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永明
《詩經(jīng)》自誕生之日起就引起了諸多關(guān)注,自古以來關(guān)于對《詩經(jīng)》的研究探討更是從未停止過?!对娊?jīng)》當中以吟詠愛情、婚姻、思慕為主的詩歌,并不是從最開始就被界定為“婚戀詩”得到公平對待的。受到封建禮教和世俗觀念的束縛,最初的“婚戀詩”被認為是有傷風化的,甚至是帶有淫亂思想的,還有人認為表達這樣的思想是阻礙了文學的發(fā)展。直到清代,人們才開始逐漸承認了“情欲”的合理性,并認為《詩經(jīng)》當中對于美好情愛的追求和情感表達是合理的,只是當時這樣的思想還是作為極少數(shù)聲音而存在的,而沒有產(chǎn)生多大的影響。在“五四運動”前后,學術(shù)界真正對“婚戀詩”有了正確、合理的認知。但由于當時社會動蕩,這方面的研究取得的進展并不大,留下的參考資料也不全面。
新中國成立之后,學術(shù)界才算是展開了大規(guī)模的此類研究,并留下了越來越多的研究成果。經(jīng)過統(tǒng)計,《詩經(jīng)》中的婚姻愛情詩有 116 首之多,有的體現(xiàn)了男女之間相互傾慕的美好愛情;有的則描寫古代婚姻嫁娶的熱鬧場面;有的表達了女子成為棄婦后的不甘與落魄;有的體現(xiàn)了古代女子對追求婚姻、戀愛自由的渴望[1];還有的反映出了當時社會貴族階級驕奢淫逸的混亂生活場景。以上種種,都被囊括在婚戀詩的研究之中,本文則著重從女子情愛觀的角度進行剖析。
《詩經(jīng)》所記載的年代尚處于古代中國與原始部族生活不太久遠的銜接年代,或多或少能夠從《詩經(jīng)》當中感受到原始部族生活當中人們對于情感的宣泄和真實,尤其是女子的情感表達,相較后期魏晉南北朝時期少了一絲羞澀,多了一份天真,能夠更加淳樸自然地抒發(fā)女子對于“情欲”的追求。在《詩經(jīng)》當中,女性群體的情感表達是天然的,雖少了遮掩與閃躲,卻多了真實和質(zhì)樸。《召南·野有死麕》當中這樣寫道:“有女懷春,吉士誘之?!薄笆娑撁撡?!無感我?guī)溬猓o使尨也吠!”這里所描寫的是古時的“野合”場景,在出土的當時的壁畫中,人們認為“野合”是圣潔的,是“婚姻”的另一種形式。這里不僅表達出了男女之間對于情欲的追求,更突出反映了當時社會女子對于婚戀、情愛的熱切追求和大膽突破。女子在詩中用口語化的表達傳遞出自我的真實情感,顯得真實、自然、不做作,表達了她對于情愛的坦蕩和自然,情感是如此質(zhì)樸,如此純粹。從另一種角度來看,這里女子對于情愛的淳樸自然體現(xiàn)在了她們對內(nèi)心渴望的順其自然,不矯揉造作,更不遮掩,而是大膽地袒露心聲,這種大膽與直接就是她們淳樸自然的最好詮釋。
受到周時期文化思想的影響,當時的男女對于婚姻的一夫一妻制度開始有了模糊的認知,雖然并不是整個社會都完善了一夫一妻制,但人們開始對愛情的專一和婚姻的忠貞有了盼望和期待。因此,在《詩經(jīng)》當中能夠看到很多對于愛情和婚姻專一、執(zhí)著的思想傳達。而在其中,男女之間對于這份專一的認知又有所不同,男子多認為,蕓蕓眾多女性,可以與之玩鬧娛樂,但是心中情愛的歸屬只為一人。女子則認為,一生一世只為一人動情婚配,此后任何男子都不能與之相交??梢娫谥艺\度上,女性對于專一和忠貞的程度,是要遠遠高于男性的。如《鄭風·出其東門》中寫到:“出其東門,有女如云。雖則如云,匪我思存??c衣綦巾,聊樂我員。出其闉闍,有女如荼。雖則如荼,匪我思且??c衣茹藘,聊可與娛。”體現(xiàn)了男子對于愛情的專一,在他眼中,還是能夠看到如云美女的存在的,只是他心系另一名愛慕的女子,覺得這些女子黯然失色了。而在《王風·大車》當中寫到:“穀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皦日。”這里描述了一名女子對其愛慕男子的愛情誓言,她認為如果活著時不能與男子共居一室,就算死了也要與男子埋在一起,天上的星辰日月都能為她作證。表達了她與愛慕男子生同室,死同穴的愛情信諾,此時,生命在愛情面前也顯得渺小了許多。對比以上兩篇詩歌,不難看出,當時社會女子對于愛情專一的程度是極高的,她們甚至把愛情、婚姻的忠貞不渝看得比生命要珍貴,愿意一生一世為自己的諾言堅守,將愛慕的男子作為終身寄托。由于當時社會動蕩,戰(zhàn)事四起,許多男子都不得不參與到了戍邊、戰(zhàn)爭、從戎的隊伍當中,甚至有一些因此而再不能回到家鄉(xiāng),捐軀在了前線。而《詩經(jīng)》當中也有許多類似的情節(jié)出現(xiàn),不僅有女子送別男子時的依依不舍,淚流滿面。而且還有她們聽到男子死訊后的痛不欲生。甚至有些女子在詩歌中表達了自己此生決不忘記男子,愿意與之埋骨同安的心愿。不得不說,當時女子對于愛情的忠貞不渝和專一,是令人動容的,是值得稱頌的。
對于“戀愛自由”的話題,人們往往認為是現(xiàn)代社會的專屬,然而并非如此。在《詩經(jīng)》的婚戀詩當中就不難看出,當時女子對于愛情和婚姻也持有相同的態(tài)度。她們往往追求自由、純粹的愛情,并將追求戀愛自由作為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一種方式。《鄭風·溱洧》當中寫到: “溱與洧,方渙渙兮。 士與女,方秉藺兮。 女曰:“觀乎?”士曰: “既且?!薄扒彝^乎! 洧之外,洵訐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边@是一段鄭國舉行上已節(jié)的情景。據(jù)記載,古代鄭國在每年三月的時候都會為青年男女舉行這樣的集會,在集會上,男女可以互相尋找到自己心儀的另一半,并且邀請對方與之同游,相互表達愛慕之情。上述場景中,描寫了一名女子邀請心儀男子同游的場景,在此期間,女子的天真爛漫與果敢,都突出了她對愛情自由的追逐與把控,她不僅大膽邀約,而且敢于表達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和訴求,這對于現(xiàn)代的一些女性而言,都是有借鑒意義的。面對自己心儀的人,一定要勇于表達內(nèi)心的想法與情感,才能有收獲愛情的可能。
氏族社會由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的演變,就開始決定了女性在社會生活和婚姻家庭當中的地位下降。女性雖然承擔了家中的大部分事務(wù),但卻仍然難以得到平等的待遇。雖然在周到春秋時期,封建禮教的發(fā)展并不完善,并沒有讓女性地位的低下變得“理所當然”,但仍然能夠在《詩經(jīng)》當中品讀出一二。男尊女卑的社會觀念照進當時女性的婚戀觀念,主要體現(xiàn)在幾個方面:
其一,無論婚前如何海誓山盟,信誓旦旦,女子在婚后仍然無法擺脫被冷落、休棄的悲慘結(jié)局。在《詩經(jīng)》的婚戀詩當中,有一些特別的詩歌,主要表達的是婚后女性得不到平等對待,苦苦等候不再回心轉(zhuǎn)意的丈夫。這一類女性形象被統(tǒng)稱為“棄婦”。她們在表達內(nèi)心情感的時候,往往會回憶過往生活中,丈夫?qū)ψ约旱陌侔阌懞门c疼愛,再轉(zhuǎn)回現(xiàn)實中,與丈夫拋棄自己的事實處境形成鮮明的對比。而這類詩歌不在少數(shù),由此可見,女子在婚后往往成為男子喜新厭舊的物件,不再留有念想。而女子則抱著過去卑微的回憶度日,明知不可能,還要苦苦盼望男子回心轉(zhuǎn)意,是何等的卑微和可憐!《衛(wèi)風·氓》中的女子,三歲為婦,終日勞心勞力,為了家庭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年華。在她看來,她與丈夫氓是通過自由戀愛結(jié)合的,她相信她能夠與丈夫白頭偕老,因此她盡心竭力地操持家務(wù)、照顧丈夫,將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到了婚后生活當中,是一個如此賢惠的人婦。但即便如此,她的愛情也離她而去,最終落得了被休棄的下場??上攵敃r的女子,婚后是如何用心地經(jīng)營家庭,但仍然得不到平等的待遇。所謂“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闭媸强杀?、可嘆。
其二,在詩歌中男子對女子的拋棄往往是沒有來由的,而女子則被當做繁衍子嗣,操持家務(wù)的奴仆來對待。與對愛情的自由追求和果敢專一不同,婚姻后,女性的角色發(fā)生了質(zhì)的變化。她們不再是男子眼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更不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蓖ㄟ^棄婦的自憐自艾,能夠看到在婚后,她們開始清醒地認知到自己的社會地位,她們內(nèi)心十分清楚社會對于已婚女性的要求,主要是用來繁衍子嗣,操持家務(wù)的。因此能夠看到很多詩歌當中,女子在強調(diào)自己婚后的行為沒有過失卻被拋棄,她們往往會提到為丈夫繁衍了后代,還會強調(diào)自己在家中兢兢業(yè)業(yè)操持內(nèi)外,不讓丈夫有后顧之憂。從這一點來看,已婚女性在當時社會的地位已經(jīng)嚴重被男尊女卑的思想所束縛,不再是婚前戀愛中那些為了追求自由戀愛風風火火、大膽潑辣的女性形象,轉(zhuǎn)而成為了賢內(nèi)助的形象。
其三,這種男尊女卑的婚姻觀念還體現(xiàn)在了一種婚姻形式的出現(xiàn),那就是“媵嫁制”[2]。簡單來說,“媵嫁制”起源與西周時期,當時眾多諸侯國之間戰(zhàn)事不斷,各個諸侯國為避免戰(zhàn)爭造成的社會動蕩,為尋求一時的安寧與和平,就想出了各個諸侯國之間進行聯(lián)姻的主意。期望通過這種聯(lián)姻來解決兩國之間的騷動與爭端,以謀求短暫的和平,達成停戰(zhàn)的決定。后來慢慢演化成為“媵嫁制”,指的是一方女子嫁他國時,該女子的姐妹、侍從要與嫁妝一同陪同出嫁,俗稱“陪嫁”。在這樣的婚姻制度下,無論是出嫁的女子,亦或是陪嫁的姐妹、侍從等人都對婚配的對象毫無感情可言,有些甚至從未謀面,更談不上自由戀愛、感情深厚了。對于“媵嫁制”而言,女子都是一種物品形式,她們的婚姻、戀愛權(quán)利已經(jīng)被全面剝奪,唯一目的只是換取短暫的和平。這種婚姻形式,讓女子的地位被壓榨到幾乎不存在,她們徹底喪失了婚姻的自由?!墩倌稀o巢》就是“媵嫁制”的真實寫照:“維鵲有巢,維鳩居之;之子于歸,百兩御之。 維鵲有巢,維鳩方之;之子于歸,百兩將之。維鵲有巢,維鳩盈之;之子于歸,百兩成之?!笨此平栌昧锁F占鵲巢的典故,實際上是對“媵嫁制”的諷刺與無奈。
《詩經(jīng)》當中的體現(xiàn)的女子情愛觀,對于當代歷史風貌是帶著溫度的詮釋,對于現(xiàn)代社會女性的自由戀愛和感情專一等也有著一定的參考價值,值得一再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