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伏國
(遼寧省沈陽市蘇家屯區(qū)農業(yè)農村局,遼寧 沈陽 110101)
目前,我國奶牛的養(yǎng)殖正向規(guī)模化飼養(yǎng)模式逐步推進,散養(yǎng)戶的數量大大減少,規(guī)?;曫B(yǎng)可以在疾病發(fā)生時更有效的進行防控,同時也會降低養(yǎng)殖的人工成本和設備成本。我國奶牛的養(yǎng)殖模式雖然已經在逐步轉變,但規(guī)?;B(yǎng)殖場多由散養(yǎng)戶逐步轉變而來,其管理人員缺乏科學的飼養(yǎng)管理知識,進而導致了奶牛的生產性能不能完全發(fā)揮。
改革開放后,丹麥、荷蘭等國家的優(yōu)質奶牛逐步引入了中國,我國的各個地區(qū)利用引進的優(yōu)質純種奶牛與本地的奶牛進行雜交,從而培育出了適應當地氣候環(huán)境、生產性能卓越的奶牛。所以,在選擇奶牛品種時,不僅要考慮奶牛本身的生產特性,還要考慮到其對環(huán)境的耐受能力。
奶牛的飼養(yǎng)應當根據不同的生產階段配置不同的飼料,但要保證飼料的多樣化,也要注意飼料的營養(yǎng)均衡,特別是微量元素的補給,鈣、磷、食鹽等微量元素對奶牛的生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還要給奶牛以清潔飲水,水的溫度應當與奶牛的體溫相近,尤其是在冬季,更要注重水的升溫,這可以顯著的提升奶牛的產奶量。
圍產前期的日糧中粗蛋白的水平應在12%~15%,產前的食鹽攝入量要在0.5%以下,鈣的添加量減半,這樣可以幫助奶牛動員骨骼中的鈣質,降低產后癱瘓的發(fā)病率。產前2~3d,還要飼喂有輕瀉作用的麩皮,幫助奶牛的胃腸道蠕動,防止便秘的發(fā)生。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在圍產前期飼喂陰離子鹽,如氯化銨、硫酸銨、硫酸鎂等,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圍產期疾病的發(fā)生。
圍產后期的母牛因分娩已經消耗了較多的體力,機體十分虛弱,此時應當注重水分的補充,可以飼喂溫熱的紅糖麩皮水或益母草膏,來幫助母牛快速恢復。母牛產后的頭3d,應當飼喂優(yōu)質的干草和少量易消化的飼料,3d 后逐漸增加日糧內的鈣和鹽的含量,7d 后逐漸添加青貯飼料和精補料。
產犢后70d 內成為泌乳早期,此時的產奶量是整個泌乳期的一半左右,這是的飼養(yǎng)應當保證充足的青粗飼料,根據產奶量的不同添加不同量的精飼料。精飼料的添加量通常是產奶量的1/3 左右,精飼料和粗飼料的比重為3:2。此時添加精飼料時要注意不能一次性添加,要循序漸進,以免發(fā)生營養(yǎng)代謝疾病。
泌乳中后期時的泌乳量逐漸下降,每個月產乳量約下降10%~20%,此時精飼料的添加量為產乳量的1/4 左右,精飼料與粗飼料的比重為2:3,粗纖維的含量要在17%以上,這時不應當將奶牛養(yǎng)的過肥,容易影響其生產性能。
首先要保證牛舍的溫度較為適宜,炎熱的夏季要注意防暑降溫,寒冷的冬季也要及時的對牛舍進行升溫,當環(huán)境溫度過高會過低時,都會影響奶牛的產奶量,降低其平均日增重,甚至會影響其繁殖性能,大大降低了飼料利用率。另外,要注意牛舍的通風,牛的糞尿會產生較多的有害氣體,如果不及時的通風不僅會增加圈舍內的濕度,還會使二氧化碳、氨氣、硫化氫等有毒有害氣體長時間蓄積在圈舍內,造成奶牛發(fā)生疾病。
圈舍的消毒是預防奶牛疾病的重要手段,管理人員應當每日對圈舍和運動場清掃,避免奶牛的排泄物堆積,清掃后要用化學消毒劑對圈舍消毒,消毒劑可以選擇生石灰、火堿溶液等,對飼料槽、水槽等生產用具可以用1%的新潔爾滅進行消毒。
奶牛體重過大容易出現(xiàn)乏情,對產奶量也有一定的影響,所以應當注重奶牛的運動量,通常在飼喂后或擠奶后,將奶牛帶到室外或運動場,每天要保證2h 左右的活動時間。有條件的養(yǎng)殖場盡量采用戶外活動,這是因為光照可以促進VD在奶牛體內的合成,也能夠促進催乳素的分泌,還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奶牛的食欲,加強其新陳代謝,提高免疫力,防止疾病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