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法遺址是圓明園西洋樓的核心景區(qū),近日,馬首銅像正式回歸圓明園,有人立馬從這片斷垣殘柱的廢墟上腦補當年大水法的瑰偉與氣派。大水法修建于1759 年,1866 年德國西門子才制作出可應用的發(fā)電機,在沒有發(fā)電機和水泵的乾隆時代,十二獸首同時噴水的壯觀場面是如何做到的呢?
首先從“大水法”這個名字開始說起。水法這個詞在乾隆朝以前并不存在,就連《康熙字典》里也查不到。1747 年,經清宮廷西洋畫師意大利人郎世寧的推薦,法國人蔣友仁(P.Benoist Michel)被乾隆皇帝委派參加修造圓明園之屬園——長春園的“西洋樓”建筑群,主要負責人工噴泉的設計及施工指導。
西洋樓景區(qū)的主景就是人工噴泉,時稱“水法”,特點是數(shù)量多、氣勢大、構思精巧。主要形成諧奇趣、海晏堂和大水法三處大型噴泉群,頗具殊趣,集合中西方文化的精髓。水法就是法語“人工噴泉”(fontaine)的音譯+意譯,不過這個中文詞是不是蔣友仁本人翻譯已無從考證。
在十七八世紀,噴泉是歐洲巴洛克建筑的“標配”,無論是法國的凡爾賽宮,還是俄羅斯的圣彼得堡夏宮,大大小小的噴泉無處不在。歐洲人工噴泉的前身來自于古巴比倫和亞速的噴泉。公元前6 世紀,古希臘人利用強大的城市水渠系統(tǒng)改良了中亞人的噴泉。之后崛起的古羅馬人則將城市噴泉發(fā)展到了極致,再加上文藝復興時期大修噴泉廣場,讓后來的羅馬成為了一座不折不扣的“泉城”。
蔣友仁帶給圓明園的“水法”正是源自正宗的古羅馬技術。中國有句老話叫“水往低處流”,而歐洲人利用落差來形成噴泉的動力,他們首先將水運往高處,然后借助地心引力的作用讓獸首噴水。修建噴水池和修建高臺蓄水池幾乎是同步進行的。
西洋樓景區(qū),在大水法和海晏堂中間地帶,有一處高達十數(shù)米的夯土臺子,它是當年所有大小水法用水所需水塔的一部分,據圓明園管理處研究員介紹,這是個實心的土臺子,結結實實地頂著它上面的“錫?!薄簿褪鞘⑺⑿钏?,這個蓄水池一次可蓄水160 立方米。
“海晏堂”的中心建筑是一座11 開間的“工”字樓,樓南北也各有小型噴泉池。此樓即是附近各噴泉群的供水樓。樓東西兩頭為提水用的水車房,中段平臺樓下是海墁高臺,在臺上建造錫板焊制的蓄水池(錫是當時防滲漏最好的材質),以保障各種水法的運行,就是所說的“錫海”,一個錫海一次可蓄水100 多立方米。嘉慶帝曾在詩中對此有過描述:
運水由樓頂,發(fā)機務審詳。
周流雖盡妙,滲漏亦須防。
十二生肖獸首所用的蓄水池有了,然后用銅管連接到各種大水法和獸首的噴水口,在當時沒有電力和電動機的年代,就運用從上到下的壓差,把蓄水池中的水壓向遠近各處大大小小的出水口,各種水法所用的水都是從水塔中而出。十二生肖每隔一個時辰,代表該時辰的生肖獸首,便會從口中噴水,在正午時分,十二生肖獸首口中就能同時涌射噴泉。
大水法的輸水管道為規(guī)格不同的銅管,輸水距離最遠者達百余米。供水辦法有了,但是水又不會平白無故地到蓄水池里,那么水是如何運上去的呢?
在最初建造之時是用提水機械的龍鳳水車來供蓄水池所需用水,通過人力蹬踏水車,利用機械原理將水送往蓄水池中,供各種水法和十二生肖獸首噴水用。
當初在蓄水池兩側還建有水車房,裝有轉輪類的機械提水上樓,節(jié)省了不少人力。建成后沒有幾年,水車輪盤時常出現(xiàn)故障。再加上乾隆皇帝在乎的是水法的奇趣,對機械裝置不大感興趣,于是他后來下令改為人力提水,雇用8 名壯工運用轆轤加大罐的方式打水上樓。從此,水法本來先進的機械技術又被迫回到“原始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