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莎菲女士的日記》是丁玲初登文壇的代表作,也是她早期作品中極具特性和獨具風采的作品。該作品一經發(fā)表,就在文壇上引起熱烈的反響。有人記載當時的情況說:“丁玲女士是一位一鳴驚人的女作家,好似在這死寂的文壇上拋下了一顆炸彈,大家都不免為她的天才所震驚了?!雹佟渡婆康娜沼洝分阅軌蛞鹞膲膹娏曳错?,主要在于其深深的時代烙印、日記體的敘事視角、極力倡導女性的個性解放以及女性內心情欲的細膩描寫。
關鍵詞:丁玲;莎菲女士日記;特性
1928年2月,《小說月報》第19卷第2號上發(fā)表了女作家丁玲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記》,其題目被列在扉頁的要目上。要目列有四個作家的作品,比如當時非常有名的作家陳望道、茅盾,而要目的頭版位置就是《莎菲女士的日記》。茅盾曾經這樣評價《莎菲女士的日記》(以下簡稱《日記》):“在《莎菲女士的日記》中所顯示的作家丁玲女士是滿帶著‘五四’以來時代烙印的,她的莎菲女士是心靈上負著時代苦悶的創(chuàng)傷的青年女性的叛逆的絕叫者?!雹凇度沼洝分阅軌蛞鹞膲膹娏曳错?,主要在于其深深的時代烙印、日記體的敘事視角、極力倡導女性的個性解放以及女性內心情欲的細膩描寫。
一、深深打下了時代的烙印
要探究具有獨創(chuàng)藝術的《莎菲女士的日記》何以成為文壇上的一顆炸彈,就不能脫離作品問世的時代和作者旨意去探究。魯迅曾深刻指出:“倘要論文,最好是顧及全篇并且是顧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處的社會狀態(tài),這才較為確鑿。要不然,是很容易近乎說夢的?!雹?/p>
丁玲的作品《莎菲女士的日記》誕生與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度沼洝穼懹诖蟾锩『蟮囊痪哦吣甑住摹拔逅摹钡酱蟾锩∏昂?,正是我國小資產階級青年走著“幻滅、動搖、追求”的曲折道路的時期。“五四”的浪潮激蕩起青年向往自由民主、爭取個性解放的熱情,但是,“五四”退潮以后,由于他們曾經盲目地接受過各種新思想,因此思想上產生了矛盾和痛苦,特別是大革命過程中混有的“污穢和血”,打破了他們美麗的夢想,而使他們染上了一種時代的憂郁病。
毫無疑問,丁玲以及丁玲的作品都深深打下了時代的烙印。1919年丁玲考入了桃源的省立第二女子師范學校,在這里她深受“五四”浪潮的影響,她積極參加學生會組織的各種活動,極大地激發(fā)了她關注社會的熱情和反抗精神,她對根深蒂固的封建制度很不滿,想改變這個社會,想尋找一條新的出路。當時各種流派的思想形形色色,丁玲沒有找到真正的出路,但是她也不盲從某種思想或流派。因此,她的思想上處于一種混亂和憂憤孤寂的狀態(tài),丁玲晚年曾這樣回憶:“當時有著極端叛逆的情緒,盲目地曾傾向于社會革命,但因為小資產階級的幻想,又疏遠了革命的隊伍,走入了孤獨的憤懣、掙扎和痛苦?!雹堋八囊欢狈锤锩兒螅笈墓伯a黨員和群眾遭到血腥屠殺,不久之后,丁玲的家鄉(xiāng)湖南也發(fā)生了“馬日事件”。當時丁玲遠在北京,她的身邊都是一些遠離政治的作家文人,可是每天都傳來她家鄉(xiāng)的很多朋友犧牲、失蹤、隱藏或者叛變的消息,這對丁玲的思想是一種強烈的震撼,她看到了前所未有的殘酷和恐怖。丁玲說:“我那時為什么寫小說,我以為是因為寂寞,對社會不滿,自己生活無出路,有許多話需要說出來,卻找不到人聽,很想做些事,又找不到機會,于是便提起了筆,要代替自己給這社會一個分析?!雹?/p>
于是《日記》就這樣應運而生了。《日記》蘊含了丁玲自身對當時社會的領悟和理解,是現實的真實反映?!度沼洝芳毮伱鑼懥松圃谧非罄硐霅矍檫^程中的悲劇色彩,從而深刻地揭示了莎菲肩負的時代苦悶?!度沼洝分砸鹆藦V泛的社會反響,就在于它深深打下了時代的烙印,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二、采用日記體的敘事視角
日記體小說敘事視角是由日記派生衍化而來的。日記的內傾性非常強,偏向于敘述作者內心深處的情感和思考,以及在這個過程中的矛盾、糾結和苦悶。在日記體這種敘事視角中,作者會很自然地流露出自身的情感。日記體小說具有“個人性”“內在性”“私密性”“主觀性”“瞬時性”“表現性”“抒情性”“片段性”等特點,因此,這就有利于作者本人能夠進入內心世界的深層,便于作者抵達個體對于孤獨意識的深刻感受。
從總體上來看《莎菲女士的日記》,整個小說的故事性不強,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日記》記錄的是從12月24日到3月28日這個時間段的34節(jié)日記,每一篇日記都是記錄莎菲的心理場景和當時的情緒,記錄的是在某一天或是某一瞬間莎菲的想法和體驗。丁玲用非常細膩的技法將莎菲這個肩負時代苦悶的惆悵、痛苦以及在追求理想愛情中的喜怒哀樂展現出來了。比如,《日記》清晰地記載著莎菲對凌吉士復雜的情感,一方面,莎菲深深地被凌吉士帥氣和男性性感的外在形象所吸引,渴望得到他的關心和呵護,也渴望他的擁抱和親吻;但另一方面,莎菲又看到了凌吉士紳士外表下虛偽的心和卑劣的靈魂,并最終選擇離開。這一連串莎菲內心情欲的描寫,把莎菲在追求愛情過程中的憧憬、喜樂、失望甚至絕望表現出來,利用日記體的敘事視角,最大限度地體現了抵達心靈的真實情感。
三、極力倡導女性的個性解放
《莎菲女士的日記》是丁玲在“五四”浪潮影響下創(chuàng)作的一部作品,也是丁玲初登文壇的代表作,但是丁玲的創(chuàng)作主題和創(chuàng)作視角不同于那個年代許多著名作家的主題。比如,著名作家魯迅先生的小說集中揭露了封建社會“人吃人”的病態(tài),以魯迅為代表的作家群體,體現的是鮮明的反封建的創(chuàng)作姿態(tài),他們比較關注在封建體制壓抑下,底層民眾的悲慘生活和精神奴役創(chuàng)傷,這是在“五四”浪潮影響下的一類文學創(chuàng)作主題;而另外一類就是反帝愛國的主題,郭沫若的《爐中煤》和郁達夫的《沉淪》都是在反帝愛國方面的代表作,作品集中表達了作者對祖國現狀的擔憂以及對祖國強大的渴望和期盼。而丁玲當時的作品,既沒有像魯迅的小說中那種非常強烈的反封建的思想,也沒有反對帝國主義的話語。丁玲的作品具有鮮明的女性個人色彩,她的小說《日記》中強調了女性的個人解放,強調女性要保持女性尊嚴和人格獨立。
丁玲之所以在作品中極力倡導女性的個性解放,與她早年的生活經歷和接受的教育有關。丁玲有一位非常偉大的母親,她母親有一位忘年交,就是向警予,她們志同道合,結為姐妹,立志振奮女子志氣。她母親常常給她講中國的秋瑾和法國的羅蘭夫人的事跡,悲壯、崇高的女杰故事和“秋風秋雨愁煞人”的詩句,深深感染著丁玲。丁玲回憶說:“我小的時候受我母親的影響和她同學向警予的影響是比較深的?!雹拊谀赣H和向警予民主平等思想的影響下,丁玲從年少時就立志追求自由平等的生活,立志改變這個社會。后來,受“五四”啟蒙思想的影響,更加堅定了她對民主、科學、平等、獨立等新社會的向往,丁玲回憶說:“我們經常開會、辯論,和校長教員辯論,辯論的主要內容就是婦女問題、婦女解放、婦女平等,要求學白話文。”⑥大革命失敗之后,白色恐怖讓她看到了現實的殘酷,她和同時代的先進知識分子一樣陷入了孤獨、迷茫、抑郁和彷徨。這種復雜的心境直接影響了丁玲早期小說敘事的主題和人物形象?!渡婆康娜沼洝分械纳埔约岸×嵩缙谧髌分械钠渌宋?,構成女性個性解放的系列。
四、女性內心情欲的細膩描寫
莎菲女士的愛情(性愛)心理與觀念無疑是這篇日記體小說的主要內容,也是讀者去深入走進主人公莎菲女士內心世界的一個重要因素。茅盾曾就莎菲女士內心的情欲發(fā)表過堪稱經典的評論:“莎菲是‘五四’以后解放的青年女子在性愛上的矛盾心理的代表者。”⑦
我們先來看莎菲與葦弟的感情糾葛。葦弟一出場,他就像小孩似的叫著“姊姊,姊姊”,葦弟喜歡哭,他應該算是莎菲的膜拜者。但是,莎菲追求的是“靈”與“肉”融為一體的愛情,她渴望得到心靈相通的知音:“我總愿意有那么一個人能了解得我清清楚楚地,如若不懂得我,我要那些愛,那些體貼做什么?”⑧可見,葦弟不是莎菲追求和喜歡的類型。
正當莎菲苦苦尋覓知音,并有些絕望的時候,一個橡膠園資本家的公子、剛從新加坡歸來的男性凌吉士,深深地吸引了她,莎菲對他可謂是一見鐘情,在愛情面前,莎菲也忘了女性的矜持,并暗暗地主動的追求,《日記》記載了莎菲內心的情欲渴望:
“當他單獨在我面前時,我覷著那臉龐,聆聽那音樂般的聲音,我心便在忍受那感情的鞭打!為什么不撲過去吻住他的嘴唇,他的眉梢,他的……無論什么地方。真的,有時話都到嘴邊了:‘我的王!準許我親一下吧!’但又受理智,不,我就從沒有過理智,是受另一種自尊的情感所裁制而又咽住了。唉!無論他的思想是怎樣壞,而他使我如此癲狂的動情,是曾有過而無疑,那我為什么不承認我是愛上了他咧?并且,我敢斷定,假使他能把我緊緊地擁抱著,讓我吻遍他全身,然后他要把我丟下海去,丟下火去,我都會快樂地閉著眼等待那可以永久保藏我那愛情的死的來到。唉!我愛他了,我要他給我一個好好的死就夠了……”⑧
凌吉士這個戀愛場中的老手,徹底俘獲了莎菲。
但是,情感細膩又敏感的莎菲即便是在愛情最沉醉最甜蜜的時候,她依然保持著清醒。她會在交流的過程中去進一步深入了解對方的真實內心。比如,當凌吉士主動提出到莎菲家中為她補習英文時,莎菲會敏感地覺察到“他未必喜歡白白犧牲時間去替人補課?”而此時,凌吉士已經告訴其他人,他正在給莎菲補習英文。莎菲對凌吉士這種表里不一的舉動產生懷疑。于是,莎菲主動對凌吉士說“我有病”,可凌吉士卻說:“病有什么要緊呢?我是不怕傳染的?!绷杳摽诙?、不經思索的大膽表白,進一步加強了莎菲的疑慮,并看出了凌的真實心思,接著她發(fā)現凌吉士是個有婦之夫,他的身上散發(fā)著把婦女商品化的臭氣。莎菲追求的愛情和戀人,是像契訶夫所說的心靈、面貌、衣裳、思想,一切都是美麗的人。而凌卻是一個外貌迷人、內心丑陋、極不尊重女性的花花公子,尤其是她進一步意識到在凌的心中,自己就像“賣笑的姊妹”一樣,這對于極力倡導女性個性解放、把女性的尊嚴和人格放在首位的莎菲來說,凌的玩弄無疑是比鞭子抽打她還難受,因為,這是在抽打她的心?。≡诙×峒毮伒墓P法描寫下,她捕捉到了女主人公莎菲內心的每一次悸動和感情的閃現。
從1927年《日記》的發(fā)表,到今天已經過去了90多年,這部作品之所以能經得起歷史的長期檢驗而永葆不衰的生命力,就在于其“真”——《日記》真實反映了當時的社會背景,真實記載了女性內心深處的情欲,真實展現了肩負時代苦悶的青年在孤獨、痛苦中苦苦探索新道路的復雜心路歷程。
作者簡介:楊娟(1991—),女,漢族,湖南常德人,講師,畢業(yè)于湖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yè),碩士,研究方向為黨史黨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注釋:
①毅真,《幾位當代中國小說家》,《當代中國女作家論》,上海大光書局1937年6月再版。
②茅盾,《女作家丁玲》,蓬子編《丁玲選集》附錄二。
③《魯迅全集》第3卷,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年版。
④丁玲:《一個真實人的一生——胡也頻》,1950年11月,《丁玲全集》第9卷。
⑤丁玲:《我的創(chuàng)作生活》,1933年4月,《丁玲全集》第7卷。
⑥丁玲1979年8月31日同日本專家談話,據錄音記錄稿。
⑦《茅盾選集》第五卷,四川文藝出版社,1985年版。
⑧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記》,1928年2月,《丁玲全集》第3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