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曉旭
(遼寧省盤錦市中心醫(yī)院兒科,遼寧 盤錦 124010)
呼吸道感染多數由細菌、支原體感染引起的,是兒科比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因病毒對抗藥性的增強,所以使用普通的藥物治療往往難以達到療效需求,且容易復發(fā),從而加重病情[1]。加上兒科患兒年齡比較小,抵抗力比較差,容易復發(fā),對患兒身心健康發(fā)展造成不利影響。為了進一步尋找有效治療小兒呼吸道感染的臨床藥物,本文選擇本院兒科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所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兒為對象,了解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的治療效果,取得較理想成效,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兒科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所收治的122例呼吸道感染患兒為對象,所有患兒均與《諸福棠實用兒科學》中關于呼吸道感染的診斷標準相符[2],有咽部充血情況,無扁桃體化膿和合并其他感染及繼發(fā)感染情況[2]。把患兒通過數字隨機法分成兩組,對照組61例中,男患兒35例,女患兒26例;年齡在6個月~11歲,平均(5.13±1.23)歲;上呼吸道感染(URI)39例,其中感冒12例,急性咽炎或扁桃體炎15例,急性咽喉炎1例,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11例;下呼吸道感染(LRI)22例,其中急性支氣管炎7例,急性支氣管肺炎9例,支原體肺炎1例,毛細支氣管炎1例,喘息性支氣管炎4例。治療組61例中,男患兒37例,女患兒24例;年齡在5個月~12歲,平均(5.43±1.06)歲;URI 41例,其中感冒12例,急性咽炎或扁桃體炎14例,急性咽喉炎2例,急性化膿性扁桃體炎13例;LRI 20例,其中,急性支氣管炎6例,急性支氣管肺炎8例,支原體肺炎2例,毛細支氣管炎1例,喘息性支氣管炎3例。所有患兒均接受過抗生素治療,包括頭孢類、青霉素類、大環(huán)內酯類等,治療的時間在5~28 d,平均(12.65±4.16)d。本組所有參與研究的患兒及其家屬對研究均有知情同意權,根據醫(yī)院要求簽署了同意書,臨床資料完整,一般資料比較,P>0.05。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的抗感染治療,如祛痰、平喘、止咳、退燒等,讓患兒多飲用溫開水。治療組則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廠家:黑龍江葵花藥業(yè)有限公司)治療,該藥作為一種中成藥,主要成分包括甘草、板藍根、金銀花、苦杏仁、知母及石膏等,給藥時應根據患兒的年齡適量用藥,其中<3歲的患兒每次給予10 mL,每日3次;4~7歲的患兒每次給予10 mL,每日4次;>8歲的患兒則增加藥量,每次給予20 mL,每日4次。若在治療的過程當中患兒出現(xiàn)的惡心嘔吐、頭暈目眩等不良反應時,則視情況給予阿奇霉素10 mg/(kg·d)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行靜脈注入,每日1次。
1.3 觀察指標 治療效果:分為治愈、改善及未愈,其中,治愈為患兒經過治療后,咳嗽、喘息、發(fā)熱等癥狀完全消失,且體溫恢復至正常范圍;改善為患兒經過治療后,咳嗽、喘息、發(fā)熱等癥狀得到了明顯的減輕,體溫趨向正常;未愈為患兒經過治療后,其咳嗽、喘息、發(fā)熱等癥狀沒有得到明顯的改善,甚至存在加重情況[3]。總有效率=治愈率+改善率。同時對比兩組治療前后咳嗽、喘息以及發(fā)熱等改善狀況;觀察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和患兒家屬對治療的滿意度。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本組的數據資料用SPSS23.0軟件進行處理,計數資料(臨床療效、臨床癥狀改善情況、不良反應、滿意度等)用[n(%)]表示,用χ2檢驗,數據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臨床治療效果 經過不同治療后,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n(%)]
2.2 臨床癥狀改善情況 治療組咳嗽、喘息及發(fā)熱癥狀均較對照組有所改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比較[n(%)]
2.3 不良反應和滿意度情況 治療后,對照組患兒發(fā)生惡心3例,嘔吐2例,嗜睡5例,頭暈4例;治療組中,惡心1例,嗜睡2例,頭暈2例,治療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8.20%,顯著低于對照組的22.95%,差異有顯著性(P<0.05)。治療組對治療效果的滿意度是95.08%(58/61),高于對照組的75.41%(46/61),差異有顯著性(P<0.05)。
呼吸道感染在兒科屬于一種高發(fā)性疾病,其發(fā)病與患兒免疫力低下、營養(yǎng)失調以及環(huán)境污染等因素存在一定的相關性。加上患兒的鼻腔比較短,鼻道狹窄,鼻腔壁內含豐富毛細血管,都是引發(fā)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原因[4]。因患兒特異性和非特異性免疫比較差,血液中免疫蛋白的含量比較低,病毒與細菌IgA水平較低,當發(fā)生呼吸道感染時,可對患兒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質量帶來極大影響,所以對于該類患兒需及時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干預[5]。以往兒科對呼吸道感染治療一般通過抗感染、止咳、平喘以及應用抗生素治療為主,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改善患兒的臨床癥狀,但由于呼吸道感染沒有明顯的特異性和藥物使用缺乏針對性,往往無法達到滿意的治療結果,且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也會導致患兒發(fā)生耐藥,出現(xiàn)各種不良反應,不利于患兒的身體恢復[6]。
對于常規(guī)治療小兒呼吸道感染療效不顯著的問題,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7],采用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治療能夠取得較為滿意的效果。究其原因為,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屬于中藥復方制劑,其藥物成分主要包括石膏、魚腥草、金銀花、苦杏仁、板藍根、知母及麻黃等,金銀花、板藍根及魚腥草都有明顯的抑菌作用,可有效抑制乙型鏈球菌、肺炎球菌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流感病毒的產生,抵抗呼吸道炎性感染反應,抑制菌體合成蛋白質[8];知母可以抑制細胞膜上Na+-K+-ATP酶的分布,有清熱之效[9];麻黃對炎性刺激有顯著抑制作用,可阻斷過敏介質的釋放及傳遞,還可以松弛患兒的支氣管平滑肌,有平喘功效[10]。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對小兒陰常不足、肺常不足以及脾胃虛弱等癥狀治療效果明顯,加上該藥有清瀉胃火與滋陰潤肺等作用,可達到肺胃同治及標本兼治的作用[11]。除此以外,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還具備明顯的抗菌消毒和抗感染作用,對于呼吸道感染所致咳嗽、咳痰、氣喘、發(fā)熱等治療尤為適用[12]。
本研究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guī)抗感染治療,在此基礎上,治療組加用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進行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患兒治療的總有效率、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咳嗽、喘息及發(fā)熱癥狀人數、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顯著性(P<0.05)。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對呼吸道感染患兒常規(guī)采取積極治療的基礎上加用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可取得顯著的效果,可明顯減輕患兒的臨床癥狀,降低不良反應的發(fā)生率和提高患兒家屬的滿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