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Erik R. Nilsson 譯/張佳藝
《太陽升起——“美國小哥”見證中國扶貧奇跡》聶子瑞(Erik Nilsson,美) 著五洲傳播出版社 2021年1月出版
2008年5月12日,地球將自己撕裂,通往地獄的入口沿著四川的地震裂縫就此打開了。
“地獄”一詞不僅僅是個比喻。此次地震波及地域很廣,數千萬災民哀號著、嘶吼著,近9萬人罹難或失蹤。
那時,我開始了新書《太陽升起——“美國小哥”見證中國扶貧奇跡》的撰寫。按理說,我本該在震區(qū)的,但因日程有變,我沒能趕赴現場。后來,整整8個月的時間里,我15次穿越震區(qū),在一片尸骨中度過了我的生日,一個常與清明節(jié)相撞的日子。
這些年來,我看到的是一場奇跡,一場通過災后救援和恢復讓四川的幸存者一步步遠離地獄、走向天堂的奇跡。
似是白日夢,不料夢成真。
但是這場照亮現實的夢警示著人們,貧窮、地質、地理和天災是如何交織在一起的。
除了中國人,許是鮮少有人能意識到地質與地理障礙的嚴重性,而這種創(chuàng)傷使得這一奇跡更顯不可思議。
中國幅員遼闊,約2/3的地形都是山地,大部分地區(qū)都受地震帶牽動。中國還有大片荒漠,包括戈壁和被稱為“地球第三極”的青藏高原。而14億人口的養(yǎng)育,仰仗的卻是僅占國土6%的耕地。中國部分地區(qū)因受自然條件的限制,甚至無法開展農業(yè)生產。
在四川的經歷把我吸引到了另一個震區(qū),也就是地處偏遠的青藏高原的玉樹游牧藏族社區(qū)。除地震以外,那里的人們還長期掙扎在極度貧困中,由極端的高海拔帶來的長期的貧窮。高海拔意味著該地的游牧民族無法在極寒之下種植農作物,加之地處偏遠,當地的貧困狀況不斷加劇,基礎設施建設難以開展。
四川教會我在黑暗中尋找光明,而青海教會我在看似無光的地方創(chuàng)造光明。
我開始給高原上一所沒有電的偏僻學校安裝太陽能電池板。葉格鄉(xiāng)的孩子們是第一代識字的人,可太陽落山后,他們儼然成了“文盲”。這是因為2011年,被137個孩子中的78個稱之為“宿舍”的7頂帳篷里既沒有電,也沒有光。到達前,我并未意識到我會是在這些帳篷而非校舍里安裝電池板。
這個項目本來是一次性的。但那一年,我意識到“有時候,貧窮這條黑暗隧道的盡頭亮起的那盞燈,是晚間孩子們對知識的企盼”。
同樣令我沒想到的是,這是穿越黑暗與光明、踏過現實與理想的新旅程的第一步,也是我對中國扶貧事業(yè)有所記錄與貢獻的新篇章。
當看到游牧區(qū)的迫切需求時,我決心再邁進一步。從那以后,我和朋友們繼續(xù)為玉樹庫瑪勒布縣的多半學校通電。我們還提供了數以噸計的衣服、電腦實驗室、圖書館、食品、藥品、煤炭,甚至當一所學校的大部分牛群被暴風雪奪了命時,我們還捐獻了牦牛。坦率地說,我剛到中國時從沒想過后來我會買牛、騎牛、擠牛奶和被牛踢,更別提在與游牧民族一起露營時收集牛糞作燃料了。
聶子瑞在青藏高原給牦年擠奶
即便在那里,在“地球第三極”上,中國的扶貧奇跡仍在發(fā)生,我最近見到的青海與2011年第一次見到的青海已經迥然不同了。判若兩地的變化實在令人不敢想象。
2019年,我和幾個朋友從北京驅車4000公里來到曲麻萊縣,回到2011年項目開始的葉格學校。翻天覆地的變化讓我感到十分驚訝。
初訪葉格鄉(xiāng)時,那里有5%的地方通電。幾年前起,青海全省都成功通電。2019年6月,青海創(chuàng)造了新的世界紀錄——完全依靠綠色能源運行360小時。這打破了2017年、2018年的紀錄。在此期間,它甚至電力生產過剩,多余的電力與中部和東部省份共享。2019年中,青海86%的能源裝機容量來自可再生能源。這是2011年在葉格的我根本不敢想象的。
2019年,我邁過煥然一新的校門,一眼便看到了新的建筑,包括新的師生宿舍。但讓我更驚訝的是在學校里的發(fā)現。學校的計算機和科學實驗室已進入到裝修收尾階段??茖W教室里不僅配備了試管、燒杯等典型設備,更有人體和天體的交互式模型。保存下來的動物標本也在其中,比如蛻變中的青蛙的肢體。其他房間則堆滿了嶄新的美術、音樂和體育用品。
教育者的教育水平也有所提高。幾年前,由于條件極端惡劣,很少有資質合格的教師愿意到學校工作。許多教師甚至只讀完了小學或初中,月收入也只有500元。
2011年,帳篷里,煤渣塊墊著大木板作床,而且沒有床墊,孩子們就睡在大木板上。2019年,每個孩子都可以睡在厚床墊上,上下鋪都鋪有毛毯。室內有電,還有電暖氣。
我們剛開始在這個地區(qū)工作時,這里發(fā)生過幾起燃煤帶來的一氧化碳中毒事件。為此,給學校買了一噸煤的同時,我們還買了一氧化碳檢測儀。
曾經,這些是諸多問題中的冰山一角;如今,一切問題都不復存在了。這是我從沒想過會這么快發(fā)生的事,但它們確確實實地發(fā)生了。
曲麻萊的平均海拔超過4200米,這意味著除了蟲草以外,沒什么其他的自然資源。而僅有的蟲草也伴隨著沙漠化的加劇而越來越少。
曲麻萊的老一輩人不太可能會移民。他們大多是文盲,連標準的藏語都說不好,更別提說漢語了。幾個世紀以來,畜牧業(yè)是當地唯一的生計(我習慣稱其為“牦牛經濟”),大多數人都缺乏放牧以外的技能。
我永遠不會忘記有一次在曲麻萊為鄉(xiāng)鎮(zhèn)學校的圖書館買書時,發(fā)現書店經理竟是個文盲。經理不識字,后來是我在當地的朋友和同伴幫忙寫的收據。
政府在限牧期間對游牧民的牲畜給予補償與福利。但該縣面臨著在資源貧瘠、產業(yè)匱乏的偏遠地區(qū)創(chuàng)造就業(yè)機會的壓力。
2019年,曲麻萊的職業(yè)培訓中心離縣城新開設的“扶貧街”不遠,當地人都這樣稱呼這條街。在那里,全縣的村莊都在市郊邊緣經營著賓館、飯店、商店等。每年的利潤都由村民分紅。在免費的職業(yè)培訓中心,從前的牧民學起了廚師、理發(fā)師、機械師、機械操作工、電工和家庭裝修工的手藝。許多人還從事起了當地特色行業(yè),如舉辦傳統(tǒng)的藏族婚禮、跳民間舞蹈、裁剪藏袍和繪制唐卡(藏傳佛教的傳統(tǒng)卷軸)等。
乘政策之春風,當地搭上了快速發(fā)展的列車。我們不再從事供電等“硬件”項目?,F在,我們的工作重點是幫助游牧民族的殘疾兒童做手術、裝假肢、打造專用輪椅,圓孩子們在草原上盡情馳騁之夢。
有一次的手術對象是患有嚴重腭裂的女孩,其他孩子都叫她“怪物”。生活在窮鄉(xiāng)僻壤里,以至于她在北京第一次乘自動扶梯都驚訝不已。是的,她被 “會自己移動的樓梯”震驚了。手術后,朋友出錢讓她坐飛機回家。她很吃驚,因為她從來不知道飛機在云層之上飛行,直呼道:“飛機飛在云上面!在云上面!我在云上面飛!我感覺自己像個天使!我離天堂更近了!”她不再是那個所謂的“怪物”。她覺得自己像天使,而我也覺得離天堂更近了。
我的《太陽升起》一書由五洲傳播出版社出版,分中、英雙語兩個版本。這本書是我站在一線講述中國扶貧奇跡的著作,也是我完成講述使命的制高點。
我計劃用寫書賺的錢繼續(xù)資助青藏高原的游牧兒童,特別是希望能為另一個同樣患有嚴重腭裂并因此產生嚴重心理問題的女孩提供手術治療。
讀者可以掃描書中的二維碼,觀看我主講的有關中國扶貧的短視頻和紀錄片。這些短視頻和紀錄片的總點擊量已達數億次。
這不是一本收錄中國資訊的著作。我在騎鴕鳥、拜訪麻風村和探索農民經營的虛擬現實公園時發(fā)現了中國扶貧的另一面。我與地震致癱的人談論性康復,與“豬堅強”相遇,與一位在馬背上獵鷹的游牧老人一起吃馬腸。我加入“棒棒軍”,與老年摩托車俱樂部成員騎豬……書里還有很多很多的奇聞趣事。這些旅程都是冒險,卻把我從震區(qū)的黑暗帶向光明,讓我從美國走向“世界屋脊”,離天堂越來越近。
反過來,這些經歷也是對中國如何讓那么多貧民擺脫貧困、走向太陽升起的地方的親身探索。
中國的扶貧,是年度的故事,是十年的故事,是世紀的故事。
我希望通過我過去14年的工作,特別是通過我的新書,讓我的講述引發(fā)世界共鳴。
推薦閱讀
《大國重器:圖說當代中國重大科技成果》賁德 主編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 2018年12月出版
本書為國家重點主題出版項目,全書精選了近年來我國科技發(fā)展的重大科技突破和成果,共五十個案例,涉及基礎研究、航空航天、信息技術、材料裝備、交通運輸、生命科學等重要領域。不僅運用了大量的圖片和圖表來普及科學,還專門繪制了表現精準的插畫來豐富圖書的內容,非常直觀而又藝術化地展現了新時代的國之重器。本書入選科學技術部2019年全國優(yōu)秀科普作品100冊(套)作品。
《劍與盾之歌:人類對抗病毒的精彩瞬間》劉歡 著科學出版社 2019年12月出版
本書跨越歷史的長河,鐫科學內涵、賦生動表述,從“達摩克利斯之劍”“特洛伊木馬”“奧林匹斯眾神之天火”“雅典娜之盾”“潘多拉盒的希望”著手,圖文并茂、嚴謹形象地揭開病毒的神秘面紗,展現了科學技術戰(zhàn)勝疾病的偉大力量,科學家在追求真理過程中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愛國情懷。本書入選科學技術部2019年全國優(yōu)秀科普作品100冊(套)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