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瑤瑤
1 浙江中醫(yī)藥大學 浙江 杭州 310053
2 平陽縣中醫(yī)院 浙江 溫州 325000
本文觀察愈痤湯治療腸胃濕熱型痤瘡患者的療效及對機體免疫反應的影響?,F(xiàn)報道如下。
所有病例均為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0月收治的痤瘡患者80例。中醫(yī)辨證分型為腸胃濕熱證:顏面及胸背部皮膚油膩,皮疹紅腫疼痛,或有膿皰,伴口臭、便秘、溲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齡19.22±4.36歲。對照組男性22例,女性18例;平均年齡19.16±4.24歲。兩組一般資料均衡(P>0.05),具有可比性。
所有患者治療期間保持面部清潔、清淡飲食、禁用辛辣刺激性及油膩食物、生活規(guī)律、減少陽光暴曬并適量補充維生素。對照組口服異維A酸軟膠囊(國藥準字H20055201,上海東海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每次10mg,每日3次;夫西地酸乳膏(批準文號HC20150043,香港澳美制藥廠)涂抹患處,每日2次。治療組在此基礎上口服愈痤湯:黃芩、連翹、虎仗、澤瀉、生白術、蒲公英、平地木、竹葉、陳皮、浙貝母、知母各10g,薏苡仁20g,甘草6g。每日1劑,水煎,上午10點及下午3點各服用1次。兩組療程均為1月。
3.1 療效標準:臨床治愈為痤瘡及皮損完全消退,中醫(yī)癥候積分減少>95%;顯效為痤瘡顯著改善,中醫(yī)癥候積分減少70%~94%;有效為痤瘡有所緩解,中醫(yī)癥候積分減少50%~69%;無效為未達到上述標準。
3.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3.3 兩組治療后痤瘡嚴重程度分級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后痤瘡嚴重程度分級比較
3.4 兩組治療前后皮膚生理參數(shù)水平變化: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皮膚生理參數(shù)水平變化(±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皮膚生理參數(shù)水平變化(±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b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aP<0.05。
組別觀察組例數(shù)40對照組紅斑指數(shù)(分)380.57±66.9 287.42±36.75ba 374.67±55.22 353.90±30.43b 40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經(jīng)表皮失水率(%)21.64±2.61 14.83±1.09ba 21.42±2.84 17.18±1.08b角質層含水量(%)38.43±4.60 56.27±6.34ba 38.42±8.41 45.23±7.86b pH值6.57±0.37 6.12±0.36ba 6.62±0.32 6.47±0.28b皮脂水平(%)58.47±20.49 47.28±13.22ba 58.66±17.55 51.93±17.18b
中醫(yī)學將痤瘡歸屬于“痤疿”“肺風粉刺”等范疇,其中腸胃濕熱型痤瘡主要由于機體陽熱偏盛,血熱壅盛,或是進食辛辣刺激性或油膩食物過多,導致脾胃受損;亦或先天不足,脾胃虛弱,導致濕熱過重,從而發(fā)于顏面部皮膚,治當清熱解毒為主。愈痤湯中黃芩、連翹、蒲公英、虎杖、浙貝母、知母、平地木清熱解毒,消癰散結,活血利濕;白術、陳皮、薏苡仁、澤瀉、竹葉健脾利水,滲濕泄熱,清心除煩;甘草調(diào)和諸藥。本研究中,治療組患者臨床癥狀及皮膚生理參數(shù)改善顯著,取得的臨床效果也明顯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愈痤湯可以明顯改善腸胃濕熱型痤瘡患者的臨床癥狀,取得滿意療效,值得臨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