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叔
一天,我在咖啡館碰到幾個各自帶著孩子的年輕媽媽吃下午茶。幾個孩子有大有小,大的三四歲,已經(jīng)開始四處亂跑;小的也就一歲多,怕生又黏人。
最終,大孩子們被手機“抓”了回來,當他們面對屏幕之后,世界頓時安靜了;小孩子沒有手機,只有繪本,他有樣學樣,用小小的手指頭在繪本的封面上滑啊滑。
我常常會在這樣的場景之中感受到人類不斷“衍化”的力量—有些如今看來算“本領”的東西,對于“新世代”來說根本不需要專門去教,他們玩著玩著就會了,好像是與生俱來的“本能”。
此類狀況其實還挺普遍的。我曾和一些年輕朋友合作拍攝過一些視頻,我發(fā)現(xiàn)他們很難以文字的方式來完成劇本—給他們一個概念,他們腦海中會先有畫面感,迅速聯(lián)想到曾經(jīng)在哪個作品里見過類似的表達,他們能夠很順利地完成分鏡腳本,卻很難在文字層面將其深化。
開始我不太理解,總覺得—將自己說過的話、腦海里想好的畫面用文字的方式記下來,有那么難嗎?后來,我發(fā)現(xiàn)是我錯了。他們是“電視兒童”,是在影像時代里成長起來的,他們習慣了畫面式的思維方式,卻被在閱讀時代長大的甲方逼著將腦袋里面的影像轉(zhuǎn)化為文字。
一直以來,我們都將語言文字視為承載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在傳播的形式和內(nèi)容上,我們總以為要以內(nèi)容為重,但其實傳播的形式和載體也在重塑我們想要表達的內(nèi)容。
此類變化古已有之。古漢語簡潔卻模糊,并非古人不想講清楚,而是因為當時沒有紙張,只能用龜殼、竹簡或青銅器為載體才能進行記錄,代價過大,不允許洋洋灑灑。
從紙質(zhì)書籍到手機,洋洋灑灑又回到只言片語,信息洪流消磨了人們的耐心,在這種趨勢的引導下,“標題黨”層出不窮也就不奇怪了。
即便是碎片化的閱讀,似乎也日漸式微—從140字的微博到15秒的短視頻,文字作為信息的承載工具似乎正在漸漸退場。
阿根廷詩人博爾赫斯說:“我認為讀一本書的體會不亞于旅行或者墜入情網(wǎng)?!钡蜷_腦洞,我覺得未來的人類文明未必會以語言文字作為載體來傳承,可能會出現(xiàn)現(xiàn)階段我們無法想象的方式。閱讀最終會變得更“小眾”。但博爾赫斯說的那句話在遙遠的未來也是沒錯的—讀一本書的體會永遠是“個體的”“私人的”,跟旅行或者墜入情網(wǎng)的感受是一樣的,旁人無法體驗你所擁有的歡愉,你也無法將這歡愉一五一十地分享給其他人。