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浩
(鄭州市中醫(yī)院 外科一病區(qū), 河南 鄭州450007)
乳腺良性腫瘤是女性常見疾病, 主要包括乳腺纖維腺瘤、乳腺囊性增生、 乳腺大導管乳頭狀瘤三大類, 其中乳腺纖維腺瘤在青年女性中最為多見。 目前, 乳腺良性腫瘤患者手術切除治療效果良好, 但傳統(tǒng)切口術一般在腫塊表面進行放射狀切開, 易在切口處形成瘢痕, 影響美觀, 會給女性患者帶來一定程度的心理壓力[1-2], 故尋找一種能有效治療乳腺多發(fā)良性腫瘤且不影響患者乳房美觀的手術方式是臨床一直以來研究的熱點問題。 近年來, 乳暈旁單切口術用于治療乳腺多發(fā)良性腫瘤的報道逐漸增多。 基于此, 本研究分析乳暈旁單切口術治療乳腺多發(fā)良性腫瘤的臨床效果及安全性, 以期為后續(xù)治療該病提供更多參考依據, 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8 年9 月至2019 年9 月我院收治的178 例乳腺多發(fā)良性腫瘤患者的臨床資料, 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A 組和B 組各89 例。 A 組年齡18 ~51 歲, 平均年齡(32.18 ± 3.14) 歲; 單側病變51 例, 雙側病變38 例; 腫瘤直徑0.1 ~5.4 cm, 平均直徑 (2.14 ± 0.15) cm。 B 組年齡19 ~53 歲, 平均年齡 (33.01 ± 3.09) 歲; 單側病變53 例, 雙側病變36 例; 腫瘤直徑0.2 ~5.1 cm, 平均直徑 (2.16 ± 0.14) cm。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 有可比性 (P>0.05)。
1.2 入選標準納入標準: ①符合 《乳腺疾病診治》 中乳腺良性腫瘤相關診斷標準[3]; ②藥物治療效果不明顯; ③腫瘤直徑≤5.5 cm。 排除標準: ①病理診斷為乳腺惡性腫瘤或乳腺良性腫瘤單發(fā); ②伴有手術禁忌證。
1.3 手術方法兩組患者入院后均進行常規(guī)對癥治療, 經相關檢查后選擇合適時間實施手術, 由同組醫(yī)護人員操作。 A 組采用乳暈旁單切口術治療, 術前經超聲定位腫塊具體位置, 于腫瘤邊緣進行標記, 患者平臥, 麻醉消毒后于乳暈邊緣作弧形切口, 依次切開皮膚表皮組織、 皮下組織和乳腺被膜, 沿乳頭方向牽引腺體, 并沿乳管方向縱向切開乳腺組織, 探查各象限腺體組織, 使腫瘤組織充分暴露, 完整切除腫瘤組織和病變組織, 若病變組織不能完整切除, 則允許切除少量周圍正常組織, 電凝止血后3-0 縫合切口并加壓包扎。 B 組采用傳統(tǒng)切口術治療, 患者平臥, 麻醉消毒后在腫瘤表面作放射狀切口, 使腫瘤組織完全顯露, 將腫瘤組織完整切除后進行電凝止血, 切口縫合后加壓包扎。 兩組患者術后均行抗生素抗感染。
1.4 觀察指標①比較兩組的圍術期相關指標, 包括術中出血量、 切口長度、 手術時間及住院時間。 ②比較兩組的術后乳房美觀度 (乳頭乳暈感覺、 色素沉著、 切口瘢痕、 乳房外形) 評分, 評分標準如下: 乳頭乳暈感覺: 0 分為明顯異常, 1 分為中度異常, 2 分為輕微異常, 3 分為正常; 色素沉著: 0 分為明顯色素沉著, 1 分為中度色素沉著, 2 分為輕微色素沉著, 3 分為無色素沉著; 切口瘢痕: 0 分為明顯隆起, 1 分為輕微隆起,2 分為輕度瘢痕, 3 分為無瘢痕; 乳房外形: 0 分為形態(tài)明顯異常, 1 分為中度異常, 2 分為輕度異常, 3 分為正常。 ③統(tǒng)計兩組的并發(fā)癥 (液化、 皮下血腫、 切口皮膚壞死) 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6.0 軟件進行數(shù)據處理, 計量資料以±s 表示, 行t 檢驗; 計數(shù)資料以n (%) 表示, 行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圍術期相關指標兩組的手術時間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 (P>0.05); A 組的術中出血量少于B 組, 切口長度、 住院時間均短于B 組 (P<0.05)。 見表1。
表1 兩組的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的圍術期相關指標比較 (±s)
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L) 切口長度(cm) 手術時間(min) 住院時間(d)A 組 89 24.42±2.12 3.32±0.31 40.15±3.96 4.64±0.46 B 組 89 25.74±2.23 5.14±0.48 41.26±4.12 5.16±0.52 t 4.047 30.049 1.833 7.066 P 0.000 0.000 0.069 0.000
2.2 術后乳房美觀度評分術后, A 組的乳頭乳暈感覺、 色素沉著、 切口瘢痕、 乳房外形評分高于B 組 (P<0.05)。 見表2。
表2 兩組的術后乳房美觀度評分比較 (±s, 分)
表2 兩組的術后乳房美觀度評分比較 (±s, 分)
組別 n 乳頭乳暈感覺 色素沉著 切口瘢痕 乳房外形A 組 89 2.84±0.28 2.79±0.27 2.86±0.29 2.87±0.28 B 組 89 2.23±0.22 2.06±0.21 2.08±0.21 2.19±0.22 t 16.161 20.134 20.552 18.015 P 0.000 0.000 0.000 0.000
2.3 并發(fā)癥A 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25%, 明顯低于B 組的10.11% (P<0.05)。 見表3。
表3 兩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 [n (%)]
乳腺良性腫瘤是好發(fā)于中青年女性的常見疾病, 發(fā)病機制至今尚未明確, 多認為與遺傳、 雌激素水平失衡、 飲食不健康、 長期精神壓力大有關。 目前, 關于乳腺良性腫瘤切除手術已有較多研究報道, 且技術較成熟。 傳統(tǒng)放射狀切口術雖然操作簡單, 對乳腺導管損害較小, 但容易在患者乳房表面留下明顯瘢痕, 不符合部分女性審美要求, 臨床應用存在一定的局限性[4-5]。 近年來, 隨著醫(yī)療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完善, 乳暈旁單切口術逐漸被廣泛應用于乳腺良性腫瘤的治療中, 由于乳暈褶皺多、 膚色深, 切口位于乳暈旁, 位置較隱蔽, 術后瘢痕不易被發(fā)現(xiàn), 對乳房美觀破壞程度較小, 患者不會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 有助于術后恢復[6-8]。 本研究中, A 組采用乳暈旁單切口術治療, B 組采用傳統(tǒng)切口術治療, 結果顯示, A 組的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B 組, 切口長度、 住院時間明顯短于B 組 (P<0.05); 術后, A 組的乳頭乳暈感覺、 色素沉著、 切口瘢痕、 乳房外形評分均明顯高于B 組 (P<0.05); A 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2.25%, 明顯低于B 組的10.11% (P<0.05), 表明與傳統(tǒng)切口術相比, 乳暈旁單切口術治療乳腺多發(fā)性良性腫瘤的臨床效果更好, 安全性更高。
綜上所述, 乳暈旁單切口術治療乳腺多發(fā)良性腫瘤的臨床效果顯著, 符合患者對美觀微創(chuàng)的需求, 且安全性較高,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