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5 年止, 行知小學34年的發(fā)展,幾乎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全過程,持續(xù)開展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當代實踐探索,變革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是促進學校發(fā)展的核心因素。據楊瑞清介紹,行知小學34年來,讓近3000名農家子弟享受到了注重“生活體驗”的優(yōu)質教育,有30多萬城市學生來這里開展了終身難忘的“社會實踐”活動,有100多個國家1萬多名境外師生在這里開展了流連忘返的“文化浸濡”活動。
1981年,五里小學“行知班”創(chuàng)立,提出“把課外引進課內來,把課內延伸到課外去”的教學思路, 一定程度上說這是一種自發(fā)的“教學做合一”教學實踐,由此促進了學生的有效學習,學校也贏得了農民的信任,農民自發(fā)地集資異地新建校舍。
1985年,行知小學命名,但并沒能真正打破脫離生活、封閉教學的條條框框,教和學的積極性也沒能被真正調動起來,教學質量下滑,農民不滿意,學校辦學條件沒有改善,教師隊伍不穩(wěn)定。
1989年,南京曉莊師范第二附屬小學掛牌,促進了學校對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系統(tǒng)學習。楊瑞清和老師們開始意識到,改進農村小學的教學,必須發(fā)現(xiàn)農村生活場景的教學意義,充分利用農村特有的資源優(yōu)勢,引導學生在行動中學習,在體驗中成長?!坝谑牵咎?、茶園、棉花地成為我們經常性的教學場景,自制器材開辦小氣象站,寫大自然觀察日記,栽種一片小樹林,開墾一個小農場,成為孩子們新的學習方式?!睏钊鹎寤貞浾f。這樣的教學,受到了師生的歡迎,穩(wěn)步提高了質量,行知學校被評為“江蘇省首批模范村小”,獲得中國陶行知研究會頒發(fā)的首屆“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論研究和實踐成果一等獎”。
1994年,全省第一個社會實踐基地——行知基地正式掛牌,開始接待城市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凇敖虒W做合一”的教學方式,贏得城市學校的青睞,實現(xiàn)了新的突破。對楊瑞清而言,這個突破不僅在于,眾多城市學生的到來有力地證明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當代價值,而且在于,鄉(xiāng)村學校與城市學校的師生在真實的交往中獲得了新的體驗、新的成長?!皩W習農業(yè)科技,了解農村建設,體驗農民生活”成為新常態(tài)。
2007年,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將行知小學確定為“漢語國際推廣中小學基地”,“我們的教學當時實現(xiàn)了新的升華”,楊瑞清有些激動地回憶,“當時,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澳大利亞等國的師生的到來帶來了一個新詞,叫‘文化浸濡’,‘融進行知文化,親近鄉(xiāng)土文化,觸摸南京文化,領略長江文化’,中外先進教學理念、教學方式在這里交匯、融合,行知的孩子有機會和世界各地的同齡人交朋友、同學習,我們的教學探索走上了推動‘文化浸濡’的新境界”。
20世紀80年代末,行知小學的教學一度走入困境。這次經歷促使楊瑞清和老師們更加深切地領悟到,必須打破脫離生活、封閉教學的條條框框,學會聯(lián)合,利用身邊的生活資源,創(chuàng)設迷人的教學場景。
“學會聯(lián)合,我們跨越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學會了‘村校聯(lián)合’。我們發(fā)現(xiàn)學校所在的村(社區(qū))有豐富的可以開發(fā)利用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我們根據小學教學目標加以精選,獲得了豐富的教學場景?!睏钊鹎褰榻B說。
第二個層次是實現(xiàn)了“城鄉(xiāng)聯(lián)合”。他們讓城市學生更好地分享鄉(xiāng)土資源,農村學生更多地借助城市資源,而且還創(chuàng)造了彼此共享的愉快交往的教學場景。
第三個層次是達成了“國際聯(lián)合”。他們最大限度地為孩子打開了視野,創(chuàng)造了更加寶貴的教學場景。
當代生活場景,對于小學生而言,大體可以分為學校生活場景、家庭生活場景、社會生活場景、虛擬生活場景。學校項目組表示,多年來,學校遵循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注意挖掘各類生活場景的教育意義,對優(yōu)化教學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尤其在優(yōu)化學校生活場景,并將學校生活場景有效轉化為教學場景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積極的成效,形成了明顯的優(yōu)勢。
2016年12月1日,行知學校舉行了陶行知先生銅像揭幕儀式。陶像用青銅鑄造,連同大理石基座高5.5米,用以紀念陶行知先生55歲的輝煌人生。銅像面向正南,呈行走姿態(tài),主題是“走在行知路上”。陶像所依據的時代背景是1945年10月11日,陶行知先生趕到重慶機場為毛澤東主席回延安送行。那時,中國人民取得了偉大的抗戰(zhàn)勝利,又傳來國共簽訂“雙十協(xié)定”的喜訊?!白詮?930年曉莊被封閉之后,15年過去了,陶行知先生作為教育家,卻一直沒有條件靜下心來辦教育。而此時,陶行知先生內心充滿喜悅,充滿為國育才的美好夢想和使命擔當。他內心一定有堅定而清晰的中國夢,教育夢,他決心繼續(xù)走進鄉(xiāng)村,走向人民,走在生活教育的前沿探索中……”楊瑞清講述著,他也正因為崇拜陶行知,因為堅持不懈地學陶、思陶,讓行知小學逐步形成了最具校本特色的行知文化教學場景。
在行知小學,串聯(lián)小學三幢教學樓的連廊成為行知文化廊?!皭蹪M天下”“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等陶行知名言隨處可見。在這樣的場景中,學生的閱讀、習作乃至道德和藝術學習便有了豐厚的土壤。
學校還編印了《小朋友·小先生·小主人》讀本,收錄了行知故事、詩歌、名言、歌曲,讓學生用六年時間去閱讀、體悟。每年10月,結合紀念陶行知先生誕辰,學校都要舉辦陶文化節(jié),開展豐富多彩的特色學習活動。
丁躍生是江蘇省十大杰出農民,他經過二十多年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種植了一千多種荷花,培育出了300多個荷花新品種,出版了兩本專著。他的荷花種苗遠銷世界各地。2001年,丁躍生原來種荷花的地方被拆遷。在楊瑞清的邀請下,他租下了行知小學東面的150畝地,開始重建水生花卉種植基地“藝蓮苑”。現(xiàn)在,丁躍生的藝蓮苑成為行知小學的一本“活教材”。這就是陶行知先生所說的,“以宇宙為學校,奉自然作宗師”。大自然是最好的課堂,農村學校營造教學場景的優(yōu)勢在于生態(tài)文化。
除此以外,行知小學還組織學生在校園里開辟了15畝果園,8畝茶園,20畝紅薯地、玉米地,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營造出梅園、竹園、銀杏路、香樟路、池杉樹林、爬山虎墻等綠化景觀,為各種植物掛牌,編寫“花語”,匹配古詩和故事。國家一級作家王一梅以行知小學教學故事為素材,創(chuàng)作了紀實兒童小說《一片小樹林》,獲得冰心圖書獎,還被列為中宣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重點出版物。這些生態(tài)資源,極大地拓展了行知小學的教學空間。
自1994年行知基地掛牌以來,已經有三十多萬中外學生走進行知校園,營造了無與倫比的交往文化教學場景。中外學生在交往活動中,獲得了豐富的學習,“教學做合一”的理論魅力得到了極大的彰顯。2005年5月,新加坡南洋小學50名師生來行知基地開展為期17天的中華文化浸濡活動。“之前,我們的學生缺乏和國外學生交往的信心,在老師的熱情鼓勵和精心引導下,他們逐步能夠和新加坡朋友大方、自如地相處了,他們能虛心向英語強、見識廣的新加坡同學學習,又能以自己的語言和熟悉中國文化、農村生活的優(yōu)勢,以主人翁的姿態(tài)為新加坡同學提供幫助?!睏钊鹎褰榻B說。
2013年,行知小學幸運地被遴選為南京亞青會文化教育場所的一個接待場景。2014年,這里成為青奧會文化教育場所,迎來了世界各地的青年運動員。
經過多年努力,行知小學不僅建設了400米標準運動場和設施完善的體育館,裝備了豐富的拓展器材,而且成功借助亞青會、青奧會,為學校注入了豐富多彩的奧林匹克文化,創(chuàng)造了行知校園又一類品質卓越的教學場景。
當我們走進花園,是否會既欣賞盛開的鮮花,又善待遲開的花苞,甚至認為遲開的花往往更美?“面對學生,我們的心態(tài)往往會出問題,口口聲聲說培育‘祖國的花朵’,卻總是讓祖國花朵里的“花苞”沒有好日子過,天天挨罵、天天被逼,好像是在說:別的花開了,你為什么不開?你要馬上開,你要立即開,你要是再不開,我就要把你掰開!”楊瑞清感嘆道。
在營造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和諧的教學關系上,行知小學深入領會陶行知“愛滿天下”思想的精髓,學會了把那些學困生、后進生當成可愛的花苞加以接納、呵護、欣賞,創(chuàng)造性地實踐和提煉了“學會賞識”的策略。學會賞識,就是學會愛,努力做到像陶行知先生那樣,把學生當成互敬互愛的小朋友,即知即傳的小先生,自主自立的小主人,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從根本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為此,楊瑞清在《學會賞識,愛滿天下》中總結出“6條原則12個學會”。
回顧行知小學多年來的教學探索,學校項目組發(fā)現(xiàn)有些舉措看似很不起眼,卻收效顯著,深受學生歡迎,教師也能自發(fā)地堅持。楊瑞清說:“當我們讀到約翰·哈蒂‘對傳統(tǒng)講課的一個微小的改變就能換來很大的收獲’的觀點時感同身受。”
陶行知先生1932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山海工學團時,推出小先生制,他認為,“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隊伍里最進步的小孩子”?!靶∠壬铺N涵著‘教育為公’‘教學民主’‘互敬互愛’‘自信自愛’等豐富的教學意義,集中體現(xiàn)了‘教學做合一’的精髓。行知小學一直在嘗試小先生制在當代生活場景下的創(chuàng)造性運用”,楊瑞清介紹說。
三十多年來,行知小學每位教師都在不同程度地運用小先生制來促進教學,未曾間斷。有經驗的老師善于引導學生做自己的小先生,學會自我調節(jié)和控制自己的學習;熱心做他人的小先生,甚至還教他人做小先生,“以教人者教己”,不僅幫助了別人,而且更好地促進了自己的學習?!懊绹捯蛑輫矣柧殞嶒炇摇畬W習金字塔’理論認為‘馬上應用/教別人’會取得最佳學習效果,更加強了教師們推行小先生制的信心。當然,學校也有教師在實踐中提出要防止小先生制運用不當而帶來‘干擾’和‘傷害’的問題?!睏钊鹎逄拐\地說。
將小先生制作為學校教學改革的重要策略,新加坡卍慈學校推行了近10年,其成果受到新加坡教育部表彰。行知小學項目組也仍在實施小先生制的深化實驗研究,將會更加全面細致地探討這一教學策略的有效實施辦法,將整理出“小先生制在當代小學的運用手冊”。
“小剛同學,昨天早上在上學路上,我看到你手上拿著一只白色的塑料袋。很多同學吃完早點后就隨手把塑料袋扔在路邊。而我看到你走到學校,把它扔到了垃圾桶里??吹侥氵@樣的行為,我感到非常欣慰。”這是行知小學的老師給學生寫的一份優(yōu)點卡。行知小學的老師們?yōu)閷W生寫優(yōu)點卡已經有二十多年了。在楊瑞清看來,優(yōu)點卡所表彰的行為不一定多么顯眼,多么宏大,但一定要屬實。
行知小學老師們寫的優(yōu)點卡需要抓住真實的細節(jié),要體現(xiàn)“有時間、有地點、有人物、有事件、有評價”的寫作要素。通常使用第二人稱(你)。優(yōu)點卡寫作遵循了馬克斯·范梅南先生教育現(xiàn)象學的規(guī)律,增強了教師教書育人的敏感性,不但要求教師善于觀察每個學生的表現(xiàn),還要善于因人而異捕捉教育契機。
優(yōu)點卡寫作是站在促進兒童可持續(xù)健康成長的立場上,追求深刻的、公正的、多元的、舒暢的、動人的、高效的教育價值。從道德品質、思維品質、意志品質等方面著眼,寫出令人心動、催人奮進、發(fā)人深省的優(yōu)點卡。優(yōu)點卡可以激發(fā)動機,卻不應當成為動機。所以,教學過程中,行知小學的老師們留神觀察每一個孩子,捕捉寫作契機,引領孩子朝著正確的方向行走。
行知小學還刻意放大優(yōu)點卡的分享價值。比如,在課堂的開始頒發(fā)優(yōu)點卡,一個孩子的優(yōu)點對全班就有引導價值;把優(yōu)點卡作為書簽,可以延長優(yōu)點卡的激勵時間;把優(yōu)點卡帶回家與爸爸、媽媽分享,可以強化優(yōu)點卡的教育價值;把優(yōu)點卡在班級展示,可以放大優(yōu)點卡的教育效應;把優(yōu)點卡存于學生成長檔案,可以儲存、積累優(yōu)點卡的教育效應。當成千上萬張優(yōu)點卡陪伴著學生的童年時光,當學生普遍學會以自信的心態(tài)對待自己,以欣賞的目光看待別人的時候,學校正面的、積極的文化力量就聚沙成塔、蔚為壯觀了?!靶⌒?yōu)點卡,教育威力大”,行知小學教師用“熱忱和靈慧”為孩子書寫歡樂的童年。
2010年10月18日是陶行知先生119周年誕辰。這一天,行知苑大家庭里,走進了兩個可愛的“陶娃”——樂樂和淘淘。以藍色“樂樂”為代表的陶娃,笑容可掬,象征著自由、舒展;以綠色“淘淘”為代表的陶娃,代表著生機和希望。
吉祥物設計者南京工業(yè)大學教師朱仁洲說:“我小時候在行知小學讀書,經常背誦《手腦相長歌》等陶行知詩文,是行知文化在我心里扎了根,產生了長久的影響。”
陶娃寓意著孩子們手腦并用、快樂舒展、淘氣可愛、靈氣十足、友愛互助,最顯著的特點是腦袋上長出手掌,手掌中綻開笑臉。陶娃的文化使命是傳達“知行合一”的哲學道理。兩個陶娃之間的關系是和諧的、友愛互助的。
這對吉祥物是學校成功開發(fā)的教學工具。巧用工具,可以使教學事半功倍。我們發(fā)動孩子們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陶娃的故事”,開展說故事比賽,創(chuàng)編“陶娃繪本”,表演“陶娃話劇”,編印“陶娃讀本”。陶娃還作為最好的禮物,跟著境外師生走遍了世界五大洲。我們還打算開辦一個制作陶娃的作坊,讓大家親手縫制陶娃……
(文字整理:張文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