有助于進一步擴展大運河文化帶舞蹈傳承時間長度和空間范圍。一方面,在文化工作中強調舞蹈傳承的核心地位,深挖大運河文化帶舞蹈精神內涵的同時加大舞蹈文化宣傳力度,通過短視頻、直播等新興媒體形式開展舞蹈宣傳,將舞蹈視頻融入到大運河文化帶宣傳片當中,制作形式新穎的舞蹈文化介紹小手冊;另一方面,在旅游工作中認識到舞蹈表現形式的重要意義,在大運河文化帶團隊中增設舞蹈文化體驗項目,借助文旅博覽會等契機現場表演宣傳大運河文化帶的各種舞蹈表現形式。通過以上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的方式,以內涵豐富的運河文化為基礎,以文旅融合為核心媒介,持續(xù)擴大舞蹈傳承工作的影響力。
創(chuàng)新是文化發(fā)展的不竭動力所在,對于以流動包容為主要特征的大運河文化帶而言更是如此。在文化生態(tài)視角下,應當持續(xù)推動大運河文化帶舞蹈創(chuàng)新發(fā)展,以多種現代化形式進行文化傳承。首先,開展創(chuàng)新性舞蹈編排,將大運河文化帶的歷史故事用現代視角重新編排成舞蹈,用舞蹈的方式演繹出大運河沿岸男耕女織的祥和景象、家庭幸福生活、社會時事變遷等故事情懷;其次,利用先進的光影技術組織舞蹈表演,與當地的大劇院等單位合作開展大運河文化帶舞蹈文化周活動,以大運河為主題,每天組織安排不同舞蹈節(jié)目,配合現代化的音響燈光重新詮釋大運河文化的現代化主義內涵,給觀眾以充分的視聽享受;再次,利用新媒體等手段開展大運河文化帶舞蹈的宣傳工作,在融媒體時代充分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官方賬號、短視頻平臺、直播平臺等開展舞蹈宣傳工作,例如在實體舞蹈表演的同時開展付費線上觀看活動,讓觀眾能夠突破地域界限感受到大運河的藝術魅力;最后,開展大運河文化帶舞蹈進校園等活動,從學生教育抓起,讓學生們感受到大運河文化魅力,例如組織當地小學生開展舞蹈觀摩活動,組織初中生開展舞蹈體驗活動,組織大學生開展舞蹈傳承志愿者活動,引導學生對大運河文化帶舞蹈進行傳承與創(chuàng)新。
綜上所述,生態(tài)文化是審視大運河文化帶的新視角,大運河文化帶歷史源遠流長、文化表現形式生動多樣。本文以舞蹈傳承為核心議題,在明確大運河文化帶舞蹈精神內涵的基礎上,分別從制定傳承保護政策、組織傳承管理團隊和開展傳承文旅文化等方面入手,力求從生態(tài)文化的視角研究大運河文化帶舞蹈傳承策略,使大運河文化帶的諸多舞蹈形式得以傳承與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