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昌煌 郭衍龍 嚴與向
(湖北省鄂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鄂州 436043)
芝麻是一種重要的油料作物[1],種植區(qū)域較為廣泛,在熱帶和溫帶地區(qū)均適宜種植[2],綜合利用價值較高[3],是湖北省除油菜之外的另一個主要油料作物及傳統(tǒng)的出口創(chuàng)匯產品之一,種植面積在最高峰時期曾達22 萬hm2,僅次于河南省,居全國第2 位[4]。
近幾年來,我國芝麻生產波動較大,呈下行態(tài)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芝麻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國內生產量已經不能滿足人民生活的需求,導致對芝麻的進口量逐年增加,嚴重依賴國際市場,影響了我國芝麻產業(yè)的健康發(fā)展[3]。目前我國育成的芝麻品種存在著抗倒性差、耐漬性不高、抗病性不足、不宜機械化收割等缺點[5],而芝麻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點在于芝麻新品種的選育。為篩選出適宜鄂東南地區(qū)種植的高產、優(yōu)質、抗病、適宜機械化收獲的芝麻新品種,選用了14 個品種(系)進行比較試驗。
1.1 試驗地概況試驗于2020 年在湖北省鄂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試驗基地進行,基地位于30°39′N,114°89′E,海拔高度為17m,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qū),年均降雨量1282.8mm,年均無霜期266d,平均氣溫17℃,最高氣溫40.7℃,最低氣溫-12.4℃。前茬為冬閑地,土壤類型為沙壤土,土壤肥力中等。
1.2 試驗材料選用14 個芝麻品種(系)為試驗材料,分別是15-524、JD13、中芝22(CK)、18YG09、18W4304、18P02、17M5151、中芝75、19YPB02、中芝17、寶塔芝一號、18-41908、18-41931 和18-42007。其中對照品種中芝22 于2012 年通過湖北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認)定,是湖北省芝麻產區(qū)廣泛種植的品種。
1.3 試驗設計試驗采用隨機區(qū)組設計排列,3 次重復,小區(qū)間留走道,小區(qū)凈面積20m2,行距40cm,走道寬40cm,四周設保護行[6]。種植密度為15 萬株/hm2,播種量為7.5kg/hm2。播種前犁耙2 次,5 月21 日深施底肥,每hm2施洋豐摻混肥料(氮∶磷∶鉀=20∶25∶8)187.5kg;5 月26 日播種,6 月5 日、16 日2 次間苗,6 月28 日定苗,其他田間管理與當地大田管理相同。
1.4 調查記載記載各品種播種期、出苗期、初花期、終花期、成熟期,并計算全生育期;調查株高、裂蒴性、苗期和盛花期整齊度及成熟一致性;調查始蒴部位、空梢尖長度、主莖果軸長度、單株蒴數、每蒴粒數、千粒重等經濟性狀;調查枯萎病和莖枯病病情指數;收獲測產并計算折合產量。
2.1 14 個芝麻品種(系)農藝性狀分析由表1 可知,14 個參試品種(系)出苗期一致,中芝22(CK)的初花期最早,18W4304 和18P02 的初花期最晚;JD13 和18YG09 的終花期最早,18W4304 的終花期最晚;18-41908 的全生育期最長,達109d,比中芝22(CK)長13d,中芝17 的全生育期最短,為86d,比中芝22(CK)早熟10d;15-524 的株高最高,達193.0cm;JD13 的最矮,為163.2cm,18W4304、18P02、17M5151、中芝17、18-41908、18-41931和18-42007 的株高均高于中芝22(CK)。絕大多數品種在苗期和盛花期均具有較好的整齊度,JD13 在苗期和盛花期的整齊度均稍差于其他品種,19YPB02 和中芝17 在盛花期的整齊度稍差;JD13、18YG09、19YPB02、中芝17 這4 個品種的成熟期一致性略差,裂蒴性上只有18YG09 表現為輕裂,不適宜機械化收獲,其他品種成熟期一致性較好且均表現為不裂蒴,適宜機械化收獲。
2.2 14 個芝麻品種(系)經濟性狀分析由表2 可知,14 個參試芝麻品種(系)中始蒴部位最低的是18YG09,為60.8cm,最高的是18-41908,為94.1cm;各參試品種(系)空梢尖長度不等,在5.0~11.1cm 之間,19YPB02 的最短,18-42007 的最長;主莖果軸長度最長的是18-42007,達109.5cm,最短的是寶塔芝一號,僅為82.2cm;單株蒴數在70.7~100.9 個之間,19YPB02 的最多,18-41908的最少;每蒴粒數在54.0~74.8 粒之間,18W4304的最多,18-41908 的最少;千粒重最大的是15-524,達3.85g,最小的是18-41908 和中芝17,均為3.28g??梢姼髌贩N(系)間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別,18-41908 的單株蒴數、每蒴粒數和千粒重均最小。
表2 14 個參試芝麻品種(系)主要經濟性狀表現
2.3 14 個芝麻品種(系)抗病性分析由表3 可知,中芝22(CK)對枯萎病的抗性較差,發(fā)病率達11.76%,病情指數達9.90,但對莖枯病有較好的抗性,發(fā)病率僅為1.56%,病情指數為0.88,綜合抗病能力不強。參試品種(系)15-524 枯萎病發(fā)病率僅為4.24%,病情指數為3.00,沒有發(fā)生莖枯??;18-41908 枯萎病發(fā)病率為7.44%,病情指數為6.47,莖枯病發(fā)病率為1.41%,病情指數為0.79;可見15-524 和18-41908 的綜合抗病性均好于中芝22(CK)。18W4304 雖然對莖枯病具有較好的抗性,但對枯萎病的抗性較差,發(fā)病率達22.12%,病情指數達17.14;其余品種(系)對枯萎病的抗性均比中芝22(CK)差,不宜作為推廣品種。
表3 14 個參試芝麻品種(系)抗病性表現
2.4 14 個芝麻品種(系)產量比較分析由表4 可知,14 個參試芝麻品種(系)的產量范圍在348.45~1001.40kg/hm2之間,高于中芝22(CK)的品種(系)有17M5151、18-42007、15-524、18-41908、寶塔芝一號和18P02共6個。其中17M5151的產量最高,達1001.40kg/hm2,較對照增產61.45%,18-42007 產量居第2 位,為896.25kg/hm2,較對照增產44.50%,但這2個品種的綜合抗病性稍差;15-524 產量居第3 位,為792.00kg/hm2,較對照增產27.69%,18-41908 產量居第4 位,為766.20kg/hm2,較對照增產23.53%,且15-524和18-41908 的綜合抗病性均好于中芝22(CK)。
表4 14 個參試芝麻品種(系)產量比較
從同一品種(系)不同重復間的產量數據分析來看,重復間的數據差異較大。有研究報道芝麻的產量與株高、株蒴數、蒴粒數呈極顯著正相關[2,7],而與其他性狀相關性不顯著,株蒴數通過株高對產量有正向效應。產量高于對照品種中芝22 的6 個品種(系)中除寶塔芝一號外,株高均高于對照品種中芝22。
從產量來看,17M5151、18-42007、15-524、18-41908、寶塔芝一號、18P02 共6 個品種(系)比對照品種中芝22 的產量高且適宜進行機械化收獲;但是在抗病性方面只有15-524、18-41908 2 個品種的綜合表現優(yōu)于中芝22,而18-41908 的單株蒴數、每蒴粒數、千粒重等3 個與產量密切相關的性狀表現均差于中芝22,產量卻高于中芝22,這與那艷斌等[2]的研究結果相反,該品種能否在鄂東南地區(qū)大面積推廣種植有待進一步試驗研究。盡管部分品種(系)的產量表現明顯優(yōu)于對照品種,但綜合分析得出只有15-524 適宜在鄂東南地區(qū)推廣種植。試驗后期受到連陰雨天氣影響造成一定程度的漬害,導致一定程度的減產,但為耐漬品種(系)的篩選創(chuàng)造了較好的天氣條件,尤其是鄂東南地區(qū)進入梅雨季節(jié)之后,對芝麻品種的耐漬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高產、穩(wěn)產的角度來分析,還要進行不同密度條件下、不同年際間的多點試驗,以確保篩選出的品種經得起生產的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