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樂
甘肅省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文化的重要發(fā)源地之一。文化底蘊深厚,尤其是甘肅得以傳承與發(fā)展的紅色文化資源最為豐富,其革命歷史遺跡遍布全省14個市州,2005年被國家列入12個重點紅色旅游區(qū)之一,一并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資源寶庫。也可以說,甘肅的紅色革命歷程是險峻的,成績斐然。紅色文化資源內涵豐富,形式呈現(xiàn)多樣化,可以通過物質、精神和信息等多種形式表現(xiàn)出來[1]。
紅色文化資源物質形式主要是以有形物質載體展露出來,如革命烈士陵園、革命紅色文化紀念館、革命歷史遺跡等。具體主要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建筑為主,是客觀存在物。紅色文化資源精神形式主要是通過人、事、物表現(xiàn)出來,根據(jù)黨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任務,形成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紅色文化元素,最終凝聚為一種精神力量,指導我們大踏步地走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征程上。不同的歷史時期形成的紅色文化凝聚著同樣的精神力量,具有超越時空的生命感召力,是培養(yǎng)和強化黨員理想信念與思想行為的動力源泉。以紅色文化資源信息形式作為載體,突出紅色文化資源的傳播形式。主要是以節(jié)日、文獻、歌曲、影像等。
甘肅紅色文化資源不管是以哪種形態(tài)存在,其優(yōu)勢獨特,凝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精神實質,體現(xiàn)出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在全國紅色資源寶庫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甘肅,充分發(fā)掘紅色文化資源的獨特價值,發(fā)揮好文化資源、弘揚好紅色傳統(tǒng)、傳承好紅色基因,探討紅色文化資源的當代價值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是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精神源泉,利用好紅色資源。從屬于社會共同財富,具有獨特性,蘊含著豐富的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精神力量,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能夠激發(fā)人們的愛國情懷。同時,紅色文化資源蘊含著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共產黨人所堅守追求的精神信念,能夠更好地引領、激勵師生黨員的行動。使廣大教師和學員在潛移默化中利用好紅色資源,追憶紅軍革命老前輩的忠誠守初心、奮斗擔使命的革命風范,深刻體會在黨性考驗時及生死抉擇面前大無畏的革命精神。
二是要以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為本質的精神力量,發(fā)揚好紅色傳統(tǒng)。時代更替,風云變幻。無論如何發(fā)展,紅色文化資源作為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偉大革命精神的第一手資料,始終為甘肅軍民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和行動力量的源泉,激勵著甘肅軍民勇往直前、艱苦創(chuàng)業(yè)。革命戰(zhàn)爭年代,為全面奪取新民主主義的革命的勝利而進行艱難探索。和平建設時期,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最大國情,為提升甘肅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獲得感而奮勇前進。通過黨的革命傳統(tǒng)教育,使各級師生黨員接受精神的洗禮,始終堅持不忘初心,實事求是,不怕苦不怕累的優(yōu)良工作作風,立足省情,把握地方特點,以具體的行動奮發(fā)作為,建設幸福美好的新甘肅。
三是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目標的精神指向,傳承好紅色基因。紅色基因在每個時代所賦予的使命和目標是不一樣的,使命和目標都凝聚在百年革命奮斗的歷史進程中。新時代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鮮亮底色就是傳承好紅色基因,傳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詮釋好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命運,讓中國夢成為傳承與宣傳當代紅色文化價值的時代載體。
高校教育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作為擔負立德樹人重要職責的高等院校,黨建工作成為了重中之重。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我們的教育必須把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作為根本任務。[2]”開展高校黨建工作,必須緊緊圍繞一重大任務即立德樹人,積極更新思想觀念,大膽創(chuàng)新,在方式方法上取得突破性進展,切實提高工作實效。目前,我國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著注重課堂教學、實踐教育名存實亡,甚至脫離認識實踐的問題。這些都需要補齊社會實踐教育的短板,不斷加強社會實踐教育的重要性,努力創(chuàng)新,在育人方式和效果得到新的進展。由于紅色文化具有獨特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根本特征,決定了它能夠在高校黨建工作中發(fā)揮著思想引領的作用。在高?;鶎娱_展紅色文化建設這一育人的任務,一方面,有利于引導大學生黨員樹立理想和信念,提高思想覺悟和政治素養(yǎng)的同時還將對于對于提升高校黨建工作的科學化發(fā)展,也具有同等重要的指導作用。
“革命傳統(tǒng)資源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每一個紅色旅游景點都是一個常學常新的生動課堂,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智慧和道德滋養(yǎng)。[3]”激發(fā)人民克服艱難險阻,不畏窮困的精神力量是甘肅紅色文化中的革命遺址遺跡,是高校基層黨組織開展紅色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依托和根據(jù)地。在這些景點參觀和感受革命先烈的奮斗歷程,能進一步提升師生黨員的思想覺悟,始終以黨員身份要求自己,做好榜樣。與此同時,美術藝術作品也可以為其提供豐富鮮活的素材,增強其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動性和有效性。紅色精神文化中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價值和追求,可以通過學習這些寶貴的精神文化,使他們在思想和精神上接受新的洗禮,思想和靈魂得到凈化。陜甘寧紅色旅游區(qū)不僅僅是紅色文化資源的組成部分,而且在物質形態(tài)方面也具有重要的價值,紅色文化資源包括革命歷史遺存、革命文化紀念場所及紅色革命文化物質產品等。在高校黨建工作開展過程中,借助紅色文化資源的物質載體,可以使高校師生黨員切身感受歷程之艱辛、感悟革命成果來之不易,從而極大地增強高校黨建的向心力和有效度。
紅色文化承載著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而紅色文化資源更是彰顯著黨和人民的偉大歷史功績。隨著當下社會信息流通越來越發(fā)達,文化的更新轉型也日益加快,多元化文化的相互融合,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時不能很好地做出準確的判斷,因此需要結合當代時代特征和思想觀念,對多元化文化背景下紛繁復雜的信息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充分挖掘紅色文化資源中具有當代價值的部分,把優(yōu)良傳統(tǒng)、革命精神等深邃的理論精神融入并滲透到黨建工作中,才能更好地為高校黨建提供理論給養(yǎng)。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繼續(xù)推向前進的必修課”[4]。紅色文化資源蘊含的理論精髓都是來自于黨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通過總結黨在各歷史時期的理論及經(jīng)驗教訓,提供深邃的理論養(yǎng)分,真正地助推高校黨建高質量內涵式發(fā)展。
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哲學角度來看,高校黨建與教育教學工作是辯證統(tǒng)一的,都圍繞立德樹人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展開。將甘肅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黨性教育實踐當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當中是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黨建的必然要求,更是可行之路。充分挖掘甘肅紅色文化資源蘊含的精神、內涵,有效地為解決高校師生實際問題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支撐。
聯(lián)系與區(qū)別相結合。從辯證法的觀點來看,高校與高校之間的黨建、思想政治建設基礎不同,因此思想覺悟、認識水平也參差不齊。即便是同一高校,在思想政治建設水平上也存有一定的差異化、個性化。聯(lián)系與區(qū)別相結合就是要調研高校師生中的這些差異化現(xiàn)狀、差異化問題與需求,并據(jù)此探索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黨建的具體路徑。決不能機械照搬“填鴨式”模式,必須遵循有聯(lián)系、有區(qū)別的價值導向。
繼承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聯(lián)系實際,結合當前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條件與紅色文化資源自身的社會環(huán)境、社會條件發(fā)生了深刻變化, “南梁精神”“長征精神”等甘肅省紅色文化資源的精髓如何借勢在新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繼承并發(fā)揚光大,必須走繼承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之路,既離不開繼承,也離不開創(chuàng)新,二者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習近平同志也曾指出:“深入研究黨的建設中的新問題,不斷提高黨建工作水平,需要我們把繼承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堅持改革創(chuàng)新結合起來[5]。”這就要求我們要緊貼新時代高校的新變化、新問題、新訴求,在繼承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黨建的新載體和新模式。
第一,進一步整理甘肅紅色文化資源,挖掘總結其科學內涵和精神精髓,為依托甘肅紅色文化資源加強高校黨性教育打下基礎。例如,圍繞“堅定理想信念”這一內涵,可以串起一系列甘肅紅色文化資源。會寧長征會師體現(xiàn)了堅定的偉大理想信念的力量。南梁精神、兩當兵變將士等都是靠著堅守理想信念,鑄成了一座座紅色歷史豐碑。還要依據(jù)高校黨員的需求實際,在理論和現(xiàn)實的實踐問題中把紅色文化資源積淀的歷史經(jīng)驗、教訓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結合起來,加強黨性教育[6]。例如,在土地革命后期南梁革命根據(jù)地發(fā)揮“兩點一存”作用體現(xiàn)了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相反,西路軍的失敗,正是緣于脫離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成為脫離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典型案例,留下了深刻教訓。
第二,將甘肅紅色文化與學生黨員黨性教育進行有機結合,與時俱進。甘肅省豐厚的紅色文化資源是開展“四史”教育的鮮活題材、生動教材。透過這個窗口,能使廣大師生更加深刻理解紅軍長征的重要歷史意義及其經(jīng)過,更充分地了解陜甘邊革命根據(jù)地在中國革命史上的重大貢獻。使高校廣大黨員進一步樹立面對艱難險阻能夠堅定理想的信念,使青年學生不負“請黨放心,強國有我”的青春誓言。充分發(fā)揮甘肅省紅色文化蘊含的強大育人潛力,切實實現(xiàn)其感染人、影響人、激勵人的教育效果。
第三,在創(chuàng)新黨性教育方式方法基礎上,樹立紅色文化教育特色品牌。甘肅作為紅軍長征的重要落腳點,境內有許多長征足跡,哈達鋪、臘子口、會寧等地即是“重走長征路,領略長征精神”的黨性教育現(xiàn)成的課堂,能使高校黨員切身體會長征的艱難困苦,親身領悟長征精神的偉大。再例如,借由大鳳川軍民大生產紀念館、哈達鋪紅軍長征紀念館等紅色旅游景點,拓寬、推廣黨性教育。這為形成紅色文化資源育人機制提供了必要基礎,同時,紅色文化教育品牌的樹立也提升了甘肅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
甘肅省紅色文化資源豐富珍貴,一件件文物、一處處革命遺跡、一個個革命事跡都是鮮活的思想政治教育素材,都閃耀著愛國情操的光芒。有關資料顯示,甘肅省現(xiàn)有紅色遺址遺跡720處,其中有不可移動革命文物 157 處、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8個、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35 個,且分布廣泛,遍布 14 個市(州)[7]。這些鮮活的歷史素材告訴青年學生,要深深地熱愛我們祖國,增強歷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志存高遠,堅定理想信念,明確人生目標和追求。通過紅色文化資源進行革命歷史教育,讓思政教育真正“入腦入心”的效果是書本所不能比擬的。
將甘肅紅色文化資源切實融入教學實踐過程中。高校思政理論課是對青年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徑,要充分發(fā)揮甘肅紅色文化資源的育人功能,還必須將其有機融合于思政教學實踐當中。例如,可以將劉志丹等在甘肅領導游擊戰(zhàn)爭,建立工農武裝根據(jù)地的歷史事件穿插于《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中,使同學們更加理解當時“農村包圍城市”的武裝斗爭路線的必要性和正確性。再比如,可以在形勢與政策課程課堂教學中,通過文本資料和視頻資源等形式,引入紅軍戰(zhàn)士在甘肅境內的一系列戰(zhàn)役及長征時的一些事跡,例如山城堡戰(zhàn)役、臘子口戰(zhàn)役、涼州戰(zhàn)役等等,加深學生對我軍革命傳統(tǒng)和當前軍隊建設的理解。
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甘肅紅色文化資源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史的真實寫照。將甘肅紅色文化與高?;鶎狱h建工作有機結合起來,為高校黨建工作提供新的“活力”,通過高校黨建工作引領高校鑄魂育人這一根本性任務,促使師生黨員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為己任,接續(xù)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