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婷
十年動亂中簡陋卻溫暖和文藝的津門蝸居,溫潤嫻靜,總是可以在平凡生活中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妻子,長著外國臉的鋼琴家和他那神秘而美妙的琴室,甚至大地震后的奔走,對房管員送煙……
看《藝術家們》,才翻了幾頁,一個強烈的念頭就冒了出來:這分明就是馮驥才和他的朋友們!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細節(jié)都曾出現在他的紀實作品《冰河:無路可逃(1966—1976)》中。
《藝術家們》是用兩支筆寫就的——鋼筆和畫筆。寫藝術家最難的莫過于專業(yè)方面的表達,而這恰恰是馮驥才的優(yōu)勢。在為人所熟知的大作家、著名文化學者等身份之外,馮驥才還是一位大畫家,繪畫、文學、文化遺產保護、教育是他的“四駕馬車”。上世紀 90年代初,馮驥才的畫展從天津到濟南,再到上海、寧波、重慶,最后到北京的中國美術館。跋山涉水,觀者如云。他對文化遺產事業(yè)的許多投入都是靠賣畫所得。
所以,《藝術家們》寫畫家是那么的得心應手,寫畫的筆墨、氣韻,也寫畫家的天性與胸襟、情致與風格,寫對作品的感受與理解,寫面對同行激發(fā)時的氣血翻涌、頭腦風暴……我們甚至不妨把這本書看作是一堂大師課,那些平時看不懂、讀不透的作品,那些說不清道不明、若隱若現轉瞬即逝的感受,在故事里,就那么自然而然地被主人公講了出來,不居高臨下,不故作高深,不佶屈聱牙,仿佛隔著的那層窗戶紙一下子就被捅破了。
字里行間,對生活的認知與理解,同樣散發(fā)著濃郁馮氏味道,投射著他的情感與思考,浸潤著他的理想、熱情與訴求:“美的敵人不一定是丑,還有俗。”“高調是為了活給人看,低調是為自己活著?!薄八枷氩慌鹿陋?。真正的思想在被普遍認識到價值之前,一定要固執(zhí)地堅守在孤獨之中。”
然而,《藝術家們》又有著充沛的歷史感,透過個體的選擇與命運,呈現的是時代的風云變幻?!叭齽汀碧厥饽甏谋F取暖、相互扶持,快速消費時期的迷茫困惑,都勾勒出鮮明而飽滿的歷史氛圍。無論是楚云天不沾世俗塵埃的自身修行,還是洛夫面對時代變遷努力標新立異后的江郎才盡,抑或羅潛默默地順從與適應,都是個性使然的“只能如此”,是可信的個體抉擇,也是真實的時代縮影。
“我一直想用兩支筆寫這本小說……一支是鋼筆,一支是畫筆。我想用鋼筆來寫一群畫家非凡的追求與迥然不同的命運;我想用畫筆來寫唯畫家們才具有的感知?!薄端囆g家們》是馮驥才的回望與懷念,在個人印跡與歷史風云的交織中,在藝術追求與人生況味的交錯里,曾經走過的路,以及他心中認定的方向,清晰可見。
編輯? 張子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