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亮 張宏敏
(華中師范大學附屬武當中學 湖北 十堰 442716)
眾所周知,近代科學由西方傳入,經(jīng)典物理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規(guī)律也是在西方建立.雖說數(shù)學是物理的語言和工具,但是作為物理學的載體,一種敘述性的語言仍然是十分必要的.我國學習和吸收西方科學技術(shù)知識,始自明代末期,主要途徑是翻譯外文書籍和晚清開始的科技教育.這一現(xiàn)實,就導致同一個物理概念,不同的語言可能呈現(xiàn)給學習者不同的物理圖像,造成對物理學理解上的差異.
如今教科書中的物理學名詞都是經(jīng)過數(shù)十年的翻譯定名和變化改革之后, 多次進行物理學名詞的審訂才基本完成統(tǒng)一的.其中不乏一些神來之筆,充分體現(xiàn)了“信、達、雅”,但也有一些不太合適的名詞,因為歷史原因卻被留了下來,或多或少給學習者造成了一些困擾.
高中物理第一個很難理解的概念就是“加速度”.每年教師們都會不厭其煩的解釋:加速度和速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物理量,加速度反映了物體速度變化的快慢,而速度反映了物體位置變化的快慢.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均跟速度無關(guān),物體的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不能根據(jù)加速度大小判斷物體速度大小,也不能根據(jù)速度大小判斷加速度大?。m然強調(diào)再三,學生的掌握情況卻總是不盡如人意.
早在明清時期的教材中,有漸加速、平加速、漸加力率等叫法,都不太妥當,如今采用“加速度”這一叫法,可能是取“單位時間內(nèi)速度的增加”之意,雖然表達出了其物理實質(zhì),但由于語言的差異,著實給初學者造成了不小的困擾.
“機械”一詞最早出現(xiàn)在“機械運動”中,陸續(xù)會接觸到“機械能”“機械波”.剛升入高中的學生會很疑惑,位置隨著時間的變化為什么叫機械運動?直接叫運動不行嗎?而且在中文語境下“機械的”還讓人感到有些刻板.“機械”究竟有什么深意呢?
“機械運動”實際上是mechanical motion的中文翻譯.mechanics一詞最早從希臘文衍生而來,字面意思是機械、發(fā)明、巧思的意思,后來逐漸充實和演化為包含兩重意思的詞,第一層含義是一切工藝的改進,第二層含義是理性的對自然規(guī)律運動的探討,而且后一層含義發(fā)展的較晚.
力學(mechanics)與機械學(mechanics)、機械裝置(mechanism)是同一個字根,既可以翻譯為力學,也可以翻譯為機械學、結(jié)構(gòu)等,所以在很長的歷史階段,人們把力學與機械當作一回事.
也有學者提出“機械運動”“機械能”這樣的翻譯并不準確,建議改為“力學能”“力學運動”,臺灣教材中用的就是“力學能”“力學能守恒”這種譯法.但是在趙凱華先生主持的名詞工作委員會慎重討論下,決定還是維持原來“機械能”“機械運動”的叫法,一是考慮到習慣用法,要便于交流,對已約定俗成沿用已久的名詞,一般不要輕易改動;二是可能會與其他名詞產(chǎn)生不必要的混淆.
現(xiàn)行的人教版教材是這樣定義自由落體運動的,“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由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free-fall motion).”曾經(jīng)有學生提出過這樣的疑問:“既然受到重力作用應(yīng)該就有束縛啊,為什么叫自由呢?”
這也是由于翻譯不當引起的誤解.Free falling body原本是指理想情況下無阻力下落的物體,free-fall直譯過來就是“無阻落體”,在明清時期,譯作“無礙直墜”,臺灣有學者認為應(yīng)把 free fall譯成“無礙降落”,此處的free是without的意思,比如additive-free (不含添加劑),而不是free-lance (自由職業(yè)者)中自由的意思.
在物理學中,free-fall就是指物體在地球的吸引下沒有阻礙的下落,其實一點也不自由.如今將“無阻落體”稱為“自由落體”,多少會誤導一些初學者.類似的還有 “free electrons(自由電子)”,譯為“不受縛電子”可能會更貼切.
波可以繞過障礙物繼續(xù)傳播這種現(xiàn)象,叫作波的衍射(diffraction).波有反射、折射,那繞過障礙物為什么不叫“繞射”而叫“衍射”呢?“衍”是什么意思? diffraction這個詞根據(jù)字面含義是可以翻譯為“繞射”“環(huán)繞”的,特別是“繞射”,在新中國之前的教材中就有這種叫法,跟繞過障礙物這一現(xiàn)象似乎更貼切.
之所以定名為“衍射”,據(jù)說是楊肇燫先生提議的.楊先生曾經(jīng)擔任中科院編譯局和科學出版社副總編,長期從事物理名詞的定名工作,他認為波通過障礙物繼續(xù)傳播只是diffraction的現(xiàn)象,無限束次波相干疊加才是其本質(zhì).“衍”字反映出了惠更斯次波派生繁衍之狀,更準確地表達了物理過程的實質(zhì),因此故定名為“衍射”.
阻尼振動的定義及減幅的特點,學生能夠很容易理解,但是這個“尼”字,實在令人費解.
這里的“尼”字實際上應(yīng)發(fā)nǐ音,它本身就是阻的意思.《爾雅·釋詁 下》云:“尼,定也”,可見尼(nǐ)可用作制止、阻攔之意,比如尼行(停止或阻止前進).
據(jù)說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召開第一次名詞審查會議期間,議及“damping”一詞,有譯為“減幅”“阻遲”等提議,總覺得不合適.第二天早上,楊肇濂先生一到會即說,昨夜忽得一“尼”字,有逐步減阻之意.此建議很快獲得大家認可,便將“damping”譯為 “阻尼”.
劉仙洲先生曾說,“本國人教授本國人以實用學術(shù),恒用外文課本,且有時更用外國語講解焉.長此不易,則吾國工程學術(shù),恐永無獨立之期.”以上對物理學名詞的闡釋,在教學中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不僅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了物理實質(zhì),同時,也深深感受到了科學研究過程的艱辛與曲折,更重要的是讓學生領(lǐng)略到老一輩物理學家認真治學的精神,以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國天下的情懷.正是老一輩在艱苦奮斗中建立起來的這套科技術(shù)語,才使我國成為當今能用母語講授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的第三世界國家,這是我們民族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