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旦卓嘎
摘 要:面對新的社會時代形式,提出講好中國故事,讓中國故事傳播到世界各處的思想,也將文化自信提升到了新的戰(zhàn)略高度。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是中國古代先賢的思想智慧結晶,是經歷幾千年時光洗禮依舊保持魅力的文化瑰寶。人們近些年來逐漸意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美學價值等,人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意識也有所加強,國家各地紛紛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帶入到大眾的視野當中。
關鍵詞: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
引言
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建立的人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對二者之間的理念關系進行研究過程中,博物館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關系問題,博物館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作用,意義,用個案的形式討論博物館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證問題是最主要的三個方面。本文將以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為例進行探究。
1.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設計具有地域性
每個地域的建筑風格都是其地域文化的外在表現,體現出當地人們對于世界的認知和看法,藏式建筑經過長期的歷史發(fā)展形成了屬于自己的建筑風格。近些年來,隨著青藏鐵路等建成通車,西藏與外界的聯系變得更加密切,西藏的建筑風格也受到國內外建筑思想的影響,有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西藏地處于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更有文化圣地拉薩坐落,在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的設計和修建過程中,從西藏人民的建筑風格和民俗文化習慣出發(fā),設計了“一館一園”、布達拉宮瀏覽路徑“天路”?!耙火^一園”著重強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展品的呈現,兼具著藏式空間的表達理念,身處其中,給人以真是的藏文化感受體驗。節(jié)慶活動、娛樂表演等內容是“一園”中的重要內容,旨在將博物館靜物展品無法展現的藏族文化表現出來。通過具有藏族特點的建筑設計,將西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成功構建出了不同的文化表現空間,讓游客對藏文化有更加立體的體驗。
2.凝聚社會合力文化援藏
我國是多民族共同發(fā)展的國家,西藏作為祖國西部的重要省份,是藏族人民的主要居住地,也是藏族文化的發(fā)源地,加強對西藏地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對保護和傳承藏族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國家進行西部大開發(fā),實行對口援藏以來,在西藏開展了眾多項目建設,“藏東南文化遺產博物館”便是眾多對口援藏建設項目之一。由援藏隊牽頭請西藏地區(qū)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者對林芝地區(qū)的歷史文化等進行介紹,幫助援藏隊和博物館設計人員更加深入全面的了解了林芝地區(q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情況。對當地的老人開展采訪詢問,了解當地的民俗文化。再邀請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的學者來到現場開展指導,使藏東南文化遺產博物館的設計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這一博物館的建設是文化援藏的重要成果,也為后續(xù)的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借鑒。
3.為當地民眾提供就業(yè)機會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所在的地區(qū)有這天然密切的聯系,地區(qū)的歷史文化習俗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養(yǎng)分來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的建立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員,保安,講解員等都是重要的工作崗位。加強對博物館工作人員的技能培訓和管理培訓,幫助其融入到博物館的運營和管理活動當中。很多藏區(qū)的青年人員在看到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效益后,也有目的的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術和演繹的學習,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且借助于移動互聯網,將藏區(qū)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中的文化錄制成短視頻的形式將其發(fā)布到網絡平臺中,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變得可視化,有利于實現非遺文化的傳播。博物館的建立使文化更加系統(tǒng),全面,也為當地民眾提供了更多的就業(yè)崗位,增加了當地人們的收入,有利于藏區(qū)人民的脫貧致富。
4.實現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的雙贏
隨著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理念的提出,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對精神文化層面的需求開始顯現出來,人們開始熱衷于文化旅游。西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是藏族人民歷史文化的結晶,也是地域文化的生動體現,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可以利用多種技術等,將博物館打造成文化旅游景觀。旅游文化名片的打造與博物館經營方的公關,營銷等模式具有重要關系 相關工作方可以通過網絡移動大數據對游客的文化旅游偏好進行篩選,找到符合的用戶群體,進行精準投放,提高營銷效果。青藏鐵路的開通使西藏與外界的聯系更加方便,也為不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旅游提供了便利條件。吸引游客前來旅游的除了景區(qū)的文化外,還有周邊的配套設施,博物館方應該與相關公司進行合作,完善博物館周邊的基礎設施建,為其提供良好的旅游環(huán)境。
博物館對文化遺產內容簡單的陳列,只能滿足一部分游客的獵奇心理,無法滿足游客仔細品讀文化的需求,也不利于藏族相關文化的傳播,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在建設和經營過程中,應該盡量滿足多層次旅游者的需求。將博物館所在區(qū)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族習俗等進行收集排列,讓游客可以看到更多的藏族文化,同時針對其中的某一文化進行深入挖掘,打造博物館的特殊名片,讓游客對其進行親身參與,增加游客的感官體驗,使整個旅游過程變得更加深刻,將游客轉化為景區(qū)的傳播者,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博物館進行參觀體驗。在實現了經濟收益的同時,也將藏族文化傳播到了祖國各地
結束語: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重要的文化瑰寶散落在祖國的各地,對于藏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說,對具有西藏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風情,有藏族文化特征的非物質文化內容等進行展示和陳列,將其打造成西藏地區(qū)的文化旅游名片,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人到西藏來進行旅游參觀。從而提升西藏的整體經濟效益,帶動基礎設施的建設。博物館的建設也有利于激發(fā)藏區(qū)青年人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習和傳承,對西藏來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是實現經濟效益與文化效益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廖國威;朱琳;梁子毅;梁鑒源;徐牧;湛吉高;楊晶;李燕玲;姚力.天路——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 ?西藏拉薩市慈覺林片區(qū)[J].世界建筑導報,2021,36(06):6-10.
[2]王梓曼;索朗白姆.淺析拉薩市建筑設計風貌——以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為例[J].智能建筑與智慧城市,2020,(02):94-98.
[3]馬寧;馬小燕.西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尼洋閣”模式之反思[J].西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8(04):113-120.
3718500589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