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履正
(西安交通大學(xué)人文社會科學(xué)學(xué)院;西安交通大學(xué)博物館)
《唐司天監(jiān)翰林待詔徐昇墓志》現(xiàn)藏于西安交通大學(xué)博物館,志主徐昇是唐代《觀象歷》和《宣明歷》的制定者?!队^象歷》已失傳,《宣明歷》對后世影響深遠?!缎鳉v》首創(chuàng)我國古代歷法理論中重要的時差、氣差、刻差三差法,所給出的黃赤交角數(shù)值為古代最佳值[1]?!缎鳉v》是唐代使用時間最長的歷法,自長慶二年(822年)至景福元年(892年),共使用71年[2]。《宣明歷》在高麗使用了400余年[3],在日本行用長達823年,是日本歷史上施行時間最長的歷法[4]。徐昇在兩唐書中無傳,今人對其生平知之甚少。
《唐司天監(jiān)翰林待詔徐昇墓志》志石一盒,方形,邊長78.5厘米。志蓋頂部篆書 “唐司天監(jiān)翰林待詔徐公墓銘”,四剎刻四神圖案(圖一);志石四側(cè)面刻獸首人身、朝服持笏的十二生肖圖案,志文行楷書,無界格,36行,共1112字,其中6字缺失(圖二)。茲錄其志文并考釋如下。
唐故銀青光祿大夫司天監(jiān)翰林待詔上柱國北海縣開國子食邑五百戶贈太子賓客/徐公墓志銘并序 前平盧軍節(jié)度推官試左驍衛(wèi)兵曹參軍高陳撰/
上天垂象,應(yīng)變化吉兇之兆,得之不差,其難乎?有徐公諱昇,字景玄,高平人也。則之天文,約/乎人情,合圣歷而無失矣。曾祖詮,皇任太子司儀郎。祖漸,皇任金州司倉參軍。/考令珣,皇任杞王府諮議參軍。承軒繼冕,守道規(guī)風(fēng),皆杞梓之長材,瑚璉之重器。家有余慶,/是乃生公。公未十歲,不與童稚歡戲,聞長者之談,卓然于前,聽覽不去。親友相賀,必成家之/子也。及就傳訓(xùn),果若天受,經(jīng)傳開卷而盡得,疏義舉題而悉通。年十五,應(yīng)明經(jīng),始為鄉(xiāng)薦。謁/太學(xué),太學(xué)生徒以疑義試之,來者必為解釋,生徒懼難而退。吁!內(nèi)蘊經(jīng)學(xué),外能口辯,當(dāng)雖出/于眾,時尚滯于名,不在春官之選。方期再調(diào),復(fù)遭家艱,至性所鐘,毀傷踰制,鄉(xiāng)黨程式,益重/徐氏之族。后數(shù)歲杜門,博覽群書子史,研窮旨奧。因?qū)v代天文志,編列修貫,宛如素習(xí)。遂/訪友切磋,求師講問。得陰陽之宗,合天地之理,取諸遠代,及乎今時。圖籍要錄,多有差謬,公/能明之。又起于貞觀,迄于開元,有太史李監(jiān)、沙門一行,各有制撰,論及古今。公乃三比三會,/則互有長短。時在貞元歲,公年廿一。/德宗皇帝召入紫微,與待詔官十有余人列坐談詰,往復(fù)數(shù)四,公理甚長。遂拜翰林待/詔,授池州司倉,轉(zhuǎn)舒州司功,又轉(zhuǎn)廬州司戶,遷洪府法曹,轉(zhuǎn)岳州長史。未三考,遇/憲宗皇帝登寶位,遂修《元和觀象歷》卅卷。銅壺木鐸之程,玉斗葭灰之候,明晦先定,晷刻/□差,上贊睿謀,下展臣節(jié)。進授司天臺春官正,賜緋魚袋兼知監(jiān)事。位登班列,職/守天文,處眾謙和,究學(xué)精博。又遷少監(jiān),召對于麟德殿。敷奏休禎,闡揚/玄化,大愜圣旨,厚蒙寵錫。至/穆宗朝,有藝士引西域之?dāng)?shù)聞于天子,初謂唐之歷算殊失軌度。/上驚,乃召翰苑群公,演說大數(shù)。惟公言不屈,神不撓,翻詰之。自混沌至羲皇唐虞夏殷周,/復(fù)起于秦漢,降及隋代,止于今朝。日月運行,不越躔次,星辰隕謫,無有虧盈。災(zāi)福廢/興,動靜奚斷,指引不一,發(fā)問再三。西域之人俯伏而退。又修《長慶宣明歷》卅四卷。科條簡易,/義理昭然,智葉韜鈐,詞通易繇。上親覽之,大悅。又遷大監(jiān),賜紫綬金章、繒?異賞。仍令便/殿候?qū)?,不得逾旬。恩渥光榮,頗謂一時之盛矣!寮屬懿戚,推美僉同,存而伏其道,歿/而敬其德。嘗聞壯歲,習(xí)符天大演之算。志死于藝,心忘其形,以左手拒地,右指運籌,積日累/年,較左肱短右臂有寸。且神氣俊于內(nèi),筋骨減于外,可謂志士乎?以大和六年二月廿八日/遘疾,終于司天官舍,享年六十有六。帝曰:深軫于懷,特降中使,贈賻之典,布幣殊□。/詔贈太子賓客,則哀榮罕儔,恩及泉壤。夫人彭城郡君劉氏,婉順賢淑,令范貞/明,不幸先公而歿。有子九人:長曰綬,前司天春官正,賜緋魚袋,專掌算造御歷;次曰絳,前/沔王府參軍;次曰繪,挽郎出身;次曰綸,鄉(xiāng)貢明經(jīng)?;蛩闷錁I(yè),或紹其家,行義必聞,忠信無闕,/誠可尚矣。女子一人,適城門郎楊師素,并劉夫人所出也。余五子幼稚,才勝衰绖。以其年四/月廿三日乙酉,以彭城郡君合袝于京兆府萬年縣洪固鄉(xiāng)畢原。恐陵谷之改,故銘之石曰:/
圖一 徐昇墓志蓋拓片
圖二 徐昇墓志石拓片
玄穹為廣兮三光垂,白日為統(tǒng)兮四序移。知國祚延長兮九數(shù)推,/察人情動靜兮八卦隨。何道業(yè)尊兮俄福衰,嗟耳順過兮不期頤。/□深泉□□□,望夕隴兮空悲。/
志文記徐昇“遂修《元和觀象歷》卅卷”,“又修《長慶宣明歷》卅四卷”,可知其為《觀象歷》及《宣明歷》的制訂者。兩唐書將《觀象歷》的制訂者記為“徐昂”,如《舊唐書·歷志》:“憲宗時,徐昂造《觀象歷》?!盵5]《新唐書·歷志》:“憲宗即位,司天徐昂上新歷,名曰《觀象》。起元和二年用之?!盵6]《唐會要》則記為“徐昴”:“元和二年二月,司天徐昴,造新歷成,獻之。詔名《元和觀象歷》。”[7]對于《宣明歷》的制定者,《新唐書》只說由“日官”修訂,未說何人,如“至穆宗立,以累世纘緒,必更歷紀,乃詔日官改撰歷術(shù),名曰《宣明》”[8]?!顿Y治通鑒》記載《宣明歷》長慶二年開始施行,但也未言作者[9]。
雖然《新唐書·藝文志》中記有“《長慶算五星所在宿度圖》一卷,司天少監(jiān)徐昇”[10],同時《宋史·律歷》中又有“唐徐昇作《宣明歷》,悟日食有氣、刻差數(shù)”的記載[11],但均未引起后人的重視。如清代錢大昕提出《宋史》記載有誤:“‘徐昇’,蓋‘徐昂’之誤訛。然昂所撰術(shù)名《觀象》,非《宣明》也?!短浦尽贰缎餍g(shù)》不著撰人姓名?!盵12]
現(xiàn)存論著中一律將《元和歷》的制定者記為“徐昂”,而對于《宣明歷》的制定者,則基本上推斷為“徐昂”,如《中國通史》[13]《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史:天文學(xué)卷》[14]《中國古代天文學(xué)家》[15]《中國の天文歷法》[16]等。今據(jù)志文,可知“昂”“昴”是“昇”之誤訛,徐昇才是《觀象歷》和《宣明歷》的制定者。
志文記《觀象歷》“卅卷”,史書無載,可補史闕。關(guān)于《宣明歷》的規(guī)模,唐穆宗《〈長慶宣明歷〉序》中記載“今勒成三十四卷”[17],《新唐書》亦載“《長慶宣明歷》三十四卷”[18],均與志文“卅四卷”所記一致。
徐昇“以大和六年二月二十八日遘疾,終于司天官舍,享年六十有六”,可推知其生于唐代宗大歷二年(767年)?!澳晔鍛?yīng)明經(jīng),始為鄉(xiāng)薦”,“不在春官之選。方期再調(diào),復(fù)遭家艱”。之后在家守孝,數(shù)年閉門博覽群書,并搜尋歷代天文志詳加鉆研,編列修訂,“宛如素習(xí)”,“遂訪友切磋,求師講問”。這一時期,徐昇對“太史李監(jiān)、沙門一行”的“制撰”進行了仔細研究。“太史李監(jiān)”即李淳風(fēng),唐初著名天文學(xué)家和數(shù)學(xué)家,官至太史監(jiān),修訂有《麟德歷》[19];“沙門一行”即僧一行,唐代著名天文學(xué)家和佛學(xué)家,主持編撰有《大衍歷》[20]。
“公年廿一,德宗皇帝召入紫微,與待詔官十有余人列座談詰?!薄白衔ⅰ奔粗袝21]。徐昇在與待詔官的論辯中表現(xiàn)出色,“遂拜翰林待詔,授池州司倉,轉(zhuǎn)舒州司功,又轉(zhuǎn)廬州司戶,遷洪府法曹,轉(zhuǎn)岳州長史”。徐昇應(yīng)是作為天文類翰林待詔被召入翰林院的,其所授池州司倉、舒州司功等地方官職,很可能只是虛銜,用以掛職領(lǐng)俸[22]。
“未三考,遇憲宗皇帝登寶位,遂修《元和觀象歷》卅卷?!薄杜f唐書·憲宗本紀》記載,《觀象歷》在憲宗元和二年(807年)修成,“詔題為《元和觀象歷》”[23]。所見史書和志文均未記載徐昇修歷期間所任官職,因此他可能只是以天文類翰林待詔的身份進行修歷?!队^象歷》修成頒行時徐昇41歲,已任翰林待詔約20年。
志文對《觀象歷》并未有實質(zhì)性評價,大致對其工作進行了概括性敘述,如“銅壺木鐸之程,玉斗葭灰之候”?!般~壺”即計時的漏壺。“木鐸”是鐸的一種,“金鈴木舌,所以振文教”[24],代指某種可以發(fā)聲的測量裝置?!坝穸贰北局副倍沸牵赣^測天文的儀器。《太平御覽》中記:“玉斗,北斗以玉為之,偷渾儀也?!盵25]“葭灰”即葭灰占律,是古代用律管和蘆葦灰來占氣候的方法[26]?!缎绿茣吩u價《觀象歷》“至于察斂啟閉之候,循用舊法,測驗不合”,又說“《觀象歷》,今有司無傳者”[27],可知評價不高?!队^象歷》修成后,徐昇受到憲宗的嘉獎,“進授司天臺春官正,賜緋魚袋兼知監(jiān)事”。司天臺五品及以上官制為:“監(jiān)一人,正三品;少監(jiān)二人,正四品上”[28],“春官、夏官、秋官、冬官、中官正,各一人,正五品上”[29]。
憲宗朝,徐昇又遷司天少監(jiān)。從下文“至穆宗朝”可知,徐昇遷司天少監(jiān)是在元和二年(807年)至元和十五年(820年)穆宗登基之間。根據(jù)《唐李素墓志》可知,元和十二年(817年)擔(dān)任司天監(jiān)的李素去世[30],因此徐昇遷司天少監(jiān)或許與李素去世后司天臺的人員調(diào)整有關(guān)。
“至穆宗朝,有藝士引西域之?dāng)?shù)聞于天子,初謂唐之歷算殊失軌度?!薄拔饔蛑?dāng)?shù)”指西域的天文歷算之法。唐代天文學(xué)與西域交流密切,更有西域人士,如來自天竺的瞿曇家族,長期在司天臺擔(dān)任要職[31]。志文“上驚,乃召翰苑群公,演說大數(shù)”,“演說大數(shù)”應(yīng)與上元積年的推演有關(guān)。上元是古代歷法推算中設(shè)置的一個理想時間起點,“當(dāng)斯之際,日月五星同度,如合璧連珠然。惟其世代綿遠,馴積其數(shù)至逾億萬”[32],這一時刻所有天體已知周期運動的起點都重合于同一位置。上元推求的結(jié)果稱為上元積年,通常年代遙遠。后志文“自混沌……止于今朝”與“演說大數(shù)”相呼應(yīng)。經(jīng)過徐昇的“演說”和“發(fā)問再三”,“西域之人俯伏而退”。從志文看,該事件發(fā)生在元和十五年(820年)至長慶二年(822年)之間。
“又修《長慶宣明歷》卅四卷??茥l簡易,義理昭然,智葉韜鈐,詞通易繇。親覽之,大悅?!薄缎鳉v》長慶二年(822年)啟用,《新唐書》對其評價:“雖朝廷多故,不暇討論,然《大衍歷》后,法制簡易,合望密近,無能出其右者?!盵33]與志文評價相合。穆宗為之作《〈長慶宣明歷〉序》[34]。由志文知《宣明歷》修成時,徐昇仍任司天少監(jiān)。之后,“又遷大監(jiān),賜紫綬金章、繒?異賞”。志文未言徐昇遷司天監(jiān)的具體時間。
“嘗聞壯歲,習(xí)符天大演之算。志死于藝,心忘其形,以左手拒地,右指運籌,積日累年,較左肱短右臂有寸?!薄胺臁焙芸赡苤柑拼苁渴l所撰《符天歷》?!缎绿茣酚涊d:“曹士蔿,《七曜符天歷》一卷,建中時人?!盵35]《符天歷》在五代被一些歷法家所重視,并對日本歷法產(chǎn)生了較大的影響[36]?!按笱葜恪敝笇μ煳臍v法的推算?!兑住は缔o上》:“大衍之?dāng)?shù)五十?!蓖蹂鲎ⅲ骸把萏斓刂?dāng)?shù)所賴者五十也?!盵37]“以左手拒地,右指運籌”指在地面上用右手籌算,同時左手撐地以保持身體平衡。古代籌算可施于幾案,但如使用的算籌較多,須置于地面進行[38]。由于徐昇左臂長年累月?lián)蔚厥芰?,竟然比右臂短了一寸?/p>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年)徐昇因病去世,同年與夫人彭城郡君劉氏“合袝于京兆府萬年縣洪固鄉(xiāng)畢原”。洪固鄉(xiāng)今在西安市東三爻村與南、北里王村一帶[39]。
徐昇父、祖、曾祖均為唐代官員,未見于史書?!坝凶泳湃恕保壕R、絳、繪、綸,“余五子幼稚”。長子綬“前司天春官正賜緋魚袋”。出土的《司天監(jiān)翰林待詔徐公夫人彭城郡君劉氏墓志》記載,志主劉氏于大和五年(831年)去世,有子四人:綬、絳、繼、綸。長子綬“見任司天臺春官正翰林待詔”[40]。與徐昇墓志對照,可知劉氏墓志中“徐公”即徐昇。劉氏墓志記載其父劉漸曾任司天臺冬官正,其三哥劉公素在大和五年(831年)任司天少監(jiān)、翰林待詔[41]。由此可知,徐、劉兩家三代共四人曾在司天臺擔(dān)任重要官職。
目前已知其他唐代司天監(jiān)墓志有大歷十一年《瞿曇譔墓志》[42]、元和十四年《李素墓志》[43],但兩志均重在家族世系及歷官,所記本人事跡甚少。今所見《徐昇墓志》記錄志主若干重要天文事跡,對于研究久已失傳的《觀象歷》和影響深遠的《宣明歷》提供了重要資料,亦為中國古代天文學(xué)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線索。
[1]盧嘉錫主編,陳美東著.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史:天文學(xué)卷[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3:404-407.
[2]歐陽修,宋祁.新唐書:歷志六上(第30卷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745.
[3]鄭麟趾,等.高麗史:歷志一(第50卷)(標點??北荆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529.
[4]金毓黻.渤海國志長編[M].長春:《社會科學(xué)戰(zhàn)線》雜志社,1982:530.
[5]劉昫,等.舊唐書:歷志一(第3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1152.
[6]同[2]:739.
[7]王溥.唐會要(第4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55:752.
[8]同[2]:739.
[9]司馬光.資治通鑒:唐紀五十八(第242卷)[M].北京:當(dāng)代中國出版社,2001:1859.
[10]歐陽修,宋祁.新唐書:藝文志三(第59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1545.
[11]脫脫.宋史:律歷志八(第75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7:1739.
[12]錢大昕著,方詩銘,周殿杰校點.廿二史考異(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967.
[13]白壽彝總主編,陳光崇主編.中國通史:中古時代隋唐時期(第6卷下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647.
[14]盧嘉錫主編,陳美東著.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史:天文學(xué)卷[M].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3:404.
[15]陳久金主編.中國古代天文學(xué)家[M].北京:中國科學(xué)技術(shù)出版社,2008:272.
[16]藪內(nèi)清.中國の天文歷法[M].東京:平凡社,1969:113.
[17]唐穆宗.《長慶宣明歷》序[M]//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310.
[18]同[10]:1548.
[19]歐陽修,宋祁.新唐書:歷志二(第26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559.
[20]歐陽修,宋祁.新唐書:歷志三上(第27卷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5:587.
[21]劉昫,等.舊唐書:職官志二(第43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1848.
[22]賴瑞和.唐代的翰林待詔和司天臺——關(guān)于《李素墓志》和《卑失氏墓志》的再考察[M]//榮新江主編.唐研究(第9卷).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3:315-342.
[23]劉昫,等.舊唐書:憲宗本紀上(第14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420.
[24]孔安國傳,孔穎達疏.尚書正義[M].北京:中華書局,1980:157.
[25]李昉編纂,夏劍欽,王巽齋校點.太平御覽:天部渾儀[M].1994:19.
[26]鄭玄注,孔穎達疏.禮記正義:月令第六[M].北京:中華書局,1980:1354.
[27]同[2]:739.
[28]歐陽修,宋祁.新唐書:百官志二(第47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5:1215.
[29]同[28]:1216.
[30]吳鋼主編.全唐文補遺(第3輯)[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6:179.
[31]晁華山.唐代天文學(xué)家瞿曇譔墓的發(fā)現(xiàn)[J].文物,1978(10).
[32]宋濂,等.元史:歷志二(第53卷)[M].北京:中華書局,1976:1177.
[33]同[2]:745.
[34]同[17]:310.
[35]同[10]:1548.
[36]陳久金.符天歷研究[J].自然科學(xué)史研究,1986(1).
[37]王弼,韓康伯注,孔穎達疏.周易正義:系辭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0:80.
[38]李兆華.關(guān)于算籌與籌算的幾點注記[J].陜西師大學(xué)報(自然科學(xué)版),1987(1).
[39]a.桑紹華.唐萬年縣洪固鄉(xiāng)地望考[C]//中國考古學(xué)研究論集——紀念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475-478.b.張?zhí)N.西安南郊畢原出土的韋氏墓志初考——平齊公房和鄖公房成員[J].文博,1999(6).
[40]張晟.徐灞撰.彭城郡君劉氏墓志考略[J].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3(12).
[41]同[40].
[42]同[31].
[43]同[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