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哲 張 靈 劉 潔 張 斌 高炳華
1.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血液科,河北張家口 075000;2.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檢驗科,河北張家口 075000
原發(f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immune thrombocy topenia,ITP)既往又稱為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是一種常見的出血性疾病,臨床以皮膚黏膜出血為主,嚴重者可有內臟甚至顱內出血,患者可有明顯乏力癥狀[1]。體液和細胞免疫介導的血小板過度破壞以及巨核細胞數(shù)量和質量異常導致血小板生成不足是ITP 疾病發(fā)生的重要機制[2]。有研究證實,細胞免疫紊亂在ITP 發(fā)病過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以自身反應性T 淋巴細胞活化最為關鍵[3-6]。T 細胞活化過程除受第一信號、協(xié)同刺激型號等調控外,還受到負性信號分子反饋調控。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PD-L1 屬于B7/CD28 家族的一對負性共刺激分子,在T 細胞活化及免疫耐受中發(fā)揮重要的負性調節(jié)作用[7-10]?;诖?,本研究通過檢測ITP 患者CD4+T 淋巴細胞表面PD-1 的表達,探討PD-1 在ITP 發(fā)病中的作用,從而為ITP 的治療提供新的思路。
選取河北北方學院附屬第一醫(yī)院(以下簡稱“我院”)血液科2015 年12 月—2017 年12 月收治的100 例新診斷的ITP 患者納入研究組,男36 例,女64 例;年齡23~68 歲,平均(42.59±6.35)歲。納入標準:①符合《成人原發(fā)免疫性血小板減少癥診斷與治療中國專家共識(2016 年版)》[11]的診斷標準;②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配合治療和隨訪。排除標準:①患有假性血小板減少、繼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或先天性血小板減少癥;②妊娠或哺乳期婦女;③合并造血系統(tǒng)疾病;④參與本次研究前30 d 內接受過血小板輸注、糖皮質激素和丙種球蛋白治療。
同期選取我院門診體檢的健康志愿者50 名作為對照組,男18 名、女32 名;年齡22~71 歲,平均(43.34±6.82)歲。兩組年齡、性別構成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本研究經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研究組給予0.15 mg/(kg·d)的地塞米松(廠家:辰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批號:1509 092211;規(guī)格:5 mg/支)靜脈輸注,1 次/d 或0.8 mg/(kg·d)的甲潑尼龍(廠家:輝瑞制藥有限公司;批號:AT9833;規(guī)格:40 mg/支)靜脈輸注,1 次/d。病情好轉后改為1 mg/(kg·d)潑尼松(廠家:浙江仙琚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151124;規(guī)格:5 mg/片)頓服,一共連續(xù)治療4 周。
采集研究組及對照組治療前后晨起空腹靜脈血2 mL。采用流式細胞術檢測CD4+T 淋巴細胞表面PD-1 表達情況,鼠抗人CD45-PerCP-Cy5.5(批號:9247247)、CD3-APC(批號:561811)、CD4-FITC(批號:9239677)、PD-1-BV421(批號:565935)單克隆抗體均購自美國BD 公司,BD FACSCantoTMⅡ流式細胞儀來自美國BD 公司,流式分析軟件為BD FACSDiva Software。
隨訪患者4 周,觀察研究組治療前后血小板計數(shù)及CD4+T 淋巴細胞表面PD-1 陽性表達率的變化。按治療效果將研究組分成3 個亞組[11]:完全反應組即治療后血小板計數(shù)≥100×109/L 且沒有出血;有效組即治療后血小板計數(shù)≥30×109/L 并且至少比基礎血小板計數(shù)增加2 倍且沒有出血;無效組即治療后血小板計數(shù)<30×109/L 或者增加不到基礎血小板計數(shù)的2 倍或者有出血。血小板計數(shù)均檢測2 次且兩次間隔7 d,結果取平均值。然后比較3 個亞組間CD4+T 淋巴細胞表面PD-1陽性表達率的差異。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組間及組內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例數(shù)或百分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研究組血小板計數(shù)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研究組血小板計數(shù)較治療前升高,但研究組仍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小板計數(shù)比較(×109/L,)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血小板計數(shù)比較(×109/L,)
治療前研究組CD4+T 淋巴細胞表面PD-1 陽性表達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研究組CD4+T 淋巴細胞表面PD-1 陽性表達率較治療前降低,但研究組仍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D4+T 淋巴細胞表面PD-1 陽性表達率比較(%,)
表2 兩組治療前后CD4+T 淋巴細胞表面PD-1 陽性表達率比較(%,)
注:PD-1:程序性死亡因子-1
完全反應亞組共33 例,有效亞組共39 例,無效亞組共28 例。三組治療前CD4+T 淋巴細胞表面PD-1陽性表達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治療后,完全反應組和有效組CD4+T 淋巴細胞表面PD-1陽性表達率均較治療前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無效組治療前后CD4+T 淋巴細胞表面PD-1 陽性表達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三組CD4+T 淋巴細胞表面PD-1 陽性表達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完全反應組CD4+T 淋巴細胞表面PD-1 陽性表達率低于有效組和無效組,有效組低于無效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見表3。
ITP 是一種臨床常見的出血性疾病,約占全部出血性疾病的30%,該病發(fā)病率為(5~10)/10 萬人口[12]。ITP 患者常有較為明顯的出血癥狀,嚴重者可發(fā)生內臟出血或顱內出血,威脅生命;另一方面,目前該病無特效藥物,治療后易反復發(fā)作,因此需要進行長期維持性治療,嚴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表3 不同治療效果組CD4+T 淋巴細胞表面PD-1 陽性表達率比較(%,)
表3 不同治療效果組CD4+T 淋巴細胞表面PD-1 陽性表達率比較(%,)
注:與有效組比較(t=9.141,aP <0.001);與無效組比較(t=13.810,bP<0.001);與無效組比較(t=7.398,cP <0.001)。PD-1:程序性死亡因子-1
現(xiàn)在研究發(fā)現(xiàn)ITP 的主要發(fā)病機制是自身免疫失耐受所致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異常,導致血小板破壞增加、生成減少[13-15],其中自身T 細胞免疫失耐受起著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血小板自身抗原反應性T細胞過度增殖活化、調節(jié)性T 細胞數(shù)量及功能異常、輔助性T 細胞異常等。PD-1 即CD279,為CD28 超家族的成員,其缺乏近膜端半胱氨酸殘基,因此常以單體形式主要表達在活化的T 細胞、B 細胞、單核細胞等表面,在維持淋巴細胞穩(wěn)態(tài)方面起關鍵作用。PD-L1和PD-L2 是PD-1 的兩個配體,PD-L1 主要在活化的T 細胞、B 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和腫瘤細胞廣泛表達,而PD-L2 主要表達于樹突狀細胞表面[16-17]。目前許多研究表明,PD-1/PD-L1 是T 細胞重要的負性調控信號,一旦表達異常將會造成自身免疫調節(jié)失衡、免疫耐受被破壞[18],與多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如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19-20]。但目前關于PD-1 與ITP 的相關性研究仍較少。
本研究結果顯示,ITP 患者CD4+T 淋巴細胞表面PD-1 陽性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經糖皮質激素治療后,ITP 患者血小板明顯升高,但其仍低于對照組,CD4+T 淋巴細胞表面PD-1 陽性率明顯降低,但其仍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且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完全反應和有效組CD4+T 淋巴細胞表面PD-1 陽性率明顯降低,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 >0.05),而無效組PD-1 陽性率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提示治療反應越好者其治療后CD4+T 淋巴細胞表面PD-1 陽性率下降越明顯,提示CD4+T 淋巴細胞表面PD-1 的表達可能與ITP 患者體內的免疫失衡程度有關,其表達升高可能是機體自身的代償性負反饋。本研究結果與常規(guī)理論推斷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CD4+T 淋巴細胞表面PD-1 比例應該會下降不符,但與Stefanski 等[20]關于ITP 患者的研究結果一致。Wang 等[21]研究顯示新發(fā)ITP 患者CD4+T 淋巴細胞表面PD-1 比例升高并且PD-1/PD-L1 升高與ITP 患者疾病活動程度之間有一定關系。也有許多關于其他自身免疫病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外周血CD4+T 淋巴細胞表面PD-1 比例升高,且與疾病的活動度可能相關,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等[19-20]。
綜上所述,ITP 患者CD4+T 淋巴細胞表面PD-1表達增高,可能與ITP 患者體內的免疫失衡程度有關。糖皮質激素治療能減低其表達,其降低水平與ITP 治療反應程度有關。但鑒于ITP 發(fā)病機制的復雜多樣性,因此該指標是否可以用作ITP 患者疾病發(fā)展程度及預后的評估尚需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