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雅軒
許三觀是一個絲廠送繭工,社會底層的普通民眾,貧苦的生活使他需要找到一個支撐其生存下去的動力。他第一次賣血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身子骨結(jié)實,拿到報酬后說他要娶個女人,覺得這樣賣血掙來的錢才算是花對地方了。第二次去賣血是為了兒子一樂。一樂打傷了方鐵匠的兒子,對方要求賠償,許三觀只好去賣血賠償方鐵匠的兒子。此時的許三觀已經(jīng)得知一樂與自己并沒有血緣關(guān)系,因此,一開始被方鐵匠找上門時,他并不想承擔責任。但也許是念在多年的父子情上,他最終還是去了醫(yī)院。第三次賣血,是許三觀與初戀林芬芳做出了背叛自己妻子的事后,出于對林芬芳的愧疚,許三觀選擇去賣血為林芬芳送去補品。這幾次賣血,體現(xiàn)出許三觀在面對生活中的苦難、挫折時的一種堅韌,而他之所以能夠與生活頑強抗爭,是因為他有支撐自己活下去的動力——責任。他肩上作為一家之主的責任使他必須與生活進行抗爭,頑強地撐起整個家。第四次是在吃了五十七天玉米粥之后決定去賣血的,想換錢帶家人去吃上一頓飽飯。第五次和第六次賣血分別是為了給在鄉(xiāng)下當知青的兒子一樂看病,招待兒子二樂所在的生產(chǎn)隊的隊長。第七次賣血,是一樂病重,許三觀為了救一樂,一路賣著血去上海。這幾次賣血可以看出許三觀作為一個父親、一個家庭的頂梁柱在面對苦難時的堅毅、不屈服于苦難的倔強。
一、許三觀的責任意識
許三觀一次次通過賣血來幫助家庭渡過危機,他在面對苦難時的那種堅韌與隱忍令人敬佩。這種堅韌與隱忍背后是一種責任,對妻子、對兒子、對整個家庭的責任。許三觀在家庭中是頂梁柱一樣的存在,一旦他倒下,那么整個家庭將陷入困境。一樂并不是許三觀的親生兒子,許三觀在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后對一樂進行區(qū)別對待,在一樂惹了禍之后并不想承認自己是他的父親,不想去承擔責任。在鬧饑荒時,許三觀拿著賣血的錢帶家人去飯店吃飯卻唯獨留下一樂。但他在猶豫過后還是選擇承擔作為一個父親的責任,幫一樂賠償,找到離家的一樂,帶他去飯店吃飯。甚至,在一樂得了重病后,許三觀拼了命一路上賣著血去給一樂湊錢治病。與此相似,許三觀因為一樂不是自己親生兒子打罵妻子許玉蘭,不給她好臉色看,但在許玉蘭遇難時,許三觀卻是唯一一個維護她,為她送飯的人。許三觀憑著責任一次次救回處在崩離邊緣的家庭,同時也是責任讓他跨過了血緣的鴻溝,最終重新接受一樂。許三觀遭受的這些苦難激發(fā)了他身上的責任感,同時也是責任感推動著許三觀與苦難作斗爭,在充滿艱難的世間活下去。
二、許三觀存在的意義與價值
通讀整本小說,可以發(fā)現(xiàn),許三觀的一生都圍繞著賣血,他的生活充滿了坎坷。許三觀能在曲折的人生路上堅強地走下去,一方面是因為他肩負了許多責任;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從責任中找到了生命的意義,以及自身的價值所在。許三觀作為一家之主,是家庭的靈魂所在,他始終都是一個被需要的存在。對家庭中的任何一個人來說,他都是那個在危難時刻趕來解決問題,救一家人于水火的英雄。即使生活給予他的重壓使他不得不一次次去賣血,但他能夠從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的。許三觀每次賣完血都要去飯店點上一盤炒豬肝以及二兩溫的黃酒。一方面,這些東西可以用來補血;另一方面,這些東西對許三觀來說也是心理上的一種慰藉,讓許三觀看到自己存在的價值,也是一種在沉重壓力下負重前行并堅強生存的意義。
三、許三觀獲取的力量
苦難讓許三觀承擔起責任,許三觀在責任中感受到自己存在價值的同時也從中獲得了力量。是這種來自責任的力量支持著許三觀一次次靠著賣血來撐起整個家庭。也正是因此,幾十年后,當許三觀再次去賣血卻沒有人再要他的血時,他會感到委屈、無奈、害怕,哪怕此時的他已經(jīng)不需要通過賣血來渡過難關(guān)。小說中對許三觀崩潰后的描寫也令人深思?!霸S玉蘭就又給他要了一盤炒豬肝,要了二兩黃酒,要完后許玉蘭拿起菜單給許三觀看,對他說:‘這里有很多菜,都很好吃,你想吃什么?你說。許三觀還是說:‘我還是想吃炒豬肝,還是想喝黃酒。許玉蘭就給他要了第三盤炒豬肝,黃酒這次要了一瓶。三盤炒豬肝全上來后,許玉蘭又問許三觀還想吃什么菜?這次許三觀搖頭了,他說:‘我夠了,再多我就吃不完了。許三觀面前的桌子上放著三盤炒豬肝,一瓶黃酒,還有兩個二兩的黃酒,他開始笑了,他吃著炒豬肝,喝著黃酒,他對許玉蘭說:‘我這輩子就是今天吃得最好。”
血對于許三觀來說是一種能夠給予他安全感的存在,賣血能給予他存在感,能讓他找到存在的價值,能從被需要的感覺中獲得力量,而沒有人要他的血就意味著他從此就失去了與挫折、苦難抗爭的信念與毅力。炒豬肝和黃酒是能夠給予他心靈慰藉的東西,哪怕再也無法賣血,看到炒豬肝和黃酒,許三觀也能從中感受到過去苦難日子中的一些溫情,知道自己曾被需要過,自己的生命是有意義的,自己的存在是有價值的。
許三觀努力與生活抗爭,在困難中尋找生命的意義、存在的價值,使整部小說透出一絲溫情。
(作者系河南大學文學院學生)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