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啟龍,張俊杰,張 非,王春龍,曹英杰
(1.中天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江蘇213013;2.中冶京誠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北京100176)
中天鋼鐵8 號高爐爐容為1 580 m3,于2012 年建成投產(chǎn),爐體采用厚壁爐襯結構,冷卻系統(tǒng)采用軟水密閉循環(huán)系統(tǒng)+工業(yè)水開路系統(tǒng),爐頂采用串罐無料鐘爐頂設備,雙矩形出鐵場,配備三座旋切頂燃式熱風爐,水渣采用底濾工藝。高爐投產(chǎn)2 年左右爐殼開始上漲,爐底板上翹,到2018 年爐底板上翹180 mm 左右,從安全角度考慮,公司決定于2018 年年底停爐大修。本次大修改造,在爐殼利舊的基礎上,對爐底板結構進行改進,將厚壁爐襯結構改為薄壁結構,冷卻壁全部更換,爐體耐材重新砌筑。本文結合高爐生產(chǎn)中存在的問題,對本次高爐爐體大修改造進行全面的介紹。
高爐原設計采用單層爐底封板,如圖1 所示,爐底封板下方設置一層200 mm 高的工字鋼,爐底水冷管放在爐底封板上面,爐底封板與工字鋼焊接固定。高爐停爐前爐底板上翹情況如圖2 所示,爐底板與工字鋼脫開,徑向深度2 000 mm 左右,縱向高度180 mm 左右。
圖1 原設計爐底板結構圖
為了增加爐底封板的穩(wěn)定性,采用雙層爐底板結構,將原爐底板拆除,更換的爐底板與原基礎預埋件重新焊接,適當擴大塞孔焊的孔徑,以增加爐底板與工字鋼的焊接強度;其次,下層爐底板上設置耐熱混凝土基礎,基礎上方鋪設工字鋼,爐底工字鋼上部再設置一層密封板,密封板與爐殼采用柔性連接,起到密封煤氣的作用;此外,為了進一步防止爐底板上翹,在高爐基礎周圍埋設90 個M48 螺栓,螺栓穿過圓周環(huán)板固定連接。改造后的爐底板結構如圖3 所示。
自高爐大修投產(chǎn)1 年多以來,爐底板沒有發(fā)生變形,并且對本廠的9 號、10 號高爐也采用了類似的加固處理措施,爐底板上翹現(xiàn)象得到了有效抑制。
圖2 高爐停爐前爐底板上翹情況
圖3 改造后爐底板結構圖
高爐原設計為厚壁爐襯結構,冷卻壁熱面砌筑一層厚度為345 mm 的耐火磚,為了支撐磚襯,爐身中部冷卻壁采用了帶凸臺的結構,但是,在生產(chǎn)過程中,爐身下部磚襯很快脫落,而凸出到爐內(nèi)的冷卻壁凸臺受高溫煤氣流及爐料的沖刷而損壞,凸臺的存在也影響了煤氣流的分布,對高爐操作造成影響。
因此,本次大修,將爐體改為薄壁爐襯結構,采用耐火磚更加穩(wěn)定的鑲嵌形式,熱面不再砌筑耐火磚。高爐內(nèi)型采用薄壁爐型,將爐腰直徑擴大,適當降低高徑比,增加通過爐腰的煤氣量,利于產(chǎn)量的提高;同時,減小爐腹角和爐身角,爐腹角減小有利于煤氣流的上升以及爐腹冷卻壁渣皮的穩(wěn)定,爐身角減小利于爐料的下降和高爐的順行[1]。改造前后高爐內(nèi)型參數(shù)對比見表1。
原冷卻壁為四進四出結構,爐腹、爐腰、爐身下部采用鑄鋼冷卻壁,爐身中、上部采用球墨鑄鐵冷卻壁,冷卻壁上部帶凸臺,以便于支撐磚襯。高爐投產(chǎn)不久便出現(xiàn)冷卻壁凸臺損壞的情況,從拆爐情況看,冷卻壁凸臺磨損嚴重且有開裂的現(xiàn)象,如圖4 所示。
與球墨鑄鐵冷卻壁相比,鑄鋼冷卻壁具有延伸率高、抗拉強度大、熔點高、抗熱沖擊性強的優(yōu)點;此外,由于壁體材質(zhì)與冷卻水管相近,冷卻水管無需采取特殊的防滲碳處理,這就消除了鑄鐵冷卻壁的防滲碳層,因此,鑄鋼冷卻壁的整體導熱性能較好,有利于冷卻壁熱面渣皮的形成。鑒于鑄鋼冷卻壁在該高爐上的應用效果,本次大修爐腹、爐腰、爐身下部仍采用鑄鋼冷卻壁。但是,由于鋼液溫度高,鑄造過程中冷卻水管易發(fā)生變形和熔化穿透,因此,制造時需要嚴格控制生產(chǎn)工藝。
表1 改造前后高爐內(nèi)型參數(shù)對比
圖4 爐身中部鑄鐵冷卻壁破損情況
本次大修,為了適應爐料下降過程中體積的變化,改造后爐體采用變爐身角的冷卻結構,并且取消冷卻壁凸臺,將原砌磚結構改為鑲磚冷卻壁結構。改造后各部位的冷卻結構具體如下:
(1)爐底、爐缸第1~5 段冷卻壁采用光面灰鐵冷卻壁,材質(zhì)選用HT150,取消原鐵口區(qū)域的鑄銅冷卻壁。
(2)爐腹至爐身下部第6~11 段冷卻壁為滿鑲磚鑄鋼冷卻壁,材質(zhì)選用ZG230-450。
(3)爐身中、上部為滿鑲磚球墨鑄鐵冷卻壁,材質(zhì)選用QT400-20,冷卻水管全部采用四進四出結構。
(4)爐喉鋼磚采用兩段式結構,下部為水冷鋼磚,上部為無水冷鋼磚,材質(zhì)為鑄鋼。
原設計采用復合爐底、爐缸結構,爐底滿鋪5層大塊炭磚,總厚度2 000 mm。再往上砌筑兩層剛玉質(zhì)陶瓷墊,總厚度800 mm。爐缸炭磚熱面砌筑小塊陶瓷杯,為嵌入式結構。
由于爐底板變形嚴重,爐底、爐缸的耐材也會錯位變形,因此,本次改造將爐底、爐缸耐材全部更換。從近些年的高爐拆爐情況來看,爐底炭磚基本不會侵蝕,本廠其它高爐的拆爐情況也是如此,此外,為了雙層爐底板結構的需要,將原來的5 層大塊炭磚改為4 層,減小爐底厚度。改造后:最下層炭磚滿鋪1 層國產(chǎn)半石墨炭塊,其上滿鋪2 層國產(chǎn)大塊微孔炭磚,最上層滿鋪1 層國產(chǎn)大塊超微孔炭磚,爐底炭磚總厚度~1 600 mm。爐底炭磚上方砌筑兩層防漂浮大塊莫來石陶瓷墊。
鐵口及以下爐缸區(qū)域環(huán)砌大塊超微孔炭磚,死鐵層和鐵口區(qū)域的炭磚局部加厚,鐵口上部環(huán)砌大塊微孔炭磚;爐缸炭磚內(nèi)側(cè)砌筑大塊陶瓷杯,以增加陶瓷杯的穩(wěn)定性;風口、鐵口組合磚采用大塊結構,減少磚縫,從而降低堿金屬等有害元素滲入磚縫的可能。
風口處采用密封新技術[2]:一是,在風口大、中套上設置灌漿孔,當風口區(qū)域出現(xiàn)縫隙時可通過灌漿孔進行灌漿;二是,風口設備與組合磚之間上下縫隙差異化設計,以避免風口設備上翹;三是,在風口組合磚下部加設銅板,以防止堿金屬等有害元素、風口設備漏水對炭磚和炭素搗料的侵蝕。
為了提高耐材砌筑結構的穩(wěn)定性,改造后采用冷鑲磚工藝。其中,爐腹至爐身下部區(qū)域工作條件惡劣,熱負荷高,采用氮化硅結合碳化硅磚,該種耐材具有良好的耐堿侵蝕性、抗氧化性、耐磨性、高導熱性、抗熱震性;爐身中、下部冷卻壁的熱面鑲嵌焙燒微孔鋁炭磚;爐身上部冷卻壁熱面鑲嵌磷酸鹽浸漬粘土磚,以抵抗爐料的磨損及煤氣流的沖刷。
爐體冷卻設備的檢漏是高爐生產(chǎn)中的重要工作。冷卻壁一串到頂?shù)倪B管形式對高爐配管及檢修空間較為有利,但是,不利于縱向分區(qū)調(diào)水。縱向分區(qū)冷卻可以實現(xiàn)分區(qū)調(diào)水功能,但是管路較為復雜,不利于冷卻壁的查漏檢修。
經(jīng)過綜合考慮,本次大修冷卻壁仍采用一串到頂?shù)倪B管形式。為了便于冷卻壁的檢漏,在第6~9段冷卻壁之間的連管上安裝三通球閥,并且在連管的上下方各設置一個DN25 的二通閥門;一方面可以排氣、測溫,另一方面,當冷卻壁查出漏水時,可以將漏水的通道切換為工業(yè)水冷卻。高爐大修后,冷卻壁的查漏及改水工作得到了極大改善。改造后的爐腹至爐身下部冷卻壁閥門設置如圖5 所示。此外,為了應對爐役后期鐵口區(qū)域熱負荷升高,在鐵口區(qū)冷卻壁附近設置了備用高壓工業(yè)水管路,以方便及時切換。
圖5 改造后爐腹至爐身下部冷卻壁閥門設置示意圖
隨著高爐檢測手段的豐富,高爐“可視化”程度逐漸增加,為生產(chǎn)操作提供了便利。改造后主要采取了以下檢測手段:
(1)適當增加爐缸、爐底在爐襯和冷卻壁上的熱電偶,滿足爐役后期爐缸侵蝕模型的需求。根據(jù)爐缸的侵蝕特點,在爐缸象腳區(qū)密集布置熱電偶,并在爐殼上設置溫度檢測。
(2)爐頂設置熱成像儀,取代了原來的紅外攝像儀,爐頂料面觀察更加清晰。
(3)爐喉設置十字測溫,能夠直觀反映爐頂中心、邊緣的溫度,給布料操作提供依據(jù)。
(4)爐缸安裝水溫差檢測設施,主要監(jiān)控鐵口及其附近區(qū)域,能夠指導高爐維護,利于高爐安全生產(chǎn)。
本次高爐改造,通過對上一爐役爐殼上漲、爐底板上翹原因的分析,結合生產(chǎn)實踐和國內(nèi)同類型高爐的設計經(jīng)驗,優(yōu)化改進了底板密封結構,有效解決了爐底板上翹的問題。此外,對爐體結構、爐體水系統(tǒng)、爐體檢測等進行了相應優(yōu)化和改進。投產(chǎn)后的生產(chǎn)實踐證明,本次高爐改造達到了預期效果,為高爐下一代爐役的安全、高效生產(chǎn)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其他高爐的改造提供了良好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