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少 帥
(山東大學 文學院,濟南 250100)
《五帝本紀》:“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后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后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解?!薄八?,冀州之人也。舜耕歷山,漁雷澤,陶河濱,作什器于壽丘,就時于負夏。舜父瞽叟頑,母嚚,弟象傲,皆欲殺舜。舜順適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殺,不可得;即求,嘗在側?!盵1]38-39
按:這段記載舜帝事跡的文字,重復出現(xiàn)在相連的兩段文字中。關于司馬遷史料來源以及處理方式的研究不少,而這種高度重合的記載,被認為是“失控性文本”,即“文本常呈現(xiàn)出割裂、重復、冗余、突兀、矛盾等多種失序現(xiàn)象”[2]165。這或許是司馬遷的疏忽之處,不經意而為之。
傅斯年認為:“記載時特別經意,固可使這記載信實,亦可使這記載格外不實,經意便難免于有作用,有作用便失史料之信實?!唤浺獾挠涊d,固有時因不經意而亂七八糟,輕重不忖,然也有時因此保存了些原史料,不曾受‘修改’之劫。”[3]43“歷史的真相,最需無意史料來表白”[4]114,史料雖是司馬遷有意搜羅,編排卻是司馬遷不經意而為之。所以,這一現(xiàn)象不僅說明抉擇史料時重復一事的痕跡,也增強了考察舜帝事跡史料的可信度。
《秦本紀》:“周武王之伐紂,并殺惡來。是時蜚廉為紂石北方,還,無所報,為壇霍太山而報,得石棺,銘曰‘帝令處父不與殷亂,賜爾石棺以華氏’。死,遂葬于霍太山?!盵1]225
按:《秦本紀》對飛廉之死,并無詳細記載,僅有墓葬之地“霍太山”。但是所得石棺的銘文以及《索隱》“是時蜚廉為紂石北方”可知,飛廉并不在武王伐紂的現(xiàn)場。出使北方回來之后,也并沒有記載其去向。目前之所以認為“石”為“使”,則源自《水經注疏》卷六述此事為“飛廉先為紂使北方”[5]544,又楊守敬按:“《御覽》卷五百五十一引《史記》亦作使。”[5]545楊氏認為“酈氏以石為使,于情事為合”[5]545,但不知《太平御覽》不知是原本如此,還是據《水經注》改訂。
有人就認為“石”當為“使”,而此處是否將“石”理解為“使”,可能還是有些問題的,即“石”屬于鐸韻禪母,而“使”則是之韻生母,之部和鐸部相差很遠,在通假方面基本沒有可能。可能有人見到過不同版本,但是他們之間并無相通的可能,以“石”字解“使”,殊不可解。
《秦本紀》:“昭襄王元年,嚴君疾為相?!拍辏蠂L君薛文來相秦?!?,楚懷王入朝秦,秦留之。薛文以金受免。樓緩為丞相。……十二年,樓緩免,穰侯魏冉為相。”[1]265《正義》載:“金受,秦丞相姓名。免,奪其丞相?!盵1]266
按:“受金”一詞屢見《史記》,如《齊悼惠王世家》:“是時趙王懼主父偃一出廢齊,恐其漸疏骨肉,乃上書言偃受金及輕重之短?!盵1]2437《陳丞相世家》:“楚漢相距,臣進奇謀之士,顧其計誠足以利國家不耳。且盜嫂受金又何足疑乎?……臣躶身來,不受金無以為資?!盵1]2496-2497《樗里子甘茂列傳》:“故胡衍受金于蒲以自貴于衛(wèi)?!盵1]2806《司馬相如列傳》:“其后人有上書言相如使時受金,失官。居歲余,復召為郎?!盵1]3699“金受”有學者懷疑是“受金”之誤倒,而《正義》作人名解。據目前出土的秦昭襄王七年丞相奐殳戈,八年相邦薛君、丞相殳漆豆這兩件文物,有學者認為“丞相殳”即是“金受”?!啊堋癁椤恼`隸,‘殳’亦見《戰(zhàn)國策·東周·或為周最謂金投》,《周最謂金投》之‘金投’,殳、投通用。金投是戰(zhàn)國時晚期趙人……他在昭襄王七年、八年到秦任丞相。”[6]49殳、投同屬侯部韻,聲近可通。以出土文物來看,《正義》所釋應屬可信。
《秦本紀》:“四十二年,安國君為太子。十月,宣太后薨,葬芷陽酈山。九月,穰侯出之陶?!盵1]268
按:瀧川資言考證云:“古鈔、南本‘十月’作‘七月’,此本訛?!盵7]303此說列舉了版本依據,認為“十”為“七”之訛。秦國原用周歷,即以通常冬至所在建子之月(即夏歷的十一月)為歲首;從秦昭王四十二年(前265)起用《顓頊歷》,以十月為首;到秦昭王四十九年起又以正月為歲首,即夏歷以建寅之月(通常所說的陰歷正月);再到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再改以十月為歲首。這樣來說,秦昭王四十二年,首以十月,九月為末,從歲初至歲末敘述而來,并無不妥。所以這里的敘述跟改歷有關。司馬遷是歷法專家,曾主持修訂太初歷,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司馬遷應該是注意到了,所以才有這樣的記述。漢承秦制也是以“十月”為歲首,至少在漢高祖時期是這樣。如“漢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諸侯至霸上”。《集解》云:“如淳曰:《張蒼傳》云‘以高祖十月至霸上,故因秦以十月為歲首?!盵1]459盡管有版本依據,但并不能否定這樣記述的合理性。又《史記》修訂本出校記云:“‘十月’,高山本作‘七月’?!盵1]284此高山本為“日本高山寺舊藏、東洋文庫藏《秦本紀》鈔本”,即瀧氏所言古鈔本?!笆薄捌摺敝炘趥骺讨休^為常見,修訂本出校異文即是明證,故疑古鈔、南本誤改成“七”。
《秦始皇本紀》:“莊襄王死,政代為秦王?!盵1]289“夏太后死。”[1]291
按:帝后、王侯去世均有俗諱之例,不言“死”而言“薨”“崩”等。按《索隱》《正義》可知,夏太后與莊襄王為母子,但二人去世均書“死”,與避諱之例不合。司馬遷在記帝后、諸侯去世時,基本上均有避諱。如《殷本紀》:“湯崩,……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為帝中壬?!盵1]128還有“祖乙崩”“祖辛崩”“高后崩”“孝惠崩”“孝文太后崩”“竇太后崩”等。又《秦本紀》:“五月丙午,莊襄王卒,子政立,是為秦始皇帝?!盵1]275很顯然,《秦本紀》與《秦始皇本紀》均是言莊襄王去世,卻有“卒”與“死”的不同。所以,言“死”肯定有不妥之處,但可以肯定的是兩處記載同為一事,司馬遷應該是察覺到的,懷疑后人改動,今尚不可考求。清梁玉繩《史記志疑》:“莊襄王死,案:此獨變言死,何以貶之?當書曰‘卒’。”“夏太后死。案言死,非也。當依表作‘薨’?!盵8]168-169通觀兩例,后人改動為“死”的可能性較大。陳垣先生認為:“《夏本紀》及《殷本紀》《孝文本紀》《燕世家》等,皆有啟字,犯景帝諱。此非避諱未盡,即后人以意改易者也?!盵9]129夏太后、莊襄王之死為非,則疑為后人所改。
《時空:〈史記〉的本紀、表與書》中討論高后紀年是否存在的問題,認為“紀年是很正式公開的大事,呂太后未必會這么做”[10]107,同時又舉1980年代前期,湖北江陵的張家山漢墓中出土的竹簡中,考證所記是從高祖五年至高后二年,但是否為高后紀年不能確定,因為歷譜首尾均無“高后”二字。
按:高后紀年應該無疑?;莸鄄恢翁煜拢秴翁蟊炯o》載孝惠帝云:“此非人所為。臣為太后子,終不能治天下。孝惠以此日飲為淫樂,不聽政,故有病也。”[1]506惠帝不治天下、不聽政,如果此時還是惠帝紀年的話,那么惠帝崩后,太子即位,“元年,號令一出太后。太后稱制”[1]508。這之后總會是高后紀年了,因為司馬遷在《孝文本紀》開篇就提到“高后八年七月,高后崩”[1]525,這就是用高后紀年的證據。另外,《司馬相如列傳》記敘相如之辭曰:“漢興七十有八載,德茂存乎六世,威武紛紜,湛恩汪濊,群生澍濡,洋溢乎方外。”《正義》云:“高祖、惠帝、高后、孝文、孝景、孝武?!盵1]3694-3695顯然高后也算漢朝一世,所以高后稱制紀年不是無據。
《晉世家》:“共王召子反,其侍者豎陽谷進酒,子反醉,不能見。王怒,讓子反,子反死。王遂引兵歸?!盵1]2025《楚世家》:“子反嗜酒,從者豎陽谷進酒醉。王怒,射殺子反,遂罷兵歸。”[1]2055而《左傳》則作“谷陽豎”。
按:此處有“谷陽豎”與“豎陽谷”之別。《廿二史考異》:“《晉世家》:其侍者豎陽谷,《左氏》作‘谷陽豎’?!盵11]40崔適認為:“《楚世家》《呂氏春秋》文同,惟《左傳》作谷陽豎,以三人占從二人之說例之,則此是也?!盵12]135這種以數量多少例比的方法顯然不合理。梁玉繩《史記志疑》認為:“內、外傳,《人表》及《韓子·十過》《飾邪》《說苑·敬慎》是‘谷陽豎’,楚子反內豎之名,此及《楚世家》云‘陽谷’,似誤倒,然《呂子·權勛》《淮南·人間》并作‘陽谷’也?!盵8]996梁玉繩也只是將問題提出,并沒有解決,即問題是“陽谷”還是“谷陽”。《春秋左傳補注》:“《淮南》作‘豎陽谷’,高誘注‘豎,小使也,陽谷其名。”[13]737顧炎武《日知錄》有:“考之于《傳》,二百五十五年之間,有男子而稱姓者乎?無有也?!盵14]1279按照《先秦姓氏制度考索》中所講,先秦男子為“氏+官職”的稱呼,“豎”為小使之職,那么“谷陽”或者“陽谷”為氏。但是先秦并無以“谷陽”或“陽谷”為氏,即兩者非為氏。高誘認為是名,但是先秦有“氏+名”“氏+謚”“氏+爵稱”“氏+職官”“氏+字”或者單稱氏,這六種形式。這六種形式又是可以組合的,即“氏+職官+名”等,所以“陽谷豎”應該更合適。
《楚元王世家》:“襄王立十四年卒,子王純代立。王純立,地節(jié)二年,中人上書告楚王謀反,王自殺,國除,入漢為彭城郡?!盵1]2415
按:“襄王立十四年卒,子王純代立。王純立……”前面說“代立”,后面又說“立”,頗費解。《正義》云:“地節(jié)是宣帝年號,去天漢四年二十九年,仍隔昭帝世。言到地節(jié)二年以下者,蓋褚先生誤也?!币庖神沂险`補。同時修訂本《??庇洝芬疲骸巴跫兞⒌毓?jié)二年中人上書告楚王謀反王自殺國除入漢為彭城郡。梁玉繩《志疑》卷二六:(王純立)以下二十七字后人妄續(xù),當削之?!盵1]2418其實,梁氏所言不確。因為《五帝本紀》中有類似的記載:“帝嚳崩,而摯代立。帝摯立,不善。崩,而弟放勛立,是為帝堯?!盵1]17這里有摯“代立”之后,又記其“立”的事,與王純事相似,時間或有失誤,但事件應無誤。那代立是何意?據《殷本紀》載:“自中丁以來,廢適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比九世亂,于是諸侯莫朝?!盵1]131《吳太伯世家》:“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季子今逃位,則王余昧后立。今卒,其子當代,乃立王余昧之子僚為王?!盵1]1765又清林伯桐云:“《楚世家》:觀《左傳》,夔子言‘我先王熊摯有疾’,則《古史考》所謂‘長子摯有疾,少子熊延立’者為是;而《楚世家》謂其弟弒而代立曰熊延者,誤也?!盵15]30《楚世家》:“惲奔隨,與隨襲弒莊敖代立,是為成王?!盵1]2047《鄭世家》:“衛(wèi)州吁弒其君桓公自立?!盵1]2125《衛(wèi)康叔世家》:“昭公六年,公子亹弒之代立,是為懷公?!盵1]1939總之,《史記》書“代立”與“立”是有區(qū)別的,代立多為采取不正當的行動,為亂臣謀逆而立。正如《儒林列傳》中黃生曰:“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過以尊天子,反因過而誅之,代立踐南面,非弒而何也?”[1]3793弒君而南面就是代立。
《范雎蔡澤列傳》載須賈見范雎故事可以和遼寧省博物館藏敦煌唐寫本之《春秋后語》相比勘,寫本內容如下:
須賈持車良久,問門下曰:“范叔不出,何也?”門下曰:“此無范叔?!辟Z曰:“向與我載而入者。”門下曰:“乃吾相君也?!表氋Z自知為雎所賣,大驚,乃肉袒卻行,因門下謝罪。于是范雎盛設帷帳,侍御者甚眾,見之。須賈頓首言死罪,曰:“臣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賈不敢復讀天下之書,不敢復與天下之事,賈有湯鑊之罪,請自屏于胡貊之地,唯君死生之!”范雎曰:“汝罪有幾?”曰:“擢賈之發(fā),不足續(xù)賈之罪?!宾略唬骸叭曜镉腥何舫淹鯐r,申包胥為楚卻吳軍,楚王封之五千戶,包胥不受,為丘墓寄于楚也,今雎先人之丘墓亦在于魏,公以雎為有外心于齊而惡雎于魏齊,罪一也;當魏齊辱我于廁,君不救,罪二也;醉更溺我,公其何忍,罪三也。然公之所以得無死者,以綈袍戀戀,有憐故人之志,故釋公?!盵16]13-14
按:經過??保芍鼗吞茖懕尽洞呵锖笳Z》所引《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與傳本有多處差異。茲列其主要差異:(1)“向與我載而入者”,修訂本“向與”之間有“者”字,如此則兩“者”字,寫本為確;(2)“乃吾相君也”,修訂本“相君”之間有“張”字,以所述推之,修訂本是,寫本有脫文;(3)“須賈自知為雎所賣,大驚,乃肉袒卻行”,修訂本作“須賈大驚,自知見賣,乃肉袒厀行”,二者內容一致,記錄順序有別,須賈應是吃驚因為被范雎所賣,而不是知道被賣而大驚,寫本不確,同時“卻”為“厀”之訛;(4)“因門下謝罪”,修訂本“門人”之間有“下”字,疑此“人”字為衍文,因為這段文字中均為“門下”如何并不見“門下人”這樣的說法,且“門下”可以指人,寫本為確;(5)“臣不意君”,《修訂本》“臣”作“賈”,作“賈”為確,因后面所述“賈不敢”“賈有罪”,君前臣名,何況須賈有罪;(6)“擢賈之發(fā),不足續(xù)賈之罪”,修訂本作“擢賈之發(fā)以續(xù)賈之罪,尚未足”,寫本為長;(7)“今雎先人之丘墓”,修訂本“雎”后有“之”,“人”后無“之”,寫本為長;(8)“辱我于廁,君不救”,修訂本“廁”后有“中”字,“君不救”作“公不止”,作“公不止”為確,前后羅列賈須之罪,均用“公”如何如何;(9)“醉更”,修訂本作“更醉而”,寫本為確,醉酒后輪流,不能說輪流喝醉;(10)“有憐故人之志”,修訂本作“有故人之意”,“志”與“意”雖然有異,但寫本“憐故人”表達得更加準確??傮w來看,《春秋后語》所引文字,依然有??眱r值。
《范雎蔡澤列傳》:“蔡澤者,燕人也。游學干諸侯小大甚眾,不遇?!薄墩x》:“不待禮曰干?!盵1]2933
按:傳中說蔡澤游學,干謁諸侯,均未受用?!墩x》云“不待禮曰干”,何為“不待禮”?殊不可解。查《公羊傳·定公四年》載:“伍子胥父誅乎楚,挾弓而去楚,以干闔廬?!焙涡葑⒃疲骸安淮Y見曰干?!盵17]5078又《谷梁傳》范寧注云:“見不以禮曰干?!盵18]5309疑《正義》闕“見”字。《毛詩正義》卷一《召南·摽有梅》箋云:“女年二十而無嫁端,則有勤望之憂,不待禮會而行之者,謂明年仲春不待以禮會之也。時禮雖不備,相奔不禁?!盵19]613《周禮·媒氏》曰:“中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20]1580“相奔”“奔者”即是“不待禮而見”“不待以禮會”之意,即沒有中間介紹、引薦之人而結合。蔡澤干謁,不以禮見,即是憑借一己之力而自薦拜求于大小諸侯,不受任用。因此,從舊注等可證《正義》闕“見”字。此外,《尚書·大禹謨》:“罔違道以干百姓之譽?!眰慰讉髟疲骸案桑笠?。失道求名,古人賤之?!盵21]283《爾雅·釋言》:“干,求也。”[22]14不以禮見,或者不以禮會的“干”即是自求之意。
《張丞相列傳》:“黥布反亡,漢立皇子長為淮南王,而張蒼相之?!盵1]3244
按:《史記》中共有十處提到“黥布反”,均未有“亡”字,疑此“亡”為衍文。如果說“反亡”為“謀反敗亡”后,封皇子長為淮南王可通,認為“亡”并非衍文。則《淮南衡山列傳》:“高祖十一年十月,淮南王黥布反,立子長為淮南王,王黥布故地,凡四郡?!盵1]3740此處無“亡”,同樣也有“立子長為淮南王”。所以,有無“亡”字,后面均是立皇子長為淮南王。所不能確認者,版本依據不足。
《酈生陸賈列傳》:“陳留令曰:‘秦法至重也,不可以妄言,妄言者無類,吾不可以應。先生所以教臣者,非臣之意也,愿勿復道。’”[1]3276
按:此處“無類”三家注沒有解釋。又有《呂太后本紀》中剿滅諸呂后,眾人商議立帝之事云:“今皆已夷滅諸呂,而置所立,即長用事,吾屬無類矣?!盵1]520據《漢書·竇嬰傳》:“(將軍)揚主之過,有如兩宮奭將軍,則妻子無類矣。”顏師古注:“言被誅戮,無遺類也?!盵23]2376-2377此之“無類”作無遺留、被殺戮,解釋很合理。故陳留令所云:“秦法最重,妄言法者,會遭殺害不留,我不可以答應做內應。先生您說給臣的,不是我所想的,希望您不要再說了。”
《吳王濞列傳》:“吳王濞者,高帝兄劉仲之子也。高帝已定天下七年,立劉仲為代王?!盵1]3415
按:上述記載劉仲(名喜)在高帝七年封為代王。但在《楚元王世家》中記載劉邦兄弟及其子侄分封情況時,劉邦因長嫂當年羹盡之事,心有怨而最晚封長兄之子為“羹頡侯”,其時間據《集解》記載為“高祖七年封”[1]2414。劉邦次兄劉仲之封在其長兄之子之前是沒有疑問的,但是否也是“高帝七年封”?據《楚元王世家》記載:“王次兄仲于代?!盵1]2413且《集解》徐廣曰:“次兄名喜,字仲,以六年立為代王,其年罷。卒謚頃王。有子曰濞?!盵1]2414這里是“六年立為代王”。又《漢興以來諸侯王年表》相應的位置出??庇洖椋骸熬坝颖尽⒘璞?、殿本此欄有‘初王喜元年’五字,疑此有脫誤。按:《漢書》卷一四《諸侯王表》代王喜六年正月壬子立,依《表》例,此當云‘正月壬子,初王喜元年’?!盵1]1043《漢書》卷一四:“楚元王交。高帝弟。六年正月丙午立,二十三年薨?!盵23]397緊接著就是:“代王喜,正月壬子立,七年為匈奴所攻,棄國自歸,廢為合陽侯,孝惠二年薨?!盵23]398所以,代王劉喜也應該受封于高祖六年正月,而高祖七年被匈奴所攻棄國,與羹頡侯不同年不同月。故《吳王濞列傳》中之“高帝已定天下七年,立劉仲為代王”有誤,“七”應為“六”之訛。
《魏其武安侯列傳》:“且帝寧能為石人邪!”《索隱》:謂帝不如石人得長存也?!墩x》:顏師古云:“言徒有人形耳,不知好惡。按:今俗云人不辨事,罵云杌杌若木人也?!盵1]3449
按:《索隱》所解誤。此處比喻武帝為石頭人,如木偶,不出面幫武安侯田蚡說話,與石頭人長存與否無關。之所以有此誤解,與前后文均有“百歲后”字樣有關。《正義》所解是。
《韓長孺列傳》:“御史大夫韓安國者,梁成安人也,后徙睢陽?!睆埵毓?jié)《正義》:“《括地志》云:‘成安故城在汝州梁縣東二十三里?!兜乩碇尽吩瞥砂矊贊}川郡。陳留郡又有成安縣,亦屬梁,未知孰是也。”[1]3457
按:《正義》所說“成安”有潁川郡和陳留郡兩處,而韓安國之“成安”不知歸屬何地。其實,由“御史大夫韓安國者,梁成安人也”可知,韓安國為梁國之成安。據《梁孝王世家》記載:“以勝為梁王?!毙鞆V注為:“都睢陽。”后來梁王劉勝去世,文帝又“徙淮陽王武為梁王”。而最初“漢文帝封子武于大梁,以其卑濕,徙睢陽,故改曰梁也?!彼?,從大梁到睢陽,仍以梁為號,此時之梁成安應為陳留郡?!妒酚浿疽伞罚骸皾}川、陳留皆有成安縣,而此云梁成安者,必陳留之成安也。陳留本由梁分置,史從其初書之?!盵8]1375-1376梁玉繩認為以其初書之,似乎不妥。地理沿革,應該以其“時”書之,司馬遷應該是按照漢代通行地名來記載,而不會找其最初地名,而由大梁到睢陽后,成安縣仍屬陳留為確。
《平津侯主父列傳》:“丞相公孫弘者,齊菑川國薛縣人也,字季。少時為薛獄吏,有罪,免。家貧,牧豕海上?!盵1]3573
按:公孫弘“牧豕海上”,頗讓人費解。“海上”一詞在《史記》中多次出現(xiàn),且并未給出注解。該詞在書、表、本紀、世家、列傳中均有分布,集中在記載秦始皇、漢武帝的相關章節(jié)。如《秦始皇本紀》:“丞相王綰、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趙嬰、五大夫楊樛從,與議于海上。”[1]316《孝武本紀》:“臣嘗游海上,見安期生,食臣棗,大如瓜?!盵1]579-580其中,《六國年表》:“田常曾孫田和始列為諸侯。遷康公海上,食一城。”[1]863這里的“海上”有學者認為是山東、遼東半島之間的長島縣。但是縱觀《史記》中的“海上”一詞,若都以海島作解,尚有不妥之處,因為公孫弘牧豕,要到島上,殊不可解。所以,方位詞之上、下不可作過于拘泥理解,應有旁邊之義,故此“海上”為“海邊”,猶如“子在川上”之義。
《匈奴列傳》:郭吉既至匈奴,匈奴主客問所使,郭吉禮卑言好,曰:“吾見單于而口言?!眴斡谝娂?,吉曰:“南越王頭已懸于漢北闕。今單于即能前與漢戰(zhàn),天子自將兵待邊;單于即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漢?!盵1]3518
按:《漢書·匈奴列傳》和《史記》一致。南面稱王,北面稱臣,這是習慣的說法?!氨泵娣Q臣”“北面就臣位”“義不北面于燕”這些都是稱臣之意,比如燕王噲讓賢子之后,“子之南面行王事,而噲老不聽政,顧為臣,國事皆決于子之?!盵1]1882而“單于即不能,即南面而臣于漢”有些疑問。如《齊太公世家》:“曹沬去匕首,北面就臣位?!盵1]1800《樂毅列傳》:“南面而王齊。”[1]2947《田單列傳》:“王蠋,布衣也,義不北面于燕,況在位食祿者乎!”[1]2977《酈生陸賈列傳》:“君王宜郊迎,北面稱臣?!盵1]3268《儒林列傳》:“代立踐南面?!盵1]3793以上均為“北面臣位”的例子?!澳厦娣Q臣”應是從地理方位來說,匈奴位于漢朝疆域之北,“南面而臣于漢”,因此與我們通常認為的不同,足見司馬遷記述細致。
《太史公自序》:“維昔黃帝,法天則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唐堯遜位,虞舜不臺;厥美帝功,萬世載之。作《五帝本紀》第一?!薄端麟[》:“臺音怡。悅也。或音胎,非也。”[1]4007“惠之早霣,諸呂不臺;崇強祿、產,諸侯謀之……作《呂太后本紀》第九?!薄都狻沸鞆V曰:“無臺輔之德也。一曰怡,懌也,不為百姓所說?!薄端麟[》:“徐廣音胎,非也。案:一音怡,此贊本韻,則怡懌為是?!盵1]4009
按:徐廣“臺輔之德”解,司馬貞認為有誤,主用“怡懌為是”。然“不臺”之解,尚可追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云:“《自序》曰:‘唐堯遜位,虞舜不臺’‘惠之早霣,諸呂不臺’,皆謂不為百姓所悅也?!盵24]102諸呂不為百姓所悅,尚可理解。司馬相如《封禪書》云:“君莫盛于唐堯,臣莫賢于后稷?!盵1]3712唐堯虞舜,古之圣主,百姓為何不悅?可見此二家注所解不確。王引之《經義述聞》解“嗣”字云:“《九經古義》曰:‘舜讓于德弗嗣?!钌啤段倪x注》引《書》云:‘舜讓于德不臺?!尽c‘臺’聲相近,故從司、從臺之字可互通?!盵25]156-157臺、怡、嗣三字均屬“之”韻,故“臺”“嗣”二字聲近可通。司馬遷所述“唐堯遜位,虞舜不臺”,出自《尚書》“舜讓于德不臺”,即“舜謙讓于有德之人而不嗣位”。因此,“臺”作“嗣”解則暢通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