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建雄
(濱州學院 人文學院,山東 濱州 256600)
北宋是歷史上以文治著稱的時代。北宋九朝存續(xù)的167年間,在內(nèi)政外交方面形成了鮮明的治理特色,既創(chuàng)造了華夏文化造極的盛世①,同時又以飽受后世詬病的“靖康之恥”收尾。北宋在治國理政方面所表現(xiàn)出的特征,后人評為“聲容盛而武備衰,論建多而成功少”[1]。這一籠統(tǒng)式的評價,雖道出了北宋社會某方面的特征,然而并不夠詳細,其公允性也值得商榷。北宋治國的成功經(jīng)驗與失敗教訓,值得當代中國社會借鑒與吸取??疾毂彼沃螄碚奶厣?,需從其治政思想與理念著手。
北宋治國理政的思想與觀念,迄今最為詳備的文獻記錄,是群臣上書帝王的奏議。奏議是君主專制時代,臣僚基于言事議政的需要而上奏于帝王的文書。奏議發(fā)揮陳猷獻策、輔弼治政的功能,劉勰稱之為“經(jīng)國之樞機”[2],清代四庫館臣將之歸為“政書類”。北宋是朝廷言路開明、群臣積極進言的時代,九位帝王執(zhí)政期間,產(chǎn)生奏議達三萬余篇,為歷史極盛。北宋奏議經(jīng)士人別集、奏議總集如《宋朝諸臣奏議》、史書《續(xù)資治通鑒長編》等的載錄,文獻至今保存較為完備,此為本論題的研究提供了切實保障。
北宋社會具有區(qū)別于前代的鮮明特征。宋世立國之后,為防止貴族世家壟斷權力,發(fā)明以“糊名”“眷錄”為形式的科舉考試制度,使士子不論出身,均平等參與科舉選拔。這一措施,使一大批底層出身的讀書人得以躋身士大夫之列,參與到治國理政的事業(yè)中來。他們多懷有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的政治理想,修德治政,輔弼安民,表現(xiàn)出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人格。加之相傳宋太祖立國之初,“勒石三戒”垂訓后世子孫“不殺士大夫”[3]4,故而“終宋之世,文臣無歐刀之辟”[3]6。帝王優(yōu)容文臣的開明態(tài)度,為士人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諫言條件,培養(yǎng)了北宋士人直言敢言的言諫品格,南宋何坦形容北宋士人進言之果決時說:“我宋之祖宗容受讜言,養(yǎng)成臣下剛勁之氣也。朝廷一黜陟不當,一政令未便,則正論輻湊,各效其忠,雖雷霆之威不避也。漢唐惡足以語此哉!”[4]言諫品格的養(yǎng)成,言事政策的開明,使得北宋士人可以借奏議對揚王庭、面折廷爭、諫諍君主、馳騁謀策,為北宋帝王決策與治政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北宋士人奏議中所陳治國理政思想,撮要為六,下文詳述。
抑武崇文是北宋帝王治政的基本國策,也是士人群體的普遍主張。北宋士人集團以文官占大多數(shù)。太祖以兵變奪權立國,為防止武人故伎重演,“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5]49。宋太宗直言:“王者雖以武功克定,終須以文德致治?!盵5]528帝王對武將的防范、對文士的偏愛,助長了文官抑武崇文的風氣。北宋文官在奏議中,一方面明確表達了對武將擅權的高度警惕。比如咸平元年(998年),真宗選公卿時,右司諫孫何就上書力陳“歷代將帥多出儒者”,諫真宗“勿俾武人擅其權”[6]710,明確表達了對任用武將的防范。仁宗朝時,文臣勢力高漲,更直言不諱地表達對武將的蔑視與不屑,其中以歐陽修最為典型。慶歷二年(1042年),澧州知州馮載向仁宗進獻瑞木,歐陽修稱其為“誤人事之妖木耳”,并認為馮載“本是武人,不識事體,便為祥瑞以媚朝廷”[6]258。又如至和二年(1055年),歐陽修又上書諫仁宗罷免名將狄青樞密使職務,認為“青本武人,不知進退”“青之用心有不可知者”[6]494。歐陽修的諫言,對于宋廷棄用狄青起了關鍵作用,使得宋朝本就武將乏人的局面更甚。除此之外,劉摯、任伯雨分別在哲宗、徽宗朝的奏議中表達過抑制武臣的主張。
另一方面,北宋士人在抑武的同時,對文臣階層表現(xiàn)出高度自信。趙匡胤對文臣的優(yōu)待,在提升其地位的同時,也極大強化了文臣的自我認同。終北宋之世,文臣不時以太祖立國之制垂戒后世帝王,其中不時流露出高度的自負。元祐元年(1086年),劉摯奏諫哲宗大帥不用武人,其依據(jù)便是“竊聞祖宗之法,不以武人為大帥專制一道,必以文臣為經(jīng)略以總制之”[6]724。宋帝對文臣的尊崇,至仁、英二朝達到極盛。治平年間(1064—1067年),蔡襄《上英宗國論要目十二事》在“用人”一節(jié)中,描述朝廷用人的情形道:“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詞進,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錢谷之司文士也,邊防大帥文士也,天下轉運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雖有武臣,蓋僅有也?!盵6]1692北宋文臣對習儒之文士具有強烈自信,他們堅信“圣人居守文之運者,將清化源”[6]1657。可見,北宋崇文抑武治國特征的形成,是君臣的共同選擇。
“祖宗之法”是北宋文臣提出的概念,意指北宋諸帝累世相沿的治家法則,因古代家國同構的屬性,故臣僚常借此以諫后世帝王。哲宗元祐(1086—1093年)時,呂大防經(jīng)筵講讀時將其綜為“事親之法”“事長之法”“治內(nèi)之法”“待外戚之法”“尚儉之法”“勤身之法”“尚禮之法”“寬仁之法”等條目。當代史學家鄧小南先生認為:“宋人心目中的‘祖宗之法’,是一動態(tài)積累而成、核心精神明確穩(wěn)定而涉及面寬泛的綜合體。它既包括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也包括統(tǒng)治者應該循守的治事態(tài)度;既包括貫徹制約精神的規(guī)矩設施,也包括不同層次的具體章程。”[7]
因趙姓皇室治家效能卓異,群臣綜其為“祖宗之法”,并在奏議中強化這一理念,使其成為垂戒北宋帝王厲身治國的不二法寶。如元祐五年(1090年),劉安世目睹兩制舉薦諫官、御史時的濫權之弊,痛諫哲宗“祖宗之法,日益廢壞,臣等竊為陛下惜之”[6]609。元祐八年(1093年),蘇軾赴河北西路任安撫使時,欲殿廷面辭哲宗,哲宗拒絕接見,蘇軾即以“祖宗之法”表達抗議:“祖宗之法,邊帥當上殿面辭,而陛下獨以本任闕官、迎接人眾為詞,降旨拒臣,不令上殿。此何義也?”[6]73又如靖康元年(1126年),欽宗大量擢員,諫官楊時以“祖宗之法”進諫:“陛下欲盡循祖宗之法,不可復用此例。”[6]162在北宋文臣眼中,太祖、太宗等開明之君的治政法則,不僅是衡量后世帝王治事能力的標尺,而且是匡時救弊、補闕正失的利器。奏議對“祖宗之法”不厭其煩的陳述,體現(xiàn)出士人群體對其具有的高度認同,并成為北宋治國的鮮明特征。
趙宋王朝對儒家的崇奉,成就了文治的盛世。儒家仁義治政的理念,為歷代王朝所推崇。晚唐五代時期,藩鎮(zhèn)擁兵自重,武人弒君亂政迭代頻發(fā),以君臣尊卑為倫理秩序的儒家道德遭到嚴重戕害。這一狀況,使得尊孔崇儒、復興儒學成為歷史的必然要求。故此,太祖即位元年,即復修孔廟,重塑先師之像。太宗強化科舉對經(jīng)義的考核。真宗時,“令邢昺和孫奭等人校定《周禮》《儀禮》《公羊》《谷梁》《孝經(jīng)》《論語》《爾雅》等七經(jīng)疏義,隨后由邢昺撰《論語正義》《爾雅疏》《孝經(jīng)正義》,孫奭撰《孟子正義》,合唐人《九經(jīng)正義》,為《十三經(jīng)正義》,頒行學校。”[8]
宋世帝王尊孔崇儒的措施,深受文臣士大夫的歡迎,他們在進諫君主時,又借此強化了這一時代認知。仁宗朝時,水旱災異頻仍,孫沔即上書以太祖、太宗、真宗尊孔崇儒的“三朝盛事,萬祀流光”[6]193為典范,勸諫仁宗敬德修業(yè)。英宗朝時,歐陽修同樣奏陳:“前世英主明君,未有不以崇儒向學為先?!盵6]648-649哲宗朝時,王嚴叟奏議中批評學官制度,“自太學外至州郡,學官之制”“甚非所以重師道、崇儒風、惜士人之節(jié)也”[6]682?;兆诔瘯r,陳次升以六事豫戒,其中的“修身”之戒即為“崇禮義、厚人倫而美教化”[6]28-41??梢姡彼螝v世,尊孔崇儒成為君臣普遍的認知,并且在治政實踐中有著明顯體現(xiàn)。如果聯(lián)系到北宋古文革新、宋學形成并崛起的歷史事實,這一論斷更加擲地有聲。古文革新的領袖歐陽修在《與張秀才第二書》中道:“君子之于學也務為道,為道必求知古,知古明道,而后履之以身,施之于事,而又見于文章而發(fā)之,以信后世?!盵9]此一觀點闡明了道德、實踐與文學三者之間的邏輯關系。聯(lián)系當時的語境,實為恢復儒家道德為核心訴求,通過修身、治政的實踐作用于現(xiàn)實,并通過文學而得以外顯。
正心御下是北宋臣僚關于帝學的認識?!端纬T臣奏議》專辟“帝學”一目,收錄臣僚對于帝王進學的奏議。北宋士人認為,國家興亡治亂系于帝王一身,帝王修身以治國,首先在于正心誠意。正如范祖禹奏陳:“天下治亂,皆系于人君之心。君心正則朝廷萬事無不正,故天地順而嘉應降,陰陽和而風雨時。”[6]46將國家治理歸結于帝王正心,認為只要帝王正心,則可實現(xiàn)安邦興國、政和民順的目的,這是北宋臣僚的普遍認識。持有類似主張的還有彭汝礪,他說:“修身無他,在乎學而已?!洞髮W》之道,始于誠意正心,終于治天下?!恼噬碚?,身正故無所不正?!盵6]49梁燾也說:“協(xié)和萬邦,黎民于變時雍者,天下和平之謂也。其始則正心誠意而不出方寸之間,其終則德業(yè)滂洋而遍滿天下。”[6]47呂公著則說:“修身之道,以正心誠意為本。其心正,則小大臣庶罔敢不正;其意誠,則天地神明皆可感動?!盵6]23諸如此類,不勝枚舉。帝王心正則可實現(xiàn)臨御天下、萬邦協(xié)和的目標,這一觀點,今天看來未免過于簡單,但奏議中存在大量的此類主張,說明這是北宋士人的真實認知。在權力高度集中于帝王一身的北宋社會,群臣對帝王進德修身寄予了殷切希望。
事實上,將正天下歸結為正君心的認識,是宋學解經(jīng)心性化的結果。宋代經(jīng)學家認為心外無物,格物致知的前提是要“格心”。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孟子序說》中,將《孟子》中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解釋為“‘一正君而國定’。千變?nèi)f化,只說從心上來。人能正心,則事無足為者矣。大學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誠意而已”[10]。這種主觀唯心的認識論,在彭汝礪釋《大學》、鄒浩釋《禮記》時都有體現(xiàn)。
“稽古之學”是宋代士人奏議中拈出的概念,最早在陳瓘《乞讀資治通鑒》中得到闡述,他說:“臣竊謂人君稽古之學,一經(jīng)一史。經(jīng)則守之而治身,史則考之而應變?!盵6]58稽古之學由北宋士人倡揚,強調帝王稽考經(jīng)史典籍與前代一切治世經(jīng)驗以求治道,是宋世治政的重要方法與手段之一。事實上,稽古求治不唯宋世獨有?!盎攀枪糯骰记按ト艘孕奚碇握膫鹘y(tǒng)”[11],只是到北宋時得到了空前的重視。從本質上說,稽古以求治世,與“祖宗之法”的治政理念具有共同性,只是其內(nèi)容兼及經(jīng)史,且時限遠鑒前代,具有更為深廣的意涵。
北宋士人的觀念中,求治世無不由稽古而致。范祖禹認為,君主要正心修身,則必須稽古,“如欲心正,未有不由稽古好學而能致也”“事不稽古,從政則迷”[6]46。理學家程顥認為,君主欲明斷是非,則須由稽古而致,“君道之大,在乎稽古正學,明善惡之歸,辨忠邪之分,曉然趨道之正”[6]45。鄒浩認為,君主要興太平偉業(yè),須稽古前代,“陛下方稽古以御今,如太宗之事,亦愿取以為鑒,以隆太平之偉績”[6]185?;乓郧笾问溃w現(xiàn)了宋代士人重視繼承前代治理經(jīng)驗的傳統(tǒng)。
北宋君主重視言路,從立朝初期始,就提升了言事機構臺諫的地位,擴大其權限,使之發(fā)揮諫議、糾察的職能。蘇軾曾描述說:“祖宗委任臺諫,未嘗罪一言者??v有薄責,旋即超升,許以風聞,而無官長。言及乘輿,則天子改容;事關廊廟,則宰相待罪。”[12]宋廷對言路的重視,源于群臣對歷代治世經(jīng)驗的總結。他們究極百代,準確地捕捉到了言路壅通攸關王政興衰的歷史經(jīng)驗,認為“言路壅塞,下情不通,利害不達,非太平之道也”[6]457。在群臣的積極諫言下,北宋君主大多開明納諫,成就了諫議史上的盛世。
北宋士人對于帝王是否能聽言納諫,有著遠超前代的認識。在上書帝王的奏議中,他們力陳言路關乎興亡之論,如劉隨諫仁宗道:“言路之開塞,系乎安危。何則?君為元首也,大臣股肱也,諫臣耳目也,有人廢耳目而得聰明者,未之有也?!盵6]554故此,曾肇諫哲宗廣采忠言,“治亂安危之分,在于聽言之際,豈不可畏也哉”[6]29。蘇軾同樣認為“為國安危之本,只在聽言得失之間”,并諫哲宗“畏天法祖,不輕人言”[6]23。正是在士人的極力規(guī)諫下,北宋帝王大多能聽言納諫,廣采忠謀,促進了國家的有效治理。
北宋奏議中的治理思想對當代中國治國理政具有重要啟示。誠然,北宋的國情與當代中國不可同日而語,然而就內(nèi)政外交等國家實體具有的基本功能而言,北宋治國的成功與失敗,均對當代中國具有啟示。當代中國正處在致力于完善國家治理體系與實現(xiàn)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時期,廣泛鏡鑒與吸取歷史經(jīng)驗教訓,取其精華并發(fā)揚光大,棄其糟粕避免重蹈覆轍,是執(zhí)政黨應當具備的修養(yǎng)與素質。北宋治理思想對當代的啟示,具體有六個方面。
北宋重文治輕武舉的不平衡國策,造成了北宋軍事上的長期孱弱、國土最終被蠶食鯨吞的結局,割地賠款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稅負。南宋時,呂祖謙評曰:“文治可觀而武績未振,名勝相望而干略未優(yōu)?!盵12]10049北宋在國家治理政策的選擇上存在明顯失誤,源于以武立國的特殊形勢。然而,中國自夏商周以來的長期治理實踐表明,文治與武功并重方能確保國固邦寧,這也是歷史發(fā)展的經(jīng)驗總結。即為了滿足王朝內(nèi)政與外交的需要,必須在文治與武功之間保持一定的平衡,這樣方能在發(fā)展國內(nèi)生產(chǎn)的同時,有效抵御外來的威脅。
北宋抑武崇文導致失敗的教訓,對當代中國具有重要啟示。近代以來,中國人民飽受戰(zhàn)爭之苦,渴望和平、追求發(fā)展是人民的主要訴求,而且,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生活在相對和平時期,因此,在追求安定和平的環(huán)境時,一定不要忘記戰(zhàn)爭,所謂“忘戰(zhàn)必危”,要在經(jīng)濟發(fā)展與國防建設方面保持一定平衡,換句話說,“僅滿足于和平建設而輕視國防顯然屬于短見,窮兵黷武而忽視和平發(fā)展也同樣無益”[13]。北宋的治理實踐就是一面鏡子。
祖宗之法是北宋皇室的發(fā)明,成為宋世治國的法寶,在宋代治國史上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也產(chǎn)生了顯見的弊端。其積極的作用在于,可使行之有效的國策代代相沿,綱紀的穩(wěn)定性得到了維護;其弊病在于,一味追求法祖宗、用舊制,使得王朝不能有效應對不斷變化的新形勢,使國家治理積弊叢生,終至尾大不掉。鄧小南先生指出:“宋代的‘祖宗家法’既有僵滯的一面,又有其彈性的一面……但總體上說,保持綱紀的穩(wěn)定少變,從而保持政治局面乃至整個社會的安定,無疑是宋朝‘祖宗之法’的題中之義?!盵7]49但北宋奉行的祖宗之法,過分強調因循舊制而缺少面對形勢變化的靈活性。
歷史經(jīng)驗表明,只有在有效國策的穩(wěn)定性與適應變化的靈活性之間保持平衡,社會發(fā)展的內(nèi)在動力才會充沛,國家才會長盛不衰。因此,法祖宗與應天變宜并重。如果說趙宋王室一味強調“祖宗之法”、恪守舊制束縛了歷史前進的腳步,那么高喊“祖宗不足法”的王安石變法則又走到了另一個極端,最終也逃脫不了變法失敗的命運。北宋歷史的正反實踐,說明在治理方策的制訂與選擇上,既不能完全囿于陳法舊規(guī),又不能對其全盤否定;正確的做法是,既要批判性地繼承與吸收有益的歷史經(jīng)驗,又要根據(jù)現(xiàn)實的變化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地推陳出新。
趙宋的尊孔崇儒,延續(xù)了中國儒學的德治傳統(tǒng)。北宋的帝王們天真地以為,復興儒學,提倡德治,可以使大小臣庶蹈行仁義、盡忠許國。然而,脫離一定的社會發(fā)展水平,過分夸大道德的作用,是非常危險的。北宋社會的發(fā)展程度,顯然不足以成就德治實施的條件。當時農(nóng)村因連年水旱災害造成饑荒、農(nóng)民生活困難不說,就連備受皇帝恩寵的文官隊伍,也并未達到道德自覺的地步。北宋后期,王安石描繪當時的情形說:“朝廷每一令下,其意雖善,在位者猶不能推行,使膏澤加于民,而吏輒緣之為奸,以擾百姓。臣故曰:在位之人才不足,而草野閭巷之間,亦未見其多也。”[14]
從歷史來看,德治思想源于儒家先哲孔子“為政以德”的觀點,它從“性善”論出發(fā),強調依靠人的道德自覺實現(xiàn)社會的和諧。法治思想源于戰(zhàn)國時荀子與韓非子,他們從“性惡”論出發(fā),強調隆禮重法,主張用“禮”與“法”對人進行外在約束,實現(xiàn)社會的有效治理。德治與法治實施趨向不一,卻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礎,即基于宗法等級制度而形成的“禮”。而治政的歷史經(jīng)驗表明,只有將德治與法治相結合,才能實現(xiàn)社會的有效治理。以倡行仁義的儒家道德,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社會各階層有序和安定,但是由于缺少法治的外部輔佐,其德治目的也是不能最終實現(xiàn)的。只有德治與法治并行不悖,使二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才能形成對社會的有效治理。
北宋臣僚對帝王正心御下的諫議,帶有明顯的唯心主義與理想化色彩。他們認為“君心正則天下萬事無不正”。寄國家治理的希望于帝王一身,本是封建君主專制的傳統(tǒng),但北宋臣僚對帝王正心御下的希冀,顯然加重了這一歷史傾向。其弊端,一方面在于,君主權力世襲制下的帝王德行修養(yǎng)本身是沒有保障系數(shù)的;而另一方面,僅依靠帝王一人的道德修行,而沒有官僚隊伍的集體努力,要想實現(xiàn)社會的有效治理,顯然也是不可能的。
正心御下的主張凸顯了北宋臣僚對于道德治理力量的認知,這種認識本身無可厚非。但問題在于,他們過分地強調道德修行的主觀力量而忽略了治理實踐能力的養(yǎng)成,過分倚重君主的力量而缺乏對自我責任的自覺與反省。其結果勢必造成主衰則國必衰、主強國未必強的局面。由此可見,國家治理的責任,是領導人與管理層集體的義務與責任,修德而治必須與實踐能力培養(yǎng)相結合,即內(nèi)修與外治須有效結合。
北宋九帝治政務求稽古,他們篤信一切現(xiàn)實問題的解決都可以從記載先人思想與事跡的經(jīng)史典籍中找到答案。稽古是相沿已久的治政傳統(tǒng)與方法,強調對祖先既往經(jīng)驗的吸收與借鑒。在宋代,稽古有效地保證了治政優(yōu)秀傳統(tǒng)的承續(xù)與各種社會問題的有效解決。但一味地務求稽古,因循既往,就會失去對治國理政新方法的探索。缺乏創(chuàng)造性,照搬既成經(jīng)驗,勢必難以實現(xiàn)對國家的有效治理。
當今世界,諸強林立,我們尚未強大到不需要借鑒他國經(jīng)驗的程度。但只依靠稽古,就會故步自封,因而,我們需要在稽古之外,充分借鑒一切先進文化與外來經(jīng)驗,這樣才能有容乃大。北宋的歷史經(jīng)驗告訴我們,只有稽古與鑒今并駕齊驅,以博大的胸懷吸收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創(chuàng)新治政理念與方法,才能實現(xiàn)最大程度的社會善治。
聽言納諫在一定程度上是北宋治國的成功經(jīng)驗。北宋依靠發(fā)揮言諫機構的監(jiān)督、諫議職能,有效實現(xiàn)了分權制衡與下情上達。北宋賦予了諫官風聞言事的權力,并且擴大了上書言事的官員范圍,除京官外,幕職官亦均可上奏。這樣的言事政策,保證了言路的暢通,使皇帝能及時了解社會生活的變化,并做出相應的判斷與決策,故而元人修宋史時評價道:“宋之立國,元氣在臺諫?!盵12]9427
由此可見,暢通言路以泄導人情,是治政的有效方法。當代中國,隨著思想文化日益復雜多元,疏通言路、及時捕捉社會思潮與民眾心理的動態(tài)變化尤為重要。當然,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信息時代個人思想、情緒的表達,有了更多的渠道。這樣既可及時疏泄人們的情緒,又給為政者及時了解民情、采納民意、調整社會治理的對策提供了條件。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政府提出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而繼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與吸收一切人類先進文明成果,對于推進國家有效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注 釋:
①歷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shù)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币婈愐 ⑧噺V銘《〈宋史職官志考證〉序》,載《金明館叢稿》(第2編)第245頁,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