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藝術是主觀的,這是因為我們對于藝術的理解不同。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藝術,隨著對于“關系”這一概念的逐漸認知、領會到清晰,對繪畫本質的理解也在不斷深化,甚至于其他藝術門類的共性。但藝術同時需要創(chuàng)新,藝術創(chuàng)新主要藝術思維方面的創(chuàng)新和藝術表現形式的創(chuàng)新。
關鍵詞:關系;共性;藝術形式;藝術思維;創(chuàng)新
一、繪畫的本質就是對“關系”的處理。
作為一名美術學徒,從接觸繪畫開始就堅持在繪畫的道路上,但初時并不理解什么是藝術,只是憑借自己的本能將所看到和想象的物體描繪出來,對這個世界規(guī)則的理解十分淺顯,所以那時的作品基本只符合自己的認知,這個時候甚至不能算作入門,因為還沒有了解到繪畫的本質——關系。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習的深入,對于繪畫的理解在不斷深化,對于繪畫的認知提升到了單個物體的塑造上,這個時候其實已經接觸到了一些“關系”但并不自知?!瓣P系”無處不在,在單體塑造中也不例外,一個單體也擁有它獨有的“關系”,將這個物體的“關系”處理的和諧,這個物體整體看起來就會和諧。所以,當我學會單體塑造后,已經初步理解了世界的規(guī)則,能夠自發(fā)地去處理一定的“關系”,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將這份理解系統化,并運用到整個畫面中。
在單體塑造過后,就到了處理一整副畫面的階段。還不知道“關系”的我只是將畫面中的每一個物體畫的完美,但這副畫就不完美。由于那時候我還沒有“關系”的概念,只是知道憑借自己所學和本能來畫好每一個物體。但事實上一幅畫中要有刻畫精致主體物作為畫面中心,更要有細節(jié)稍次的物體作為襯托,二者并無高下之分,缺一不可。試想如果一幅畫面中每個物體全都刻畫精致盡善盡美,那么這副畫就是去了它想表達的主體,《斷臂的維納斯》就是這樣的道理。
歸根結底,繪畫所做的事情,就是在處理一張紙面上的“關系”。這個時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在當下美術教育中十分常見的詞——“大關系”,“大關系”并不是指某一種關系,而是許多關系的總稱,比如大的明暗關系,大的形體關系,大的黑白灰關系,這些全都是大關系,它們包含在任何物體之中,而繪畫也就是也是在處理這些“大關系”。
所以,一張畫是由諸多關系所構成的,繪畫的本質就是在處理關系。當領悟到這一層面的時候,已經可以算是入門了,才真正的走在了繪畫的道路上。
二、藝術的共性
繪畫的本質就是在處理各種物體、人物之間的關系,同樣,觀察其他藝術形式,比如書法,音樂等等,也會發(fā)現,“關系”無處不在。
書法,我認為書法無非也是在處理“關系”,大到整幅字的布局關系,小到每一個字之中一個筆畫與一個筆畫之間的關系。在繪畫的時候,我們會將物體整體沿對角并彎曲一定的弧度進行擺放,這樣會使物體的擺放整體形成一個“弓”的形狀,看起來充滿力量,使畫面更加具有沖擊力,而許多字帖中也會將這一條“弓”形線上的字寫得尤為出彩,從而達到同樣的效果。所以藝術之間存在著某種聯系,即使形式不同,也有許多共同之處可言。
音樂,同理,音樂也是在處理音符與音符之間的關系。如果某些音符之間的關系不正確,就無法達到使人產生共鳴的效果,從而無法對其進行欣賞。而音樂中的起伏,前奏與高潮等節(jié)奏的變化,剛好與繪畫中的主體物,次要物體,灰空間與畫面中心等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藝術是多元的,其表現的形式也多樣化,但不同的藝術形式有著一定的共同點。我們或許會被表現形式所迷惑,但當我們拋開一切對于表現形式的認知去感受藝術品,就會發(fā)現其中那些本質的東西。比如一副字帖,不以任何定義去審視,那樣呈現在眼前的就只會是許多點、線、面,感受到的就是繪畫中構成的美感。我們總能在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中找到與自己產生共鳴的那一些,這就是藝術的共性。
三、藝術創(chuàng)新將如何實現
(一)藝術創(chuàng)新的內容
藝術創(chuàng)新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創(chuàng)新——藝術思維方面的創(chuàng)新和藝術表現形式的創(chuàng)新。
藝術思維取決于每個人對世界的認知,這決定著一個人想要表達的東西。不同時代的人的藝術思維都在不斷變化,一個人的作品多多少少帶著他所處的時代的旋律。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新則與藝術思維的創(chuàng)新有著很大的關系,也與科技發(fā)展狀況有著一定的聯系。
(二)應當如何對待“異類”
這里的“異類”指的是十分不符合自己認知的表現方式或藝術思維。在藝術創(chuàng)新的道路上總不免遇到與自己志同道合或者道不同的人,我們需要正確處理和自己之外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關系。
首先,每個人的認知都是不同的,有些人會很相似,但絕不是相同。其次,對于以“異類”的手法或思維創(chuàng)造的作品,我們應當持欣賞的態(tài)度,可以表達個人觀點,但沒有必要要求別人一定做出某些改變。
查爾斯·布勞爾說過,“一個新的想法是非常脆弱的,他可能被一聲恥笑或一個呵欠扼殺,可能被一句嘲諷刺中身亡,或者因某位權威人士皺一下眉便郁郁而終。”藝術,并無高下之分。每一件作品都有存在的價值,要學會欣賞不同的美,而不是將自己的想法強加與他人,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改變。
“毫無疑問,創(chuàng)造力是最重要的人力資源。沒有創(chuàng)造力,就沒有進步,我們就會永遠重復同樣的模式?!睈鄣氯A·波諾如是說。在藝術創(chuàng)新的路上,每個人都有自己對藝術的獨特理解,或多或少,這正是藝術具有多樣性的原因。
(三)藝術創(chuàng)新是一條“死路”嗎
藝術創(chuàng)新并不是一條“死路”,隨著時代在不斷發(fā)展,藝術表現形式的創(chuàng)新并不能很好地適應人們對于藝術的需求,由于前人對于藝術形式的開發(fā)已經比較完備了,導致當今進行藝術形式創(chuàng)新的速度相對緩慢,使得許多人認為只能重復地走前人的路藝術創(chuàng)新是一條“死路”。
誠然,世界上絕大多數的藝術者都走在前人開創(chuàng)的道路上,可這并不意味著走前人的路,藝術創(chuàng)新將無法推進。藝術創(chuàng)新,包括藝術形式在內的創(chuàng)新應該是自發(fā)的,并不是刻意去尋找的,前人對于藝術形式開發(fā)的再完備,可藝術的思維終究是在不斷變化的。換句話說,我們的重點不應該僅放在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新上,而是藝術思維的創(chuàng)新上。我們當然可以借助前人所創(chuàng)造的表現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重要的是不要被前人的形式固化而束縛住我們的思維。
(四)對于如何進行藝術創(chuàng)新的理解
一味追求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新只能算做“小創(chuàng)新”,而真正“大創(chuàng)新”是應該基于自己產生的想法而形成的,簡而言之就是想法和形式的雙創(chuàng)新,但是,順序不能錯,應當先存在理論指導,再去尋找和這些理論相契合的表現形式,從而達成真正的“大創(chuàng)新”。
藝術形式的創(chuàng)新應當基于藝術思維的變化,先有自己想要表達的想法,再去尋找適合自己想法的表現形式。一套由藝術思維而產生的表現形式一定是最契合這種思維的。如果對現有的形式過于依賴和固化,只是讓自己的想法去貼合現有的表現形式,局限性較大,很難成就“大創(chuàng)新”。
藝術創(chuàng)新是一條漫長的道路,在不斷地推進,也十分的緩慢,也許終其一生也無所收獲,但這也正是我們作為藝術道路上的前進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崔嵬《中國繪畫藝術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探析》牡丹2020年20期
[2]吳春燕《現代繪畫藝術創(chuàng)新意識與中學美術教學的融合》散文百家2019年07期
[3]賈彥《在比較藝術學視域下研究音樂與繪畫的共性》中國藝術家2021年07期
作者簡介:李思昂(2002.05-),男,漢,河北秦皇島,天津大學,環(huán)境設計專業(yè),大學生在讀,研究方向:環(huán)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