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語文課堂中,如何讓學生看見真實的杜甫?除了要引入杜甫的生平事跡,還應該發(fā)掘其精神內(nèi)核,直抵其內(nèi)心。課堂上的補充演講,讓學生觸摸到杜甫火熱的拳拳之心,同時也在古今偉大人物之間找到共性——大愛、責任、放不下的愛民深情,實現(xiàn)語文教學與德育熏陶的水乳交融。
[關鍵詞] 杜甫;責任大愛;課程育德
不久前,線上教學杜甫的詩歌《登高》,有學生在討論區(qū)發(fā)出“杜甫很忙”“命運真慘”等感觸。關于“杜甫很忙”這個梗,我不是太清楚前因后果。對網(wǎng)絡莫名流行的東西我一貫不敏感。網(wǎng)絡惡搞歷史名人,學生缺乏辨析能力,盲目接受,教師有責任讓學生了解真相。我讓學生去看《百家講壇》,去讀《杜甫傳》,去誦讀杜甫詩集,從字里行間了解這個一生筆耕不輟留下三千首詩歌的文人到底在忙什么。
認識一個人,很容易被標簽誤導。作為唐代詩歌最巔峰的“雙子星座”之一以及我國古典詩歌現(xiàn)實主義的杰出代表,杜甫在中國文學中的地位不言而喻。杜甫的詩流傳廣泛、耳熟能詳,不少編進了中小學語文教材。學生學習語文一直有杜甫伴隨,對其不可謂不熟悉。然而熟悉不代表了解,零零碎碎的學習,學生對杜甫和他的詩,印象模糊而刻板。一說到杜甫,一個“憂國憂民”“窮困潦倒”“懷才不遇”的老頭形象就出現(xiàn)在學生腦海里。其實,學生對這些標簽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覺得有必要進行有關杜甫的專題學習,只有認識到他是活生生的人,學生對杜甫的印象才能立體起來。
一、杜甫的“看見”
有同學會問,人人都能看見,為何杜甫的“看見”如此獨特?是的,世界其實是你“看見”的世界。你是什么人,你就能看見什么。
為什么杜甫詩歌中多“沉郁頓挫”,多“黎民悲苦”?這是因為他看見的,他寫入詩歌的一切人、事、物、情,展現(xiàn)的都是他悲天憫人的普世大情懷。
幸福中看見自己,看見責任
杜甫是“官N代”出身,當世大家族的背景讓他衣食無憂,可以自由任性地成長:賞花飲酒、游山玩水、聚會歡宴……的確,三十三歲以前,他的物質(zhì)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是泡在幸福蜜罐里的。
他有才智,“七歲詠鳳凰”,在幸福中,他不沉溺,看到自己的責任——“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要發(fā)揮自己“少時思即壯”的優(yōu)勢,讓自己“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儒家入世思想的熏陶,還有內(nèi)心高遠的追求,讓他以國以民為先。
如今,一些富二代、官二代,把自己給毀了。當然,還有不少非官非富的二代三代,也都過得渾渾噩噩,看不見自己的責任。
不幸中看見眾生,看見大愛
讀過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知道他在屋漏又逢陰雨,孩子睡不好,自己輾轉(zhuǎn)反側(cè)之時,心里想的卻不是自己,而是“天下寒士”,希望他們能“歡顏”?!爸扉T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家庭的不幸,讓他推己及人;逃難途中,自己“白頭搔更短”,仍能看見《三吏》《三別》的人間慘劇?,F(xiàn)實世界中,不少人往往會被名利和自己的痛苦遮蔽雙眼,看不到他人。這次新冠肺炎防疫中,感動我們的人和事無數(shù),可也暴露了一些丑陋:有的人占用公共資源,只看得見個人方便;有的人囤積防疫物資卻不及時分發(fā),看不見一線人員的艱難;有的人截留其他省市口罩,他們只看得見當?shù)氐睦щy;有的人因防疫需要宅在家里,每天牢騷滿腹,肆意發(fā)泄著自己的無聊和不滿,甚至與社區(qū)人員產(chǎn)生沖突,看不見防疫一線醫(yī)護人員、警察、志愿者的辛苦和艱險,看不到疫區(qū)人民承受的巨大壓力……這樣的人和杜甫相比,格局太小,善良不在。此時,我們難道不應該反思,面對災難應該怎么做嗎?
二、杜甫的“放不下”
杜甫輾轉(zhuǎn)到四川,在朋友的幫助下,那段日子的確過得還不錯。能欣賞“遲日江山麗”,也欣喜于“兩個黃鸝鳴翠柳”;平日里“肯與鄰翁相對飲”,夜里還能愉悅地靜聽細雨“隨風潛入夜”……
可清新的環(huán)境、閑適的生活,終非他所愿。他骨子里認為“主憂豈濟時,身遠彌曠職”。他沒有考慮官職小,也沒有考慮養(yǎng)家糊口的問題,他想得更多的是世亂未靖、朝野多事,自己如何為君王分憂,為國家出力。他更看重的是身為人臣必須承擔的責任。雖然因社會動蕩、時局混亂、疾病纏身未能成行,但他始終沒有放下,一直想著要回長安去?!肚锱d八首》就是表達他思念長安之心。而思念長安,是思念為國為民出力。
有人說是因為朋友嚴武去世,無人可依靠,杜甫才離開成都的。其實不然,嚴武夏天病逝,杜甫春天就打算出川了。身體的病痛,年齡的蒼老,他越發(fā)悲哀,自知時日不多,身體不健,擔憂自己再無機會為國為民做事。他是“尚想趨朝廷,毫發(fā)裨社稷”。他認為即使個人力量輕微,對朝政的匡補可能微不足道,但為國家為社稷出力,是自己的天職所在。一息尚存,自當奔競裨補,何計得失?何況自己有官職在身,更有不可推卸的使命。這才是他出川,極力北上回長安的動力。
《登高》這首詩是杜甫在出川途中,被迫留在夔州時寫的四百三十多首詩中的代表。有同學可能覺得三峽景色那么壯闊明麗,為什么到了杜甫筆下就附上了“痛不欲生”的悲苦呢?其實,你想想當時的真實情況:他身患重病——肺病、瘧疾、風痹,“右臂偏枯耳半聾”,雖有朋友相助,可依舊生計艱困。更讓他悲切的是,壯志不酬的郁悶惆悵,國家戰(zhàn)亂未平的民不聊生。那時,他可能從理智上已經(jīng)明白自己再無機會,可情感上又放不下,所以把這種抑郁集結(jié)于胸,抒寫于詩。這些迸發(fā)著烈焰的語言,是他對黑暗現(xiàn)實的透徹觀察,是他對不平世事的哀痛吶喊,是他對戰(zhàn)亂后黎民痛苦的呻吟,是他對一代江山的痛苦守望。這些是警醒,也是哀嘆。正因為他放不下,心中永遠燃燒著熊熊火焰,所以他的詩注定是滿腔的悲涼、滿腹的頓挫。這樣的放不下,是不是也會讓我們在1250多年后心生更多的敬意呢?
有同學可能會問,“既然做不到,做不了,那何不放下,讓自己快樂一些呢?何不就這樣過著安穩(wěn)平淡的日子呢?”當現(xiàn)實令人絕望時,陶潛、太白、東坡都選擇放下了,其身其心一道遁去。他們的選擇沒有錯,可杜甫與他們不一樣,“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我們心疼杜甫的“悲苦”,想勸他放下,可是杜甫從小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身心都被深深烙印上“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信仰。這是他的初心,無論如何他都放不下。無論“??炙烙诘缆分小?,還是處于“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的尷尬境地,他始終都無法釋懷,無法撇開他心心念念的、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黎民蒼生。所以,他永遠在世事中沉浮,即使到死,依舊惦念“戎馬關山北”,而自己卻“憑軒涕泗流”。
放不下的何止是杜甫!新冠肺炎防疫戰(zhàn)爭剛打響時,就沖鋒在前的84歲的鐘南山院士放不下;一群已經(jīng)退休日子安穩(wěn)幸福卻在第一時間主動請纓的醫(yī)生護士放不下;揣著家人的牽掛冒著不明危險寫下“召必回”的80后青年放不下……是什么讓他們舍小家,選擇了危險?是什么,讓他們勸別人不要去武漢,自己成為悲壯的“逆行者”?他們放不下的,是與杜甫一樣的責任、理想、他人、蒼生、良心……沒有人不怕死,每個人的生命都可貴,可他們愿意用自己最可貴的,來換取疫區(qū)人民的希望。這種“放不下”難道不是偉大的,不應該令人敬仰嗎?
人生中學會放下是一種修行,可有時候,放不下又何嘗不也是一種修行。在我看來,這是一種更高尚的修行。
魯迅說:“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還活在我們堆里。”希望我們吟誦杜甫的詩歌時,要把自己的精神和情懷浸入其中。要和他一樣悲天憫人地“看見”該看見的,和他一樣有心憂蒼生的“放不下”。畢竟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與我有關。
讓我們擁有一種悲天憫人的看見,擁有一份放不下的大愛。
三、結(jié)語
后續(xù)的杜甫專題學習還在持續(xù),學生對杜甫的認識將會更加清晰,更加深刻。
學生了解了杜甫經(jīng)歷了何種艱難,從一個漫游山川、輕狂放蕩的官宦子弟成為一個憂國憂民、心懷天下的賢人。學生知道了杜甫“雖失了裘馬棄了清狂,卻堅守住了心底的光明”。學生為杜甫年輕時的意氣風發(fā)——“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何當擊凡鳥,毛血灑平蕪”而贊嘆,也為他落魄到“五十白頭翁,南北逃世難”“更欲投何處?飄然去此都”的老境而流淚。學生更佩服的是杜甫能燃燒思想之火,記錄歷史之真相,用以驅(qū)散世間的冷漠。特別是杜甫病魔纏身,老眼渾濁,依舊能看見“無邊落木”“滾滾長江”,依舊放不下“黎民糠籺窄”“故國莽丘墟”。有學生寫道:《登高》,登上的不是空間的高度,而是赤子的心靈高度!杜甫不是旁觀者,他生平境遇很慘,卻從不認為自己是受難者。他是那個時代的救贖者。在這些文字中,我看見了以“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為校訓的兼善學子的“看見”,也看見了他們有著新時代青年的“放不下”。
沒有生而為圣的人,我們只能在時代的田野中,踩出令人景仰的印跡。
許俊霞? ?重慶市兼善中學,正高級教師。重慶市骨干教師、高中生生涯規(guī)劃志愿咨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